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迈向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战略思考

2013-07-05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深圳中心经济

钟 坚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60)

深圳迈向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战略思考

钟 坚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60)

深圳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化城市,深圳发展的功能定位是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关键在于增强功能和地位。深圳在这方面具有有利条件,也有不足之处和制约因素。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重在完善和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加快发展模式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

经济中心城市;功能;战略思考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深圳调研时指出:深圳“一区四市”定位很好,其核心是建成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定位如何具体化,如何建成,以发挥其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国各地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我们的中心城市定位要从深圳、全省乃至全国角度进行谋划。一个区域的地位跟中心城市的定位和作用密不可分。我提出这个问题,希望省市一起研究。中央和广东省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将深圳定位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要求深圳增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发挥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这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央和广东省赋予深圳经济特区新的历史新使命。如何全面提升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地位,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是作为国家经济特区和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深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此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仁。

1 深圳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功能定位

1.1 目标定位

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化城市。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增强科技研发、高端服务功能,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加快建设联手香港、融合珠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影响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

1.2 功能定位

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根据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建设的规律和要求,加快增强科技研发、高端服务功能,加快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的国际性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

1.3 深圳目标与功能定位的几点说明

1.3.1 关于城市的核心目标定位

从目前看,国家给予深圳的目标与功能定位的主要有五个文件:(1)2008年12月国家发改委

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提出:深圳市要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增强科技研发、高端服务功能,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2)2010年2月国家发布《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把国家区域中心调整为中国地理大区的区域中心,而非省级区域的区域中心,每个大区有且只有一座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即:沈阳(东北)、南京(华东)、武汉(华中)、深圳(华南)、成都(西南)和西安(西北),深圳被定位华南国家区域中心城市。(3)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与香港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推动形成全球性的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4)2010年8月,国务院《关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的批复提出:“深圳市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5)2010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增强深圳科技研发和高端服务功能,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化城市。”综合起来看,国家给深圳的目标定位为“一区四市”:综合改革试验区(含盖经济特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含盖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化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我们认为核心是建成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化城市。而“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等三个定位只是一个定性概念,体现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城市性质,反映了作为经济特区的试验示范功能,而非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中共深圳市委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这个目标定位,是符合深圳实际,是科学的。而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是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两个重要支撑目标,包括在这个总目标之中。

1.3.2 关于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化城市四者之间关系

深圳的经济实力高于目前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天津、重庆,为什么深圳没有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综合概念,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强、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最大的城市代表,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有可能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文化、管理的中心城市。它们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中心,而且还应是国家的政治行政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和直辖市,上海、天津、重庆都是直辖市,广州是广东省会城市,它们不仅我国传统的华南政治行政中心,而且是我国的科教文化中心之一。武汉、西安、南京也是省会城市,并且也是我国的科教文化中心,为什么却被没有列入国家中心城市,主要是他们经济实力较弱。深圳只是个副省级城市,科教文化事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尽管经济发展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所以没被列入国家中心城市之列。为什么深圳在被国家定位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华南)之后,又定位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呢?这主要是基于深圳目前已有的经济发展实力,深圳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和国家一线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而且在自主创新和国际化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所以,国家没有简单地把深圳与沈阳、南京、武汉、深圳、成都和西安放在一档,仅仅作为一个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而是在这个之上,把深圳又定位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换句话说,在经济层面上,深圳不仅是华南的中心城市,与国家中心城市是同一层级。10年前深圳的城市性质定位是“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这次定位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发生很大变化。从经济层面上,国家把上海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天津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而把深圳定位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深圳地位也居其中,仅次于上海。目前国家把北京定位为“世界城市”,把上海、广州、重庆、西安定位为“国际大都市”,把深圳、成都、青岛等定位为“国际化城市”,把北京、深圳等城市定位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同时支持大连、青岛、厦门、沈阳、西安、广州、成都、南京、杭州、济南、合肥、郑州、长沙、苏州、无锡、烟台等城市16个城市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深圳毗邻香港,国际交往方便,经济外向度高,是连接香港和中国内地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在建设国际化城市方面具备比其他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更为优越的条件和基础,同时深圳在自主创新方面有突出成绩。因此,被国家定位为“国际化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把深圳定位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化城市”,集中反映深圳在这几个方面的条件、特色和优势,也体现了国家对深圳发展的要求。三者之间,互为联系,互为支撑,不可替代。

