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五市城市中心性的定量评价

2013-07-05李建升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五市淮安市苏北

李建升,李 巍

(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0 引言

中心性是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克里斯塔勒在著作《德国南部中心地》中最先提出中心性的概念。城市中心性的概念对城市体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以评价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划分城市体系等级层次,描述城市体系空间交互作用网络的结构,确定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还可以对城市体系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并对城镇体系规划起到指导作用。在对城市中心性的研究中,指标的选取和指标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以前人的理论为基础,结合苏北五市现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苏北五市城市中心性研究的指标体系,对苏北五市的城市中心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组织者,研究城市的中心性是确定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方法。苏北五市地处我国版图的东部,但是相对于苏南地区和浙江等其他沿海地区,苏北又是属于次发达的地区。其发展状况对于江苏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正因如此,国家和江苏省的相关领导人特别关注淮安和苏北地区的发展,并提出针对淮安市的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策略。因此,淮安市中心性的研究,不仅对于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区域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城市中心性指数研究方法

中心性指数是测量中心性大小的指标,由一个或多个反映城市中心性的单指标数据经过一定运算得到。克里斯塔勒最早用电话指数作为度量中心性的指标,运用区位商的办法从中心地的电话总数中减去由中心地消费所产生的重要性。后来普莱斯顿突出简化的中心性计算模型,并用零售业和服务业销售总额的指标来计算中心性指数。马歇尔利用中心职能数和职能单元数的指标,沿用克氏的区位商方法计算中心性。伯纳茨和欧文通过量测城市个体间交互作用的量和方向,将中心性量化为实际操作模型。

中心地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引入我国以后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内学者近些年来对城市中心性的论述甚丰,但对中心性的地量测量方法不一。陈田(1987年)从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城市因素出发,通过对全国232个城市的15个经济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将全国划分为5级区域经济影响中心和7个一级城市经济影响区域;顾朝林(1991年)将图论原理与因子分析方法相结合,应用33个指标对全国1989年343个城市进行了综合实力评价;宁越敏等(1993年)在确定中心城市概念和标准的基础之上,采用市区非农业人口、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市区邮电业务3个经济指标,对全国符合标准的35个主要城市进行了中心性指数计算及排序,直观地反映了19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中心城市的不平衡发展,并就其今后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林涛等(2000年)根据顾朝林提出的中心城市实力指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市区非农业人口、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市区第三产业产值、市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市区邮电业务总量和市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这六个能够反映城市经济实力、物质实力和社会实力的指标,采用简化的计算方法,对1996年我国大城市进行了中心指数评价;李妮莉(2004年)采用的指标包括人口密度、第三产业比重、辐射性行业从业人员比重和区位商;张志斌和靳美娟(2005年)的指标体系则包括市区非农业人口、全市生产总值、市区邮电业务总量、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市区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全市第三产业比重;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全市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俞勇军和陆玉麒(2005年)运用市区生产总值、非农业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计算城市中心性程度。

对城市中心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持续研究的是周一星(2001),不仅明确了城市中心地服务内容包括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信息业、制造业等方面,而且从劳动力、流量和开放三个维度即商贸中心性、服务中心性、空间作用中心性、制造业中心性和对外开放中心性建立了综合评价城市中心性的多指标体系,使得中心性研究更加系统、全面、科学。周一星对城市中心性的计算方法主要采用了区位商法和主成分法。运用区位商法可以看出城市某一具体指标的对外服务能力,并根据城市各指标的区位商得出了指标的基本部分。在对这些指标标准化后,运用降维处理技术即主成分分析法,从中提出主因子作为城市中心性的综合指标。周一星等利用最小需要量和主成分分析法,对1997年全国22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中心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各城市中心性指数的大小,将我国划分为5级体系。

薛丽芳等(2009)用熵值法对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的中心性进行评价,他们从生产中心性、商贸中心性、信息中心性、交通中心性和科教中心性5个方面构建城市中心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5个方面分别包含3个具体测量指标,共15个指标。

