APP下载

不穿白大褂的“王医生”

2013-07-07杨云

检察风云 2013年3期
关键词:闸北区法律咨询检察官

文/杨云

不穿白大褂的“王医生”

文/杨云

他叫王友春,是上海市闸北区检察院政治部一名科级干部。每个月的15日晚上,王友春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任务,就是到闸北区彭浦新村街道的三泉居委会“法律咨询夜门诊”工作室当志愿者。至今这个“法律咨询夜门诊”工作室已经开办12年了,而王友春为小区的街坊邻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进行普法宣传,化解邻里纠纷,也坚持了12个年头。居民们都知道,“夜门诊”里有个不穿白大褂的“王医生”,遇到法律问题,找他“开方子”准没错。

门诊12年 贵在坚持难

“诉讼需要成本,还需要精力,梅伯伯,我看你这事请街道综治办和户籍警共同出面与你楼上房东、房客沟通面谈一下,应该是可以解决的。”

“谢谢侬,王检察官,我也不是硬要他赔偿,只要帮我把东西修好就行了。”

2012年12月,记者来到王友春坐堂的彭浦新村三泉路821弄46号“法律咨询夜门诊”探访。第一位“就诊者”是70岁的梅伯伯。因为楼上租户漏水造成家里电器损坏而烦恼不堪,在“夜门诊医生”王友春一番“搭脉”、“诊治”后,情绪平稳不少,怀揣王检察官所开“方子”,心里更有了底。

王友春今年58岁了,他中等个头儿,从事检察工作已有24个年头。虽然在人群中很不起眼,但是从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中, 仍能透射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职业的自信。

设在居民小区的“法律咨询夜门诊”2000年开诊,当时是由闸北区司法局和彭浦新村街道牵头组织的。王友春多次参加咨询服务点志愿服务,在居民中有一定的威望。2001年9月,王友春担任兼职的小区第一届业主委员会主任,“夜门诊”成立以后,在闸北区检察院的领导支持下,王友春成为了“夜门诊”首批固定志愿者。于是,每个月15日的晚上,王友春都会到“法律咨询夜门诊”“坐堂”,这个“夜门诊”一开就是12年,中间志愿者多次调整,而王友春却从未间断,他为社区的街坊邻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进行普法宣传、化解邻里纠纷。由于王友春态度亲和,工作细致,总是能切切实实从居民角度出发,细心解答问题、解决困难,不少居民“怒发冲冠而来,握手言和离去”。

“法律咨询夜门诊”工作时间是晚上7∶00到8∶00,王友春下午5∶30下班就往社区赶,如果遇到单位加班或路上堵车,连饭也来不及吃。遇上咨询的人多了,王友春延迟“夜门诊”时间也是家常便饭。居委会干部心疼他,经常为他煮上一碗清汤面。

三泉路821弄居委书记徐清宁告诉记者,“法律夜门诊”深受居民欢迎,现在周边小区的一些居民也都慕名而来。有了“夜门诊”倾听群众倾诉,帮助排忧解难,12年来,821弄居委会的信访上访很少,历届领导都很放心。她告诉记者一件事情,2008年,小区进行拆违整治,小区内部分违章搭建的居民听到消息几次到居委会吵闹,扬言如果被封门,就到市里甚至北京上访,还找到“法律夜门诊”评理。王友春边耐心听意见,边讲道理,宣传整治意义,还建议居委会、物业、业委会、派出所召开“四位一体”专题会议研究实际情况分头做工作。最后在多数居民支持和相关措施下,拆违封门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完成,小区居民拍手称好,小区面貌得以改观,被评为区级文明小区。

王友春在“夜门诊”中与居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正因为居民有需求,王友春更是欲罢不能。2006年他去派驻农场检察院工作一年。“夜门诊”是否就要收场了?居民们纷纷来打听,担心王友春不能来了,而王友春自己心里也没底。

正在此时,闸北区检察院青年干警得知情况自发开展了“夜门诊接力棒”行动,大家排出值班表轮流到“夜门诊出诊”确保人员到位服务质量不变。 在此期间,在外地工作的王友春仍然牵挂着这里的居民,每次放假回来,就算只有两三天,他也会放弃休息时间去“法律咨询夜门诊”看看,与大家交流沟通。

“真心说一句,这个事太磨、太烦了。”一位也参与过法律咨询的志愿者说出了心里话。幸好,如今王友春的“夜门诊”不会再是孤军作战了,王友春带起了徒弟。近日,在闸北区检察院党组的关心下,来自民事检察、刑事检察等业务部门的4位年轻检察官与三泉路821弄居委签约,成为这个“法律咨询夜门诊”的“实习医生”。

记者问王友春,还记不记得接待了多少群众、解决了多少难题?王友春连连摆手说∶“不是‘解决’,只是给群众指个方向。我能耐不大,只能‘开个方子’,告诉他们有哪些渠道,少走些弯路。同时,我可以协调街道、民警、主管部门一起做工作。”