1.3.3 五个功能定位是目标定位的具体化

把深圳功能定位为“五个中心”,即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是对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化城市“三个城市”目标定位的具体化。关于“几个中心”主要依据有三:一是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与香港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推动形成全球性的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二是2010年,中共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让深圳发展成为联手香港、融合珠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影响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高端制造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时尚创意中心。三是2013年中共深圳市委提出:携手香港、融合莞惠,依托珠三角,到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我们认为,“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端制造中心”两者内容有重合,“文化创意中心”比“时尚创新中心”的提法更全面、更准确些。“创新中心”应包含“文化创意中心”的内容,应“科技创新中心”这个概念,既反映深圳的特色,又与“文化创意中心”相区别。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定义取代“国际化”更为贴切。

1.3.4 目标和功能定位不能常变常新

近些年来,关于深圳市目标和功能定位的叫法还有许多,如“设计之都”,“钢琴之都”、“时尚之都”、“全球先锋城市”、“知识城市”、“幸福城市”等,这些叫法只是从某方面反映深圳的某些特点和要求,可作为一种非正式叫法。我们认为,城市的定位不宜过多,更不能常变常新。今后一段时期内,要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为总目标,增强深圳科技研发和高端服务功能,不断夯实和提升“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

2 加快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功能与地位的有利条件

2.1 具有优越的经济区位条件

深圳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背靠珠三角地区和华南地区。香港作为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会和世界级的自由港,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也是世界通向中国内地和中国内地通向世界的主要门户城市。深圳可就近利用香港丰富的高端资源和创新要素,吸纳香港的资本、人才、创新产品和管理经验,加速提升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惠州、江门、肇庆共9个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体系最完备的地区,我国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华南、华中和西南地区发展的龙头,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深圳完全可继续利用毗邻香港、背靠珠三角及广阔内陆腹地的独特地缘优势,加速与珠三角地区乃至华南地区的融合发展与一体化进程以提升自己的发展能级。

2.2 具有较强的经济综合实力

过去30年多年来,从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发展成为我国南部综合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罕见奇迹。目前深圳本地生产总值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居第五位,人均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深圳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经济发展效益呈现“三个领先”:人均GDP超过1.9万美元,每平方公里产出超过1亿美元,每平方公里产生的全口径公共财政收入超过2.25亿元,均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深圳是全国四大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一。

2.3 形成较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

深圳基本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适应现代化中心城市功能的以“高新软优”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完成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战略转换,三次产业比重为0.0:44.3:55.7。产业结构优化创造“三个新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7%,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2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8%。有3万余家科技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00家,其中销售额超千亿的2家,超百亿的13家,超亿元的700多家,在计算机及外设制造、通信设备制造、二次电池、平板显示、数字电视、生物制药等产业领域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涌现出华为、中兴、中集、比亚迪、腾讯、研祥、大族激光等一批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此外,在服装、钟表、珠宝、家具、眼镜等传统行业方面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优势。物流公司有14800多家、供应链公司300多家,涌现出如怡亚通、朗华、信利康、越海、普路通、年富、一达通等一批供应链管理创新服务龙头企业。文化创意企业有4万多家,文化创意产业占GDP9%,核心文化产品出口超过全国的1/6。与四大支柱产业相配套,先后成功创办国际性的“高交会”、“金博会”、“物博会”、“文博会”,“人交会”产生重要影响。

2.4 自主创新的能力和优势突出

深圳大力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形成在自主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自主创新已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深圳已成为各类人才聚集的重要基地,2012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5.66万人,其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及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37.63万人,海外归国人员近4万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3.81%,居全国领先水平,工业领域研发支出位居内地城市首位。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931.82亿元,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占61.0%。年末三项专利申请受理量73130件,专利授权量4866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3068件,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密度高居全国首位。2012年底,累计专利申请398742件,累计专利授权227214件,累计国内有效发明专利52768件,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每百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全国排名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8024件,占全国的40.3%,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2012年,中兴通讯再次以PCT申请总量3906件蝉联PCT申请全球冠军,华为以1801件列第四位。企业已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集中表现为“六个90%”,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创新环境和条件不断得到优化,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战略有效实施,创新要素市场不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2008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设计之都”称号。2010年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和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2010年、2011连续两年居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城市排行榜首位。2012年,获得“中国软件名城”称号。