2 指标选择与分析方法

2.1 指标选择

参阅前人研究成果,本文从城市的生产、商贸、信息、交通和科教中心性五方面选取15个评价指标,构建城市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对苏北五个地级市的城市中心性进行综合评价。在各项指标中,劳动力指标从业人员的基本部分(为城市以外服务的部分)运用各城市在淮海经济区范围内的区位熵求得,其它指标均用各城市在全国范围内的区位熵表示。中心性综合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见表1。

2.2 分析方法——熵值法

城市中心性包含许多方面,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特征,其内部又由许多个子系统组成;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城市中心性系统分为生产、商贸、信息、交通和科教中心性5个子系统。熵值法能够深刻反映出指标信息熵值的效用价值,所给出的指标权重值比层次分析法和专家经验评估法可信度高,适合对多元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为了对淮海经济区城市的中心性指数进行综合评价,并比较其子系统,运用熵值法可克服多指标变量间信息的重叠和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其主要步骤为:

(1)构建原始指标数据矩阵:假设有m个待评方案,n项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xij}m × n(0≤i≤m,0≤j≤n),则 xij为第 i个待评方案第j个指标的值;

(2)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各指标的量纲、数量级及指标正负取向均有差异,需对初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设评价指标j的理想值为,其大小因评价指标性质而异。对于正向指标,越大越好,记为;对于逆向指标越小越好,记为。定义 x'ij为 xij对的接近度。对于正向指标对于逆向指标,定义标准化矩阵:Y={yij}m×n,其中,yij=x'ij/∑x'ij,0≤yij≤1;

(3)计算评价指标的熵值:ej=-k∑yijln yij,令k=1/ln m,则ej=(-1/ln m)∑yijln yij;

(4)计算评价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1-ej;

(5)定义评价指标的权重:wj=gj/∑gj;

(6)计算样本的评价值:用第j项指标权重wj与标准化矩阵中第i个样本第j项评价指标接近度x'ij的乘积作为 xij的评价值 fij,即 fij=wj*x'ij,第i个样本的评价值fi=∑fij。

表1 城市中心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 数据与分析结果

3.1 数据收集

本文利用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收集了苏北五市在2007、2008、2009、2010四年的中性评价指标数据。

3.2 分析结果

根据熵值法的计算步骤,首先对苏北五个地级市2007、2008、2009、2010 年15 项指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选取的指标均是城市中心性的理想指标,则采用正则化公式:x'ij=xij/xjmax;其次,依据标准化后的数据,采用熵值法计算公式(ej=(-1/ln m)·∑yijln yij),计算出每个单项指标的熵值ej;再分别计算15项评价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进而计算各指标的权重wj;最后,运用公式fij=wj*x'ij,计算苏北五个地级市城市中心性指数的综合值,以分析各个城市的中心性。

从各城市的中心性得分看,2007年的数据显示(表2),在综合得分方面,苏北五市的排名是徐州(0.9590)、盐城(0.5875)、淮安(0.4348)、连云港(0.4158)、宿迁(0.1774),淮安市位列苏北五市第三名。具体分析,淮安在科教中心性得分(0.1251)第二,在生产中心性(0.0848)、商贸中心性(0.1089)、信息中心性(0.0596)三个方面均排第三,在交通中心性(0.0565)方面排第四。

表2 2007年苏北五市城市中心性综合得分

表3 2008年苏北五市城市中心性综合得分

2008年的数据显示(表3),在综合得分方面,苏北五市的排名是徐州(0.8534)、盐城(0.6452)、连云港(0.4413)、淮安(0.4238)、宿迁(0.1609),淮安市位列苏北五市第四名。具体分析,淮安生产中心性(0.0817)、商贸中心性(0.1214)、科教中心性得分(0.1219)方面均排名第三,在信息中心性(0.0387)、交通中心性(0.0601)方面排名第四。

