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妇产科门诊手术中的应用
2013-07-01齐正伦黄晓晓
吴 征 齐正伦 黄晓晓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妇幼保健院麻醉科,河南 郑州 451450)
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妇产科门诊手术中的应用
吴 征 齐正伦 黄晓晓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妇幼保健院麻醉科,河南 郑州 451450)
目的探讨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妇产科门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在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200例需要进行妇产科门诊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的患者给予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进行麻醉,观察组的患者给予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小剂量的咪唑安定静脉麻醉。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起效的时间、手术的时间和苏醒的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的丙泊酚用量少于对照组的使用剂量,存在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妇产科门诊手术中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丙泊酚;芬太尼;小剂量;咪唑安定;妇产科门诊
妇产科门诊手术使用单一的麻醉药物并不能够让所有的术后需求得到满足,在临床上通常使用几种麻醉药物进行复合麻醉,能够增强药物的麻醉效果,能够减少单一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1]。妇产科门诊中最常用的复合麻醉方法之一就是丙泊酚联合芬太尼,但是丙泊酚复合芬太尼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现在对我院在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200例需要进行妇产科门诊手术治疗的患者分别使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小剂量的咪唑安定静脉麻醉的效果和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观察,探讨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妇产科门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在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200例需要进行妇产科门诊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各占600例,患者的年龄在19~67岁。对照组的患者给予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进行麻醉,观察组的患者给予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小剂量的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对两组麻醉方法起效的时间、手术的时间、丙泊酚的用量以及苏醒的时间进行对比观察。
1.2 方法
1.2.1 术前所有的患者都常规进行开放静脉,对照组患者主要麻醉方法是:静脉缓注1μg/kg芬太尼、1~2mg/kg丙泊酚;观察组患者给予1~2mg/kg丙泊酚、1μg/kg芬太尼、0.02mg/kg小剂量的咪唑安定治疗。麻醉起效等患者没有睫毛反射时开始进行手术治疗,术中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追加20~40丙泊酚;术后患者的血压比基础值低时可以给予麻黄碱6mg治疗;如果患者的心率出现异常时可以给予阿托品0.25mg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对症治疗。
1.2.2 对两组麻醉方法的效果进行观察,观察的指标主要包括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呼吸、心率和血氧的饱和度,对两组麻醉方法起效的时间、手术的时间、丙泊酚的用量以及苏醒的时间进行对比观察,并做好记录。
1.2.3 选用软件16.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使用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则表示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在麻醉起效的时间、手术的时间和苏醒的时间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观察组的丙泊酚用量少于对照组的使用剂量,存在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方法在起效的时间、手术的时间、丙泊酚的用量以及苏醒的时间进行对比
3 讨 论
丙泊酚是一种新型短效的静脉麻醉药物,具有起效快、苏醒快、清醒的质量高,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小,对心血管系统造成的影响小等优点。但是丙泊酚的镇痛作用较弱,大剂量的使用会对患者的呼吸循环起到抑制作用,会延长患者苏醒的时间,加大了手术的风险性。芬太尼的镇痛作用较大,起效快,造成的心血管抑制作用较轻微,但是会对呼吸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镇痛效果较弱[2]。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能够达到良好的镇痛作用,但是会造成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咪唑安定起效快、维持的麻醉时间短、安全系数大,能够产生遗忘作用。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应用于妇产科门诊治疗中是一种安全有效地麻醉方法[3]。通过上述结果显示,表明了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妇产科门诊手术中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1] 曹晓芳.咪唑安定联合丙泊酚及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11):2095-2097.
[2] 陈菲,谢健.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50例妇产科门诊手术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0,39(1):101-102.
[3] 曾志锋.丙泊酚注射液+芬太尼+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妇产科门诊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2010,29(20):134-135.
R71;R614
B
1671-8194(2013)11-02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