2.5 具有较强的金融基础和实力

深圳金融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建成以银行、证券、保险业为主体,其他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并存,结构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完备的现代金融体系,为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截至2012年底,深圳各类金融机构数量达到278家家,其中总部机构92家,银行类金融机构89家、证券类81家,保险公司69家及其他金融机构17家,金融机构聚集数量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外资银行在深设立38家营业性机构和7家代表处,成为外资金融机构拥有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拥有深交所、招商、平安保险、平安银行等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金融机构,金融资源集聚和辐射效应不断增强。2012年末金融业资产总额达5.94万亿元,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三。银行业存、贷款余额分布为2.97亿元和2.18万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和第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5272.3亿元,占全国1/4,居全国第一。2012年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819.2亿元,贡献税收599.7亿元,分别占深圳全市GDP和税收的14.3%和16.3%,成为深圳首屈一指的支柱产业,相关指标居全国大中城市的前列。深圳证券交易所是全国两大证券市场之一,形成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包含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市场、非公开科技企业柜台交易市场、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和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深圳石油化工交易所、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现代金融产业链条。截至2012年末,深圳有上市公司270家,其中国内资本市场上市公司18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17064.51亿元,排名全国第三;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公司86家,居全国首位,涌现出像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万科、中兴通讯,以及海普瑞、国民技术、汇川技术等一批全国甚至全球领先的优秀上市企业。深圳有证券公司17家,数量全国第三,证券公司总资产、净资产、净资本、净利润约占行业1/4,排名均为全国第一。深圳基金管理公司20家,数量全国第二,管理基金数、基金总规模、基金资产净值均排名全国第二,约占行业1/3。期货公司13家,数量居全国第三,期货公司总资产256.71亿元,净资产47.38亿元。2012年末,有保险法人机构17家,居全国第三。辖区保险公司总资产1.5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01亿元,居全国第四。股权投资基金企业3544家,注册资本近3000亿元,机构数量和管理资本总额均约占全国1/3。2006年,深圳成为国家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2009年,成为国家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2012年,获得全国“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2013年伦敦金融城发布“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深圳在全球79个金融中心排名中深圳第38,居内地城市第二。

2.6 总部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第三

总部经济是城市产业的“首脑”,是产业链的高端型态,代表一座城市的经济核心竞争力。深圳总部经济和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深圳在发展外源经济的同时,积极促进本土内源经济发展,培育成长一大批本土龙头企业,成为深圳经济发展中的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也是深圳经济发展的最大特色和优势。由北京市社科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中,深圳居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参评的六个分项指标中,深圳各项指标发展均衡,开放程度、基础设施、社会基础和环境质量均居首位。全球500强中已有189家企业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有超过10家在深圳设立地区总部,30多家跨国公司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或采购中心。航天集团、中石油、中海油、华润、中铁、中建、海信、中国电子等数十家国字号企业在深圳设立运营总部,再加上华为、中兴、比亚迪、招商、平安、腾讯、万科等超过300多家深圳本土培育的知名企业,深圳总部企业的谱系根繁叶茂。在深圳的总部企业中,本土企业占64%。几百家本土企业提升深圳总部经济的成色。如通讯领域的华为、中兴等,网络领域的腾讯、迅雷;软件领域的金蝶、金证、亚都等;生物工程领域的科兴、海王、赛百诺、海普瑞、三九集团等;新材料领域的比亚迪、长园、中金高能等;医疗器械领域的安科、迈瑞、金科威等;激光设备领域的大族激光;金融领域的招商、平安、深发展、华商、博时、华夏等;电子领域的康佳、创维、赛格等;房地产领域的万科、华侨城、招商地产、金地、鹏基、中海等;商业领域的华润万佳、天虹、人人乐、新一佳、茂业百货;现代物流领域的怡亚通、越海全球、深航等分别在各自领域充当标准制订者和控制力“龙头”的角色。深圳发明专利90%都为本土企业所有。目前深圳有中国名牌产品80个、中国驰名商标103件、广东省著名商标367件、广东省名牌产品92个、深圳知名品牌514个。2006年获得 “中国品牌之都”称号。华为、中兴、中集、比亚迪、腾讯、招商银行、平安、康佳、创维、迈瑞、海普瑞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深圳名牌企业活跃在海内外市场,刮起深企旋风,其中平安、华为、招商、正威国际四家深圳企业成为跻身世界500强,拥有量在全球城市中居第14位。华为、中兴、中集等17家企业位列国际细分市场前三名,迈瑞等80家企业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中国最大的通讯设备商华为,中国最大的地产商万科,中国电池大王和汽车新贵比亚迪,中国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腾讯,中国最好的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最大手机分销商天音通信,中国最大网络下载服务商迅雷,中国最大汽车后市场服务商元征科技,中国最大手表供应商飞亚达,中国最大家纺用品供应商富安娜,中国最大特种计算机提供商研祥智能,中国最大ERP软件供应商金蝶,中国投影行业最大的研发制造商雅图,中国最大女鞋品牌百丽,全球最大的显示器研发制造商长城计算机,等等,众多知名品牌崛起于深圳。