记者从“法律咨询夜门诊”并不完整的接待登记表上计算,12年来,王友春接待居民来访800余人次,听王友春普法宣传讲解法律知识的居民达9000多人次。

“王友春模式”:情理法兼顾+人格感召

在检察院控申、监所、反渎部门和农场检察院等6个工作岗位从事过检察办案工作,给王友春的法律业务能力和素养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这都给他依照法律规范帮助解决难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法律咨询夜门诊”里,面对形形色色的居民,王友春都能说得上话。他深知,厉行法治还应尊重人伦传统,运用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的法治精神,才是做好邻里、家庭矛盾化解工作的基本方法。

社区居民小朱是一名颇有个性的年轻人,在自家阳台上搭了鸽棚养鸽子作宠物。由于鸽棚搭设不当,经常因鸽子粪便堵塞下水道溢水,臭气冲天,引得邻居纷纷抱怨。小朱楼下的人家,更是深受其害,衣服、被子晾晒时好几次遭到污染,好好的衣服就“报废”了。周边的邻居跟小朱交涉无果,双方矛盾越积越深,稍有摩擦就可能发生冲突,邻居们想到了“法律咨询夜门诊”。

58岁的王友春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对于退休之后是否继续在“法律咨询夜门诊”“坐堂”,王友春回答得干脆:“我承诺过的,坚定,坚持,坚守,不会变。”

王友春赶到现场去看,竟然吃了个闭门羹。那是个大冬天,天气非常冷,王友春仰头盯着5楼的鸽棚,足足打量了半小时,确认是这鸽棚搭设才导致了下水道的堵塞。“必须拿掉鸽棚,否则是治标不治本。这件事必须讲得出一个硬道理才能说服小朱。”

回家后,王友春从法律书籍中开始寻找,民事法律确有规定邻里关系,但是这些规定还不够。这个已经从检24年的检察官像小学生一样仔细阅读,向人请教,还跑到上海信鸽协会查询有关规定。终于,他找到搭建鸽棚饲养鸽子的规定,还收集到有关的案例。原来,要搭建鸽棚,必须要有“上海信鸽协会”的会员证书,还需向有关部门申请得到同意。有了这个依据后,王友春笃定了。

随后,王友春来到小朱家。听到检察官有理有力地以案说法后,小朱认识到错误和后果,表示愿意承担责任并向邻居作出赔偿。在几次家访中,王友春看到小朱工作无着落,经济不宽裕,又开始操心起来。他找来了小朱楼下的邻居们,希望他们能给小朱一个机会,让他分期赔偿。双方达成协议,一场鸽棚危机终于得到化解。

一番情和理 家庭重和睦

小区里有一户人家,丈夫姓胡,是个盲人,丧失劳动力,妻子姓张,两人生有一女儿,尚未成年,有轻度智障。这一家人生活困顿,一直吵吵闹闹,好几次差点离婚,还为女儿的生活费问题吵到街道、居委会,经居委会多次调解,都没有最终解决问题。夫妻俩找到了“法律咨询夜门诊”。

王友春先去做了张某的工作,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胡某没有劳动力,如果张某与之离婚了,她作为有经济来源的一方不仅在抚养女儿上要多承担,在财产分割上也要对胡某有适当帮助;他又动之以情,讲到张某当年嫁给胡某时肯定知道有日后种种困难,但是仍然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说明她有夫妻双方互相扶持生活下去的决心。一席话说到了张某的心坎上,她想起当年的事,又想想今后的路,决心好好过日子。

王友春又找到l胡某,告诉他张某一个人承担养家的重任,作为丈夫则应该多体贴,多谦让。一番话让胡某又羞又愧。近几年,这户家庭再未发生吵闹现象,楼道居民反映这对夫妇双方关系和睦了,生活也安宁了。

热心关护弱势群体

三泉路821弄常住、暂住、流动人口共计5000余人,1900余户家庭,绝大多数是旧区改造的动迁安置人员。过去,小区呈现“三多”特点:即年老体弱多,吃低保困难家庭多,吸毒、劳教劳改“两劳”人员多。许多居民戏称“阿拉821弄弱势群体多”。

住在同一小区的小严每次看到王友春,都会热情地打招呼问候,他经常对小区的其他居民说:“王老师对我有恩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2004年,当时年仅20岁的小严因犯寻衅滋事罪被判缓刑一年。小严一时后悔莫及,由于长时间工作无着落,他对前途失去信心,整天在家里借酒消愁。

看到儿子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的样子,父亲老严焦急万分,他找到“夜门诊”的王友春进行诉说和咨询。王友春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上门开导稳定小严的情绪,鼓励他振作起来,一切向前看。在王友春的带动下,小严通过积极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情绪有了很大的改善,小区居民对他的印象也有了改观。王友春还鼓励他读书,帮他推荐多个工作岗位,使其生活有了保障。