表4 2009年苏北五市城市中心性综合得分

表5 2010年苏北五市城市中心性综合得分

2009年的数据分析结果(表4)显示,在综合得分方面,苏北五市的排名是徐州(0.8571)、盐城(0.6406)、淮安(0.4232)、连云港(0.4022)、宿迁(0.1658),淮安市位列苏北五市第三名。具体分析,淮安在科教中心性(0.1302)方面排名第二,在生产中心性(0.0737)、商贸中心性(0.1250)方面排名第三,在信息中心性(0.0404)、交通中心性(0.0539)方面排名第四。

2010年的数据分析结果(表5)显示,在综合得分方面,苏北五市的排名是徐州(0.8257)、盐城(0.6383)、淮安(0.4050)、连云港(0.3769)、宿迁(0.1683),淮安市位列苏北五市第三名。具体分析,淮安在科教中心性(0.1302)方面排名第二,在生产中心性(0.0737)、商贸中心性(0.1250)方面排名第三,在信息中心性(0.0404)、交通中心性方面(0.0539)方面排名第四。

从表2~5的分析结果看,淮安市只是在科教中心性上略微有些优势,在生产中心性、商贸中心性排名中等,在信息中心性和交通中心性中处于第四的位置。

表6 苏北五市2007~2010年城市中心性综合得分汇总

由表6的综合结果看,在2007~2010年淮安市中心性评价在苏北五市中位于第三或第四的位置,与连云港的得分很接近。徐州和盐城两个城市在中心性方面排名一直是第一和第二。

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显示,在苏北五市中,淮安市中心性整体排名只是第三、第四的位置,具体看,淮安市在科教中心性方面略有优势,在生产中心性和商贸中心性排名第三,而在信息中心性和交通中心性排名第四。可能是因为淮安市构建大交通的战略在2007~2009年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将淮安市建设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存在不小差距,需要有持续的长期的建设过程。在保持科教中心性方面优势的同时,必须加强淮安的交通设施的建设,尤其是铁路方面的建设。目前淮安向苏南和东北方向的铁路交通较为便利,向中西部的铁路交通还需要大力改善。而铁路交通的改善将不仅提高淮安的交通中心性,还将有利于促进淮安的生产中心性和商贸中心性的提高,间接促进信息中心性的提高。大力发展制造业、商务服务业、信息软件产业等对于淮安市中心性的提高将大有裨益,但是在发展制造业方面一定要培育出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高污染、高投入的产业在短期内也许能够改善淮安市工业生产方面的效果,但是从长期来看,对于淮安市生产总值、环境保护、市民生活质量提高等都是不利的。

[1]Marshalll J U.The structure of urban sustems[M].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9.

[2]Irwin M D,Hughes H L.Centrality and the strueture of Urban lnteraction:Measures,Coneepts,and Applications[J].Soeial Forces,1992,71(1):17-51.

[3]孙斌栋,胥建华,冯卓琛.辽宁省城市中心性研究与城市发展[J].人文地理,2008,23(2):77-81.

[4]宁越敏,严重敏.我国中心城市的不平衡发展及空间扩散的研究[J].地理学报,1993,48(2):97-103.

[5]李妮莉.论武汉市城市中心性与城市发展[J].理论月刊,2004(5):80-82.

[6]俞勇军,陆玉麟.省会城市中心性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5):352-357.

[7]张志斌,靳美娟.中国西部省会城市中心性分析[J].人文地理,2005,20(1):14-18.

[8]欧向军,甄峰,秦永东,等.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8,27(5):993-1002.

[9]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

[10]周一星,张莉,武悦.城市中心性与我国城市中心性的等级体系[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12):23-25.

[11]周一星,张莉.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J].地理学报,2003,58(2):271-284.

[12]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3]顾朝林.城市经济区理论与应用[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五市淮安市苏北
淮安市以党建抓引领 锻造应急铁军
淮安市强化“三个一”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聚焦精准扶贫 助力精准脱贫——在闽西南五市老促会第22次工作交流座谈会上的发言
闽西南五市老促会第22次工作交流座谈会在建宁召开
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创新能力——在闽西南五市老促会第22次工作交流座谈会上的讲话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抗战时期苏北民众对新四军的认识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