2.7 初步建立开放型的经济体系

深圳已逐步建立起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连接香港和中国内地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深圳有福田、沙头角和盐田港三个保税区,深圳出口加工区、前海保税港区。2012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4667.9亿美元,其中,进口总值1954.2亿美元,出口总值2713.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3.2%,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7.3%,外贸出口连续20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三项指标均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深圳是中国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目的地之一,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深圳投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3000多个,世界500强企业有189家落户深圳,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50多亿美元。深圳企业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涌现出一批走向国际的知名跨国企业,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均位居全国前列。2012年深圳企业经核准境外直接投资协议额28.21亿美元,在各大中城市高居首位,核准企业开展境外研发项目43个,涉及生物、医疗、电子、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兴、华为、海能达、大族、联洲等公司海外网点已超10家。华为、腾讯、万科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国际化10强。2012年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4147.72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206.4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3.29亿美元。深圳已成为中国旅游重要的目的地、客源地和出境游集散地。2010年被《纽约时报》评为“全球2010年旅游者中必选的31个旅游目的地之一”;作为粤港旅游圈和整个中国南方旅游圈的核心环节之一,深圳旅游市场已成为“世界双向流动”最大的市场。经深圳对外口岸入出境人数2.19亿人次; 入出境交通工具1590万辆(艘)次。不断加强与香港、珠三角区和内地其他省市的区域经济合作,深化深港经济合作,加快“深莞惠”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2.8 不断优化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深圳通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功能完备、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形成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日趋完善的城市功能。特别是近年特区一体化建设加快城市功能提升。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拥有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15个,其中陆上有罗湖、文锦渡、皇岗、沙头角、深圳湾、福田等6个口岸,海港有盐田港、大亚湾、梅沙、蛇口、赤湾、妈湾、东角头、大铲湾等8个口岸,另外还有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空港口岸。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是一个具有海、陆、空联运的现代化航空港,是世界百强机场之一、中国五大空港之一,目前是珠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2012年底,机场有两条跑道,开通国内外航线148条(其中国际航线17条),通航国内外103个城市,,货邮行吞吐量85.49万吨,旅客吞吐量2956.97万人次,客运全球排名第49位和货运全球排名第24位,是世界最繁忙机场之一。深圳港拥有港口泊位数172个,其中万吨级泊位69个,港口货物吞吐量22806.94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2294.13万标箱,连续10年居全球集装箱枢纽港第四位,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达243条,是国内国际班轮航线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深圳是我国南方对内对外的重要交通枢纽,贯穿中国大陆的两条主要铁路干线京广线和京九线在深圳交汇,广深港高铁广深段建成开通,厦深铁路即将开通;深圳北站枢纽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华南乃至全国重要的区域性铁路客运枢纽。深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2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1%,位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处于中国内地城市最低水平。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全球环境500强等荣誉。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圳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目前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最具活力、最适宜投资的国际化城市之一。作为改革开放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加之独特的地缘和人文环境,造就深圳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是最适宜海内外英才创业拓展的活力之都。

3 加快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功能与地位的制约因素

3.1 发展差距

3.1.1 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偏小

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首先体现在它的经济总量或经济规模上。从国内看,2012年深圳的GDP为12950亿元,只相当于北京的73%和上海的64%,与广州的差距有扩大趋势。天津、苏州、重庆的追赶脚步越来越近,与深圳的差距越来越小,GDP第四位置将难以保住。深圳占全国GDP比重为2.49%,低于上海的3.87%,北京的3.44%和广州的2.61%。从国际比较看,2012年深圳GDP2052亿美元,在全球城市中排27位,低于香港(2630亿美元,占78%)和新加坡(2765美元,占74%)。深圳人均GDP19524美元,而香港、新加坡人均GDP超过3万至5万美元,东京、纽约、伦敦等世界城市人均GDP则达到6万至8万美元。深圳每平方公里产出为1.05亿美元,不到香港的1/2(2.38亿美元)、新加坡1/3(3.86亿美元),与东京、纽约、伦敦等城市的差距就更大(表1)。从集约发展看,深圳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表1 深圳与香港、新加坡发展比较(2012)

3.1.2 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

三次产业结构是反映一个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全球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服务业在其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在70%以上。目前,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所占比重超过60%,服务贸易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4,服务消费占所有消费额的1/2左右。2012年,人均GDP将近2万美元,达到高收入地区的水平,深圳服务业和就业人口理应达到70以上。但目前深圳三次产业结构为0.0:44.3:55.7,服务业占本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只为55.7%。这不但与香港(93.1%)、新加坡(73.2%)、纽约(90%以上)、伦敦(80%以上)、巴黎(89%以上)、东京(90%以上)差距较大,而且与国内的北京(76.4%)、上海(60%)、广州(63.59%)等国内发达城市也有很大的差距,服务业比重还没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在国内四大一线城市中比重最低(表2)。