七年来,王友春始终关心着小严的成长,在此期间,小严的父亲去世,小严也结婚生子,但这份关心一直没有改变过。在小严的心里,其实已经将检察官王友春当作了自己的亲人和长辈。

除了担任“法律夜门诊”的义务普法员,王友春还身兼数职,当了小区的业委会主任、楼道法制宣传员,参加了多个志愿者团队,经常忙得连家都顾不上。亲戚朋友戏称他是“多管员”,他乐呵呵地说,“能为大家做点事,我忙得开心”。

提起王友春,小区居民亲切地称他“社区之友,如浴春风”。他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参加所住小区募集衣物、捐款;加入小区夜间摇铃晚间巡逻安保工作;参加周四卫生整治大扫除、楼道清洁等义务劳动。2003年开始,他还与共康中学一名西藏班学生尼玛次仁结对,为其购买学习、生活用品,时常询问走访,直至其初中毕业。

这样的事情,在王友春的接待日志里占了绝大部分。仁者爱人。王友春始终默默关注身边的弱者,在他的眼里,弱者绝不可以被忽略、被漠视,这是一名检察官对社会做出的承诺。

由于王友春经常夜晚坐诊“夜门诊”,家里的事情料理不到,他的妻子说“我们老王在家时间少, 但一有空, 他总是抢着做家务, 洗被子、缝被子、炒菜什么的, 他都能做得像模像样。但我尽量不要他做, 回家就让他多休息。”说着, 望丈夫一眼, 心疼爱怜之情溢于言表, 夫妻情深毫不掩饰。

他们的宝贝独女也很争气,高考期间,没有让王友春辅导过一次,因为“爸爸晚上总在别人家里调解,我自己管好自己的学习,不能让他分心”。女儿凭着自己的实力,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由于调解颇费口舌,说服双方当事人,分析法律人情道理又很费心力,王友春经常深夜回到家,面孔一边大一边小,牙龈红肿。但他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偷偷地含上一片牛黄解毒丸,从不去医院。

“调解秘诀”传徒弟

12年“法律咨询夜门诊”“坐堂”下来,王友春发现,房产、婚姻、邻里、财产纠纷都是咨询的热点。“我虽然在检察系统工作的24年换过6个部门,但也不能说对于每个方面的法律、政策都熟悉,所以在接待咨询和化解矛盾时,总是会先去查询相关的法律条文和案例,好好‘补课’。”

为此,王友春除了购买书籍自学还爱上了剪报,把不同类型的案件分门别类地收集在一起,装订成册。“碰到相似的事情,我调解起来就有例可循,我带教的这几个年轻检察官也能多汲取经验。”王友春开心地说。

如今,积累着王友春多年心血的一本本报贴,又传到了他的徒弟们手中。王友春把自己的业余时间交给了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他认为一名检察官就应该具备一颗善良的心,用掌握的法律知识服务社会。尽管这些都是小区里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但王友春认定建设法治国家要从人们养成法治自觉做起,为此他默默地辛勤耕耘着。

尾声

王友春这位普通的人民检察官的形象,在记者眼前渐渐地显得清晰而又高大。

从检24年来,他曾先后获得闸北区“优秀共产党员”、“服务世博、奉献世博”立功竞赛个人嘉奖等荣誉称号。在前不久举行的“2011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颁奖典礼上,王友春因坚持12年业余“坐堂”社区“法律咨询夜门诊”为民解忧,被授予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荣誉称号,成为上海市政法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检察官。

王友春被评为精神文明好人好事的消息传来以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上海市检察院检察长陈旭予以批示。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检察院党组十分重视,检察长丁嘉专门召开党组会议, 就“王友春精神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全体检察干警应向王友春学习什么”这一专题进行了讨论。

丁嘉同志强调,王友春的先进事迹是闸北检察院全体人员共同的财富, 院党组已要求全院干警要以王友春同志为榜样, 学习他坚守“法律咨询夜门诊”12年,耐心听取民情、化解群众矛盾、维护社区稳定的先进事迹,学习他“扎根基层、保障民生、服务大局”的宗旨意识,学习他“勤勉敬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职业追求,学习他满腔热情办实事、尽心倾力解民忧的职业精神。

编辑:郑宾 393758162@qq.com

猜你喜欢

闸北区法律咨询检察官
“检察官让我重获自由”
法律咨询APP交互设计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立法智能分析平台
高校对校园贷风险防范和综合整治的具体措施
双十一,单身检察官是怎样炼成的
永定县开展欠薪投诉举报、劳动法律咨询活动
闸北区河道防汛墙改建加固主要技术要点分析
闸北区节能工作通过考核
徐汇闸北积极推广高效节能照明产品
挽救『小男子汉』的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