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说』与『乐听』
2013-07-05吴良伦
◎吴良伦
据载,宋真宗有一天与大臣一起钓鱼,好长时间无鱼上钩,真宗觉得好扫兴,这时有个叫丁谓的大臣,在一旁看得清楚明白,便上前赋诗道:“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钩迟。”原来是真龙天子把鱼吓跑了。真宗听后,龙颜大悦,不快之情顿消。这个惯于说假话的丁谓后来挤掉寇准升为宰相。
现实中,真话一般不那么好听,多少带点儿刺,很容易引起领导心理上的不快,轻则脸呈不悦,拂袖而去;重则雷霆震怒,拍案而起,甚至给穿“小鞋”。于是,投机取巧者干脆改说无关痛痒的大话、套话、假话了。想说真话,首先就遭遇一个“敢不敢”的问题。
1961年,刘少奇带队到湖南农村调研,叮嘱调查组成员“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让群众把心里话讲出来,好话坏话都要听,哪怕是骂我们的话”。群众开始都很紧张,不敢说话,少奇同志用真诚打动了群众,群众终于说出了久藏在心底的话。
这则往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敢于说真话重要,而乐于听真话更重要,听真话乃是说真话的基础。如果说敢于说真话是一种胆量的话,那允许别人讲真话、乐于听真话就是一种度量雅量。有什么样的耳朵,就会听到什么样的话。对于领导干部,要想群众讲真话,首先自己要能听真话。
“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乐于听真话,鼓励道实情,就能多一些发现的眼睛、思考的头脑,帮助决策者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改进工作、推动发展,这正是听真话的最大价值。
《吕氏春秋·壅塞》中记载:宋王得到消息,齐国要派兵进攻宋国,便立即派人去侦察齐军入侵到了什么地方。先后有三个侦察使者因说了真话而掉了脑袋,第四个使者见状就对宋王胡诌了一通,说:“连齐军的影子也看不见,百姓十分安定。”宋王听了非常高兴,赏赐了他很多金银。结果没有几天,齐军便攻进城来,宋王也成了丧家之犬。
“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对于手中握有决策权的领导干部来说,能够听到别人给自己讲实话,就会使自己少走或不走弯路,少犯错误或不犯大的错误。如果一味喜欢奉迎恭维的虚话、大话、假话,只会使自己变得昏庸无知,导致决策失误,事业失败。如果领导干部听见的要么是谎言,要么是鸦雀无声,无形中就把自己与民意隔绝开来,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国古代有个叫裴矩的人,他在隋朝为官时是一个以阿谀奉承著称的佞官,但归顺唐朝后,却成了一个刚正不阿的诤臣,深得李世民器重。对判若两人的裴矩,元朝名相拜住这样解释:“盘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这个故事值得今天各级领导干部深思。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7月5日
赏析
引证法是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等作为论据,以此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引”得“滥”而不精、不准,“引”而不“析”、不“证”,使议论文变成“观点加引语”,这是中学生运用引证法的常见失误。作为理论论证的重要方法,怎样发挥引证法权威性和说服力强的优势呢?《真话的“敢说”与“乐听”》一文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一、“引”后“说明”,初证论点。第三段引用了刘少奇当年要求调查组成员敢于、乐于听群众心里话的“叮嘱”,这几句话出自原国家主席之口,典型性、说服力强,这就是“引”得准。作者没有一“引”了之,而是由此推进论证过程:一是说引语的作用—“群众终于说出了久藏在心底的话”;二是用一句“说明了一个道理”过渡,既亮出“领导干部乐于听真话更重要”这一论点,又从“胆量”与“度量雅量”的角度切入作初步论证。如果没有“说明”后的分析,那论述会显得跳脱不畅。
二、“引”而析例,再证论点。第五段一开始,作者精心挑选了《春秋谷梁传·僖公》中的名言—“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然后从听“有信之言”的“最大价值”切入,进一步论证当前“决策者”们“乐听真言”的重要性。为了使论据更显示丰富性,作者又挑选了《吕氏春秋·壅塞》中与论点契合度很高的一则史实,让例证法与引证法相结合,从反面证明论点。
三、“引”后再证,深化论证。第七段,作者又引用《宋史》里的名言“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作为论据,由后一句进入深层次论证,用三次假言推理揭示言路之“开”与“塞”的截然不同的结果,“昏庸无知”、“事业失败”、“非常可怕”等词语将“堵言路”、“不乐听真话”的危险性推到读者面前,论证得以深化,说理令人信服。
四、“引”后即止,延拓论点。文章结尾举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人物—裴矩,然后以拜住引用的《荀子》里的一句话“盘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解释“裴矩现象”,让“各级领导干部深思”。“深思”什么?文章已经戛然而止,真是含不尽之意在言外—“高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乐听真话”,“共同营造敢说、乐听真话的环境”一类的“言外之意”,实际上都是文章论点的含蓄延拓和深层钻探。
曹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