表2 深圳与北京、上海、广州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2年)

3.1.3 总部经济功能优势不明显

一个城市拥有的大型跨国公司总部及区域总部的数量,很大程度上决定该城市对世界或地区经济的协调、控制和影响力。深圳虽然在我国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第三,但是与北京、上海的差距还较大,特别在专业服务和商务设施上。而北京、上海两城市拥有的国内500强企业占全国的三成以上,拥有的世界500强企业在华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占全国的将近七成。深圳世界500强总部企业有4家,而北京有48家,上海有8家。落户深圳的世界500强企业有189家,而上海有491家、北京278家、成都有233家,广州232家。截止2012年底,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03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74家,北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27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84家。而在深圳设立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只有10家左右。从全球来看,不要说与纽约、东京、伦敦等世界级城市相比,即使是与香港、新加坡、上海相比,深圳的差距都更大。2012年底跨国公司驻香港地区总部数目达1367家,跨国公司驻新加坡地区总部4200家。

3.1.4 综合服务功能相对较弱

综合服务功能的强弱是决定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重要因素,衡量指标包括资金流、货物流、信息流等的密集程度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表现为城市系统所具有的作用和能力,其状态如何最能体现城市系统的特征及运行质量,是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的重要因素。深圳在科技研发和高端服务功能方面比较弱。深圳过去是一个工业城市,特区内外分割运行,原特区内外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受人口结构和港穗的挤压,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城市信息化和城管现代化水平不高。在这方面,不仅与东京、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首尔等世界先进城市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城市也有不小的差距。

3.1.5 对外辐射能力不足

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强弱主要体现在辐射能力上。深圳与京沪穗等城市相比,深圳中心城市功能存在明显不足。其一,深圳辐射范围较广,但辐射强度普遍较低,特别是对珠三角等近域腹地的辐射强度明显不足,自身的优势腹地尚未形成。其二,深圳辐射功能局限于经济领域,其他服务能力过于孱弱。深圳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不仅未能向外地输出大量服务,在文化、教育、医疗、科研等方面尚且依赖其他城市输入。其三,中心城市功能以吸引集聚为主,输出能力仍然不足。深圳保持较强的集聚资源的能力,但输出性仍以输出有形工业产品为主,对外输出资金、技术、经验、理念、规则乃至文化的能力仍然不足。深圳辐射能力不足,这是与深圳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强,服务业比重过小,原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等因素有关。

3.1.6 国际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尚不完善

深圳未来要建设全球性物流枢纽和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但目前城市交通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对外客货运枢纽布局尚未完善、功能尚不健全,港口和机场与城际铁路、城市轨道、高速公路等交通路网衔接不畅,这与深圳市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与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的发展目标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目前深圳港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与上海、新加坡还有不少差距,货运吞吐量与上海、新加坡、广州、香港等有较大差距。深圳空港机场客货运吞吐量与北京(8193万人次)、上海、香港、新加坡、广州等有不少的差距,在国际航线数量上的差距就更大。

3.1.7 人口结构极不合理

目前深圳市人口整体素质和人口结构,与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目标和要求差距较大。一是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严重倒挂。2012年末常住人口1300.1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04.94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23.5%;非户籍人口995.24万人,占比重76.55%。二是人口密度过大。2010年美国福布斯杂志的这份报告中看到,在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城市排行前20名中,中国有5个城市“榜上有名”,分别是:深圳、台北、上海、北京、天津,而深圳则以17150 人/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排在第五位,比起上海的13400人/每平方公里、北京的11500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都要高出很大一截,并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最拥挤”城市。从2012年官方统计数据看,深圳的人口密度也已超过香港。三是外籍居民占常住人口比重偏少,目前常住深圳的外籍人士已近7000人,不到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一。而北京常住外国人接近20万人,上海有17.3万人,广州接近6万人。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国际大都市,外籍居民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到20%以上,国际交往人口规模一般都在500万至1000万人次左右。实上,纽约33%的人口是在国外出生的,伦敦有27%的人口来自国外,居住在新加坡的外籍人士有约150万人。

3.1.8 国际化程度有待大大提升

目前深圳是国内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但与香港、新加坡、首尔、洛杉矶等经济上充满活力、综合竞争力强大的世界先进城市相比,深圳的国际化程度还有很大的差距,深圳受到开放进程较晚、免签国数量较少、开放政策受到限制、进出口管制严格、举办国际会议少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功能的国际化功能比较低,在外贸总量、吸引投资、服务出口、外国金融机构、大型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旅游人数、举办国际会议次数等方面存在差距,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控制力和辐射力还比较弱。目前还未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且具影响力,缺乏世界经济起关键作用的国际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公司总部,缺乏蜚声国际的文化机构。

