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智慧
2013-07-06祁云枝
祁云枝
功夫在根基——枸杞
稀疏的枝叶间,缀满了密匝匝的红果,这是宁夏枸杞映在我记忆中永远的“肖像”。
春季的枸杞花,开得热烈、纯情。紫红色五角形的小花,在宁夏的蓝天下,在稀疏的枝头和高原的风里,扬眉展笑。花香淡淡的、悠悠的,如同我第一眼看到它们时吐露出的小小惊喜一样。
几位杞农在枸杞田里打理果树。他们正在掰掉枝条上密集的刺,用他们的话说,是在掐尖、抹刺芽子。这枝刺太旺的话,容易把开花后坐果的果实顶掉。
在半沙质化的土壤里,能被果树吸收的营养本来就少,若大量的枝刺分流水肥,轮到枸杞子,所能享用的便不多了。
这年夏末,枸杞成熟时,我又一次来到枸杞田。挂在曲虬枝干上鲜红透亮的枸杞,像粒粒精巧的红玛瑙,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不到枸杞树跟前,我绝对想不到,矮矮的树枝上,竟可以悬挂成千上万粒枸杞!这情形,让人凭空为它担心,怕它一年把一生的果子都结了。也忍不住想探寻枸杞妈妈多产的秘密。
返回的途中,一位在沟坎边挖“地骨皮”的药农,为我揭开了谜底。
地骨皮,就是枸杞树的根皮,可以入药。北宋文豪苏东坡先生在《小圃枸杞》中夸赞枸杞树:“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想必,苏大才子涌泉般的才思里,也有枸杞树的一份功劳吧。
求同,就是尋找共同点——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存异,就是保留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主张和不同的方式方法。
药农说,他从来没有挖出过一根完整的地骨,不是不想挖,而是力不从心。在他的记忆里,从来就没有人把一根地骨真正挖完过,即使再贪心的人,也没有这个能力。
枸杞树的根,实在是长得太长太深了。枸杞树,用它那超越人类想象力的深根,汲取了太多大地的精华。这一刻,我似乎也明白了枸杞子能够祛病延年的道理。
为了让枸杞树茁壮成长,根不惜将自己的身体扭曲,为的是探到更深的地下,寻找更多的养料与水源。为了让树多多结果,根努力地让自己向前、向前、勇往直前……
原来,枸杞树上宝石般累累的红枸杞,功夫在根基呢。
速度决定成败——梭梭
如果你愿意俯身片刻,了解一下梭梭,就不难在它的根、茎、叶乃至种子里,发现勇敢而智慧的迹象——
烈日的烘烤和狂风的撕扯,铸造了梭梭钢铁般的枝干,坚硬得连斧头也难以砍断;梭梭用长达5米的根,把被风扬起的沙粒抓住,竭力追寻生命之源的水;为减少蒸发、减轻风的杀伤力,它甚至舍掉了自己的绿叶,用新发的绿色嫩枝进行光合作用;梭梭的花,在果实成熟时,不仅不脱落,反而会变成稍大点的“盾牌”,呵护果实。在果实背部,梭梭还为自己装备了一个横生的翅膀,长出翅膀的果实,自然能驾风飞翔到很远的地方……
最让人敬佩的,为了抓住沙漠中那贵如油的几滴水,梭梭,练就了世界之最的种子萌发速度——一旦遇到雨水,两三个小时之内,就能迅速生根发芽,快速长成一株小梭梭。而我们常见、发芽最快的蔬菜种子白萝卜和小青菜,2~4天后出芽。
急速发芽,只是梭梭把握的第一次际遇,要真正屹立荒漠,梭梭还必须紧紧抓住第二次生长际遇。从这个时候开始,小梭梭把自己全部的心思、注意力和精力,都集中在时刻准备着进行下一轮的冲刺了。
因为,稚嫩的小梭梭,一出生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加严峻的现实——若来不及扎根,一场狂风过后,小小身躯会被连根拔起,顷刻间便隐埋在漫漫黄沙中了。因此,小梭梭一旦发现有生存的机会,不是先把枝节伸向蓝天,而是以最快的速度,把根扎到地下。
梭梭的种子很小,千粒重才3.25克。但就是这细小的生命,它们的心里却装有森林。这信念,让它们平静从容地抗击沙漠里的干旱、风蚀、沙埋、酷热和严寒……
求同存异——菱
菱,在我眼里是一种智慧且有趣的水生植物。
因为它会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根据自身需要生长出不同形状的叶子。
刚刚来到世界上的菱,只有一个细小的茎,紧接着会陆续长出几片叶子,对生在茎上。这个时候的叶子非常柔弱——叶子黄中泛绿,又细又薄,叶缘布满深深的裂隙,外形就像细小的羽毛,十分柔软。这既薄又细又软的叶子,正是菱适应水环境的杰作。水环境里光线微弱,而且压力大。菱正是依靠这薄而柔软如丝的叶子,在暗淡的水域中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纤弱的叶片,以柔克刚,抵御水的压力,好让整个植株不被水流冲断和冲走。
一旦菱的茎爬到水面上,这个时候长出来的叶子,与最早来到世界上的哥哥姐姐们,外形是截然不同的。这时候的叶子变成了翠绿色,表面像是涂过蜡一般,反射着夏日里的阳光。叶子形状是厚实的四方菱形,叶片尖端的边沿呈漂亮的锯齿状。当然,漂亮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菱自己对漂亮则另有说法,它是用这尖尖的齿牙,抵挡水塘里的鱼类、水禽和水兽的啃噬。
菱形翠绿的叶子,几乎轮生在紫红的茎上。从水面上望下去,片片菱叶错落有致、彬彬有礼,如一朵花样的莲座,有序地在水面上、阳光下制造营养,开花结果。
拥有两种不同叶子的菱,其目的却是相同的——为了让自己生存得更好。
菱求同存异的生存法则,很值得我们在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中借鉴。
求同,就是寻找共同点——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存异,就是保留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主张和不同的方式方法。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呵呵,想当初,是孔子借鉴了菱的生存法则,还是菱在生存中执行了孔子的言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