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留法时期的真实岁月(下)
2013-07-05高远
邓小平留法时期的真实岁月(下)
■高远专栏
高远,旅法音乐家、艺术评论家、作家、教授。留学于法国国立音乐学院,获法国政府奖学金、法国亚洲中心奖学金,享有法国国际艺术城专家工作室。
据说邓小平喜欢吃法式面包,尤其钟爱酥而香的羊角面包。1974年,他在率中国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后的回国途中,在巴黎做短暂停留时,提出要吃羊角面包,并且多买了几个带回北京,分送给病中的周恩来和留法勤工俭学的一些老战友们。
写这篇文章时,我陷入了深思。当年老前辈们吃到又酥又脆的面包时,是否想到了巴黎?是否想到了他们荣辱与共的留法时光?我想他们肯定回忆起了留法时期的那一段艰难岁月。我在法国几年间,因为演出或是旅行,几乎走遍了邓小平在法国走过的所有城镇,从马赛到巴黎,从巴约到克楼梭,从蒙达尔涅到夏蒂荣。现在回想起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有几个地方,外省就是蒙达尔涅小镇。那里至今还有很多中国留学生生活和学习,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留法勤工俭学资料依然存在。
巴黎近郊的布朗日小城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根据地,现在已经鲜为人知了。那是一栋具有田园风格的法式三层建筑,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高潮时期,整栋楼都住满了学生,院中还搭起了帐篷,连后面的花园也住满了人。那时的学生们生活困苦,卫生条件也极为恶劣,吃的更是可怜。他们每天只发几法郎的生活费,每天都有学生因营养不良病倒,有的因为长期睡在花园草地和地板上,身体水肿,疾病缠身。几乎每个月都有病死的人,留法的实际情况与他们当初的愿望大相径庭。
布朗日小城如今宁静安详,小城一旁的森林的小空地还在,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成立仪式就是在这里举行的。曾经在布朗日小城生活过的留法学生的名字早已铭刻在了中国近代史的史册上:邓小平、周恩来、赵世炎、李立三、陈毅、蔡和森、李富春、聂荣臻、李维汉、王若飞、蔡畅、向警予、傅钟、何长工、张申府、钱三强、严济慈、张竟生、冼星海、李健吾、常书鸿、潘玉良、林风眠、欧阳予倩、焦菊隐……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无一不是经历了艰辛与苦难,才成为中国社会的栋梁之材。
巴黎十三区中国城附近的弗朗索瓦大街17号是邓小平、周恩来住过的小旅馆所在地。邓小平、周恩来等人在这里创办了宣扬革命思想的《赤光》杂志。如今,原来的旧旅馆已经拆除,在原址盖起的新旅馆墙壁上镶刻着周恩来的浮雕头像。这里是邓小平和周恩来兄弟般情谊的见证,是两位伟人在巴黎传播革命火种的所在。同样,邓小平也是从这里走出,参与或组织旅法学生和华工的游行示威活动,也在这里和其他有不同政见的中国留学生打笔仗。这是邓小平在巴黎的最后住所。
邓小平、周恩来等老一代人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期的真实岁月,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它作为一份难得的历史资料,记录过去,启迪当今,惠泽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