3.2 主要制约因素

3.2.1 土地资源紧缺的空间制约

深圳土地面积1991平方公里,在一线城市中是最小的一个,不到北京的1/8,天津的1/5,重庆的1/5,上海的1/3,苏州的1/4。深圳可用建设用地更少,只有917平方公里,原农村集体用地为390平方公里,占全市建设用地的42%。深圳过去30多年建设与发展,城市建成区达到661平方公里,已经消耗大部分土地。加上仍存在许多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情况,闲置用地、低效用地、违规用地现象屡见不鲜,使得深圳土地资源紧约束瓶颈越发凸显。目前深圳市政府手上有的可用建设用地不足200平方公里,而且比较零散,还有数量相当可观的部分土地集中在区政府、街道办、股份公司、农民自己手上,一些土地历史遗留问题也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深圳土地开发强度接近50%,远远超过珠三角地区17%的平均水平,远大于北京(18%)、上海(29%)、天津(25%)、广州(超过20%)、重庆、苏州(20%)等国内主要城市,与香港(19%)、新加坡、首尔等世界先进城市相比差距也很大。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工业用地比例过高。2006年建设用地总量703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265平方公里,所占比例约36%。深圳没有条件再走外延扩大发展道路,内涵集约发展是唯一出路。

3.2.2 人力资本水平整体偏低

深圳人才总量偏少,素质偏低,特别高层次领军人才严重不足。根据第六次深圳全国人口普查报告,2010年常住人口为1035.79万人,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77.90万人,2012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115.66万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为17175人,是国内主要城市中指标最低的城市之一。另一方面,深圳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密度过大,户籍与非户籍人口严重倒挂,造成诸多问题。第一,造成公共服务跟不上,存在严重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出行难等问题。第二,造成资源分配压力。由于人口增长过快,造成土地、水、能源等资源供应紧张。第三,人口密度过大,造成巨大环保压力。第四,人口过多,非户籍人口比重过大,给城市管理和公共安全带来巨大压力。如果说在深圳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人们还可依靠土地资源、廉价劳动力等传统优势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话,那么在目前的资源约束条件下,产业逐步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化,对知识、技术和人才的依赖性就更大,人力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将更大,而人才不足问题将成为深圳经济社会进一步的主要瓶颈和制约因素。

3.2.3 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过去30年来,虽然深圳市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但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社会事业总体投入不足,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社会事业发展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深圳在社会事业的发展指标,不仅与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先进城市有很大的差距,就是与国内主要城市的发展也有不少。与深圳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不相称,与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目标不相事业。比如深圳目前每万人在校大学生在国内主要城市中指标是最低的,人均医疗设施也低于全国类似城市平均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深圳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短板,已经影响到城市综合功能的完善和提升,影响到高端生产要素的聚集,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吸纳和聚集,影响到城市的辐射和影响力的提升,影响到深圳进一步发展的后劲。一座城市能走多远,并不取决于它的优势,而受制于它的劣势。深圳有很多发展优势,同时也有一些“短板”,要想加快国际化进程,最重要的是把“短板”加长。

3.2.4 城市信息化水平不高

信息和知识是当今经济社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数字城市与城市信息化是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和重要保障。深圳尽管在城市信息化建设方面起步较早,电子信息业发展全国领先,多数领域数字化建设成果及应用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内地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但与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等世界信息化先进城市和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3.2.5 原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

由于历史原因,原深圳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生产力和公共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在空间布局、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二元化”现象。原特区内外的二元结构,严重妨碍深圳土地使用效率和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严重妨碍深圳城市综合功能的完善,严重影响城市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也严重影响深圳对外辐射能力和影响力的提升。

3.2.6 城市管理水平较低

城市管理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基础。深圳过去30年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罕见奇迹,但由于城市规模和人口发展发展太快,但也逐渐暴露出管理滞后、城市运行效率低下、污染、安全等问题,经济发展与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日益凸显。深圳城市管理水平与香港、新加坡相比不是差一点点,而是差得太多,深圳的城市管理水平与深圳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目标和要求极不适应。没有城市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目标就是一句空话。

3.2.7 体制制约因素

从国家宏观上讲,深圳虽然是经济特区,但发展要受到国家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制约,特别是服务业和城市国际化发展受到国家政策和体制方面的影响就更大。不像美国,中央一般不干预地方事务,城市发展有很大的空间。特别是服务业发展取决于国家经济开放程度。目前市场机制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资源配置中,还没有有效发挥基础性作用。香港是特别行政区,独立关税区,新加坡是一个独立的城市国家,是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两者都有独立的货币体系,没有外汇管制。而深圳不具备这些条件。深圳过去采取的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从某种程度上限制市场和民间的发展。经济能否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开放度,最终决定着深圳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4 加快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功能与地位的政策建议

