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2013-07-05辽辽未央
□辽辽未央
衣食足则知荣辱。
一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且最有影响的民办教师,孔子是个不安分的人,整天热衷于兜售自己的政治理念,梦想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式建立一个大同世界。
终于有一天,他带着自己的72 个门徒出发了。他要游说诸侯,把他们的诸侯国当小白鼠或试验田,来验证孔子主义的光明与正确。
可悲的是,他在崎岖坑洼的道路上奔波了多年,见了多个诸侯国君,却没有一个人采用他的治国方略,反而在破牛车的颠簸下得了严重的胃下垂和腰椎间盘突出。
走到陈、蔡两国之间,他们又被一群不明真相的群众围困了起来,一连七天粒米未进,饿得想啃自己胳膊上的肉。后来,大弟子颜回不知从哪个老鼠洞里掏出一把米,生起火来熬粥。孔子闻到粥香,快乐无比,连忙过去观看,却见颜回正用手从破釜中捞粥吃。孔子不悦而去。
不久,颜回端着粥恭敬地送了过来。
孔子没好气地说:“我刚才梦到了我死去已久的老爹。这饭怪干净的,我就当作祭品,先敬献给老爹的在天之灵吧。“
颜回连忙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我刚才做的时候,有烟灰落了进去,被我用手捞出来吃了。”
孔子这才知道大徒弟原来并非偷吃,一时惭愧不已,叹息说:“就算是亲眼所见,也未必就是事实啊!”
孔子是个有大智慧、大胸襟的人,也有着极高的道德自律性,然而在饥饿之下,他竟然因为一口粥而大起小人之心,怀疑自己平时最心爱的大弟子不够忠诚。可知饥饿对人性之摧残是何等严重。
在中国历史上,每到饥荒之年,易子而食的悲剧就开始上演。饥饿是最残忍的折磨,很多人能坦然面对刀枪屠戮,却抵抗不住饥饿对身心的煎熬和蚕食。而当人们在饥饿中对生活和未来失去最后的希望时,揭竿而起就成了几乎是唯一的求生选择——没追求的当杀人放火的土匪,有追求的当劫富济贫的英雄,有些野心更大的,索性杀进京城夺王位,自己当新皇帝。
二
历史上几乎所有大规模的劫难,都因饥饿而起。
中国的老百姓是最驯良的,只要有口饭吃,就不会冒险去造反,所以古人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民以食为天”的道理,而将农业生产放在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立春之后,皇帝都要亲自扶犁耕田,在一块一亩三分的田地里做个农耕秀,以示重农之意于天下。
那时候,天下各业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农民的地位仅次于官员。
东晋简文帝出游,在田野间看到一片植物茁壮生长,油绿可爱,问道:“这是什么草?”左右答:“这是稻子。”
简文帝大羞,回到宫后闭门反省了三天。
皇帝生长深宫,不识稻麦,亦情有可原。须知现在很多城市的小孩子就不辨麦苗与韭菜。而简文帝羞愧如此,可知古代农业的地位何等重要。
这种重农政策是必要的,因为农产品是最基本的生存必需品,而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农产品产量又非常低下,风调雨顺的时候可能不明显,一旦发生饥荒,粮食那无可替代的价值马上就体现了出来。
据《汉纪》载:西汉末年,赤眉乱关中,百姓饥饿,人相食,黄金一斤只能买到五升谷。
东汉末年,民间大饥,冀州一度满市黄金而无斗粟,荆州也粟与金同价。
晋怀帝永嘉年间,河南发生大饥荒,怀帝派人出去考察,只见洛阳街市间珠玉金银填门积户,就是没有一粒粟麦。
因此,古代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虽有千黄金,无如我斗粟。斗粟自可饱,千金何所直(值)!”
这种对饥饿的恐惧和对食粮的需求,表现在社会生活里,就是丰收的期盼和增产的梦想。张衡《东京赋》有云:“所贵惟贤,所宝惟谷。”这句话,代表了古代一种最根本的价值理念和财富观。
古代迷信盛行,热衷于弄些所谓的吉兆祥瑞,来证明统治者的英明和国家的安定富足。在所有的吉兆祥瑞中,关于农作物的最多,也最具象征性和说服力。
《晋起居注》载:太康十年,嘉麦生扶风,一茎四穗。《前凉录》载:永嘉元年,嘉麦生姑臧,一茎数穗。《唐书》载:开元十三年,河南府寿安县刘怀家有大麦六亩先熟,有的一棵两穗,有的三穗,甚至还有六穗者。
而东汉光武帝刘秀出生的时候,他们济阳县也生出嘉禾,一根茎上竟然生出九个穗!所谓“王德盛则嘉禾生”,在视农业为命脉的古代,撰写这样的故事来引导舆论,无疑是最动人、最有效果的。
三
《唐书》载:西域有个西安国,每年十月,派一名巫师带着美酒佳肴来到山中,念咒作法,即有雉鸟飞过来,扑到巫师怀里。巫师以刀剖其腹,如果鸟胃里有谷,那么来年必定丰收;如果鸟胃里是霜雪,则必有灾害。当地人对此深信不疑,谓之“鸟卜”。
这种预测年景的方式自然不足信也,但是古代科技落后,没有气象台,也没有天气预报,风云难测,而人们又要望天吃饭,所以,生活在蒙昧里的人们总是沉浸在茫然与恐惧之中,以各种方式拜祭与丰收有关的神祇。
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虚无的神灵上面是靠不住的。不少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如何克服农业对天气的依赖,进而达到增产目的。于是水利事业应运而生。
春秋时代的孙叔敖修建的芍陂(que bei)工程,是中国历史上可考的最早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郑国相国子产,也重视农业生产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应用。他命人将田地重新整治,田间开沟立垄,以便灌溉。
开始的时候,人们不胜辛苦,觉得他太折腾,因此很痛恨他,作歌骂曰:“子产这货真荒唐,谁要杀他我帮忙!”然而改造完成之后,人们很快就尝到了好处,态度马上也转变了,又作歌夸曰:“子产大人真不错,他要死了咱咋过?”
而要获取更多的粮食,最好的办法,就是扩张土地了,所以古代土地兼并一直非常厉害,人们往往用土地的占有量,来衡量一个人的财富。
南朝的王鉴就是个热衷于扩充田产的人,虽有良田千亩,犹自营求不歇。
他弟弟王惠对此很不以为然,问:“要那么多田地有啥用?”
王鉴生气地说:“没田地哪儿来粮食?”
王惠又问:“要那么多粮食有啥用?”
——《南史》上没有记载王鉴有没有揍这个不开窍的弟弟,不过我想饿他三天,他一定就明白要粮食到底有什么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