4.1 重在提升城市功能

一个城市究竟能不能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并不是由政府规划说了算,从根本上讲是市场选择和竞争的结果,核心问题是看这个城市是否具备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不是仅仅将城市规模和经济总量继续做大,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功能,使之与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真正匹配。

4.1.1 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工业从加工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变,提升城市的生产功能,夯实发展基础

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基础,先进制造业则是厚重的底盘。以现有制造能力为基础,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方向,以研发、创新和增值为重点,不断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通过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大力支持服装、钟表、珠宝、家具、眼镜等产业,通过向研发、创意、设计、品牌、服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打造更多国内外知名品牌。积极鼓励加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设研发机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档,提高优势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自主品牌出口产品比重。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的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目标是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打造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基地,打造以自主技术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4.1.2 着力优化居住和营商环境,加强高端要素载体建设,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高端要素集聚功能,增强集聚力

深圳过去在改善投资环境、优化产业人才政策,聚集一般生产要素聚集方面做得很成功。但是与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目标和要求看,在聚集高端要素方面有相当的差距。深圳由于受土地、人口、能源、生态的硬约束,聚集一般要素,发展一般产业已没有出路。聚集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才是唯一出路。只有聚集高端资源和要素,才能真正建设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才能真正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目标。唯有建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和开放性经济体系等,全面优化投资软环境,方能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只有加快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吸纳高层次人才才有载体,发展高端产业才有基础。道理很简单,没有梧桐树,哪有金凤凰。只有加快完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体系,才能吸纳更高端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发展更高端的产业。唯有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才能进一步优化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只有改善人居环境和营商环境,才能够形成高端要素聚集的产业功能区、人才高地、金融中心、创新中心。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法制水平,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大力整治城市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构建多元化氛围,营造一流的人居环境。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促进高端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整合配置,提高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加强各类功能区、新区和产业园区的建设,为高端要素聚集和高端产业发展提高良好的环境、载体和平台。

4.1.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力

第一,加快建立以现代服务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重点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它对于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有重要作用。二是积极发展需求潜力大消费性服务业,包括商贸服务业、旅游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三是大力扶持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四是不断加强和完善公共服务业,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就业、保障等公共事业。五是研究、规划和积极发展智慧服务业。第二,按照“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的要求,打造“三轴两带多中心”的新城市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高端产业和人才聚集,提升城市能级,发挥乘数效应。第三,加快区域的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区域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转变。加强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发挥中心城市区域交通、通讯、信息枢纽的作用。第四,完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体系,通过强化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发展,增强在更大的范围配置聚集要素和资源的能力,提升城市的发展能级。

4.1.4 加强科研体制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升科技研发功能,增强创新力

应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建设知识创新载体,完善创新体系,加速集聚人才、知识、技术和资本等核心创新要素,着力推进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着力提升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能力,寻求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点突破,推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逐步向知识创新延伸,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拓展,进一步强化科技研发功能,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深化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研成果产业化机制和政策,积极弘扬多元创新文化,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自主创新环境。加强“深港创新圈”建设,吸纳和利用好香港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优化深圳的创新环境。特别是加大吸引全球创新资本和创新人才的力度,更快、更好、更多地聚集高端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提升科技研发功能和科技创新能力。目标是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

4.1.5 加快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引领功能,增强智力支撑力

第一,加快教育科学文化发展,补长发展短板。我们正处于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和知识社会,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以智力资源为主要生产力,主要生产要素是知识、人才,以服务业为主要生产形式。知识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终身学习将成为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建议加大教育投入,尽快实施市民素质提升计划,把高等教育发展作为一个重点来抓。同时,大力发展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幅提升市民素质,争创全球学习型城市。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的结合,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中心。解放思想,加大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尽快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发挥私人、市场和社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加快改革垄断性行业,积极开放文化产业与传媒市场。降低准入门槛,吸收民营及其他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第三,加强信息基础建设,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数字城市”。

4.1.6 加快实现从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战略转变,提升城市的开放功能,增强国际化水平

一是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紧紧抓住国家即将启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机遇(人民币自由兑换、开放服务业),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着力解决制约参与国际分工竞争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全面提升经济开放度,使经济活动有更大的方便度、开放度和自由度,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二是以海陆空联运为突破口,建设链接国际的交通枢纽,增强与世界各国各地通达性,建设亚太地区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城市。三是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特区的政策效应,营造国际化的人居和营商环境,大力构筑国际化语言环境,增强城市包容性,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教育、医疗、文化、信息等服务,方便外籍人士及华人华侨来深居住、工作和学习,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推动对外开放,以全面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为目标,注重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国际资本和技术,推动利用外资从重量向重质转变,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端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及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五是进一步打造深圳品牌,鼓励和支持本地企业“走出去”,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中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能力。六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和集聚各类国际组织总部、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扩大对外影响力。七是积极举办各类国际会议、展览、论坛、赛事等活动,增强城市国际影响力。建议举办一个常设性的国际性时装节(配合深圳服装业发展)、多项常设性国际体育赛事(羽毛球、网球、高尔夫)和1-2个常设性国际论坛(如国际风险投资论坛、国际品牌建设论坛等)。八是加强深港合作交流,加快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深港创新圈建设,利用香港加强高端要素聚集和高端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九是充分发挥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深莞惠一体化建设,推进珠三角建设成为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十是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到深圳旅游。十一是提高市民国际交流能力,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的对外交流人才。

4.2 加快发展模式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

4.2.1 加快功能形态由经济特区功能为主向以国际化城市为主的转变

中央给予深圳“一区四市”新定位,其中“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是对深圳城市发展的综合定位。同时,中央把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范围,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城市整体发展和更快地促进城市综合实力提升。应以香港、新加坡为标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殊,增强科技研发、高端服务功能,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加快从经济特区和国内经济中心城市向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转变,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

4.2.2 加快经济形态由以工业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带动人口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深圳克服要素制约,增强发展后劲的必然选择。目前服务业比重只有55.7%,这与深圳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相适应。深圳除继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外,应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加快服务业发展速度、扩大服务业发展规模的同时,不断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高金融、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大力发展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信息、文化、会展、教育培训和中介服务等新兴智能型服务业,促进成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4.2.3 加快发展重点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转变

只有坚持“五位一体”的综合发展和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克服“短板效应”,促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事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得到有效增强,从而全面强化和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才能为经济发展增加后劲和拓展新领域。深圳今后要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上做出新贡献,闯出新路子。

4.2.4 加快发展路径由以要素和经济聚集为主到以经济辐射为主的转变

一般来说,聚集是“做大”,辐射则“做强”,“做大”和“做强”直接可以相互促进与转换,“做大”才能“做强”,“做强”以后,又可进一步“做大”,加快实现从国内经济中心城市向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新转变和新跨越,完成从“做大”到“做强”的转变。

4.2.5 加快发展模式由外延发展到内涵集约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过去30年,深圳在国家经济特区政策和政府主导下,通过要素驱动和规模扩张,创造一个经济发展的“深圳速度”。但是受到环境和资源的硬约束,过去那种“速度型”、外延扩张式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更多地通过提高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的使用效率以及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如何进一步培植和维护市场,最大发挥好社会、私人、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是下一阶段体制改革的着眼点和重点。实践证明,只有市场、创新才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和效率保证。创新驱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而要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首先实现由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向市场发展模式的转变。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更多地通过提高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的使用效率以及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2.6 加快实现城市管理从功能型向品质性转变,提升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只有创新城市管理,才能创造城市价值。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平正义,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政策水平。二是加快城市管理网格化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三是严格执法,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法制化水平。三是加大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全面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四是解决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公共安全等突出问题,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在城市和社会管理方面,我们向香港、新加坡学习,真正做到放得开,管得住、管得好。

[1] 顾朝林, 甄峰, 张京祥. 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 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内涵的基本界定[J]. 经济研究参考.2002(5).

[3] 杨洁, 肖金成.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J]. 经济研究参考.2002 (52).

[4] 王志平主编.上海:迈向国际中心城市[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 [英] 保罗·贝尔琴等著.全球视角中的城市经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Shenzhen's strategy as national economic center

ZHONG Jian (Institute of China Special Economic Zone Research,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P.R. China)

Shenzhen's strategy should be turning itself into a national economic center, being innovative and international, and its function be designed as a globally effective center of finance, logictics, trade, and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inventions. Therefore, the key to the purpose lies in continuing to strengthen its existing function and status. To be tru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coexisting side by side. To develop a national economic center successfully, emphasis should be put on strengthening its urban comprehensive function and accelerating the change of the growth model.

economic center city;function;strategic planning

F299.2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672-6332(2013)04-0001-13

1672-6332(2013)04-0001-13

【责任编辑:夏晋祥】

2013-11-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与经验研究”(09BDJ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重点项目:“我国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与经验研究”(08JJD790154);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大研究课题:“进一步增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功能问题研究”。

钟坚(1965-),男,江西万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外经济特区、珠三角与港澳台经济研究。E-mail:zhongj@szu.edu.cn

猜你喜欢

深圳中心经济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