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柴胡止痛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96例疗效观察
2013-07-01张伟彬
张伟彬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医院中医科,广东 东莞 523000)
自拟柴胡止痛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96例疗效观察
张伟彬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医院中医科,广东 东莞 523000)
目的观察柴胡止痛汤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4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6例用自拟柴胡止痛汤治疗,对照组48例用莫沙必利治疗作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68.7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柴胡止痛汤疗效优于莫沙必利,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有效方剂。
胆汁反流性胃炎;柴胡止痛汤
胆汁反流性胃炎也称碱性反流性胃炎,系指由于胆汁反流入胃所引起的上腹痛、呕吐胆汁、腹胀、体质量减轻等一系列表现的综合征。中医称之为“胃脘痛”。西医治疗往往是以胃肠动力药为主,其疗效欠佳,且复发率高。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柴胡止痛汤治疗本病96例,并与莫沙必利治疗48例作比较,疗效比较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选自2003至2011年本院中医门诊患者,共14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6例,男40例,女56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0.2岁,病程1~12年,平均6年;对照组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20~58,平均年龄28.3岁,病程1~10年,平均7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依据
参照上海市卫生局主编《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相关诊断标准,症见:中上腹不适,胀痛,餐后饱胀不适,食欲不振,伴恶心、呕吐黄绿色苦水,暖气或伴中上腹压痛,起病多与情绪有关,舌质淡红,苔白或黄,脉弦。胃镜下有不同程度的胃黏膜弥漫性水肿、充血,胃腔内见黄色胆汁。
1.3 自拟柴胡止痛汤
柴胡10g、延胡15g、白芍15g、枳壳15g、乌药6g、炙甘草10g、法夏10g、代赭石30g、 丁香6g、黄芩15g。加减法:疼痛甚,重用白芍至30g,嗳气频作加旋覆花10g,竹茹15g;大便秘结,加大黄15g、瓜娄仁15g;口苦,尿黄,舌质红苔黄者,加黄连6g,桅子15g,茵陈15g;纳呆,不欲饮食,加炒山楂20g,炒谷麦芽各30g,神曲15g,内金10g;气短,乏力,舌质淡白边有齿印者,加党参20g,北芪30g,白术18g;胸腹灼热,状如火燎,嘈杂难耐者,加石膏50g,知母10g。上方加水久煎到大约400mL,早上和晚上饭后1小时各服200mL,每天煎1剂,不复渣。
对照组给与莫沙必利10mg,餐前半小时服用,每天3次。以上治疗均以30d为1个疗程。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中上腹不适,胀痛的临床症状消失,胃镜下胃黏膜颜色正常,无充血,幽门无胆汁反流。有效:中上腹不适,胀痛的临床症状比以前有改善,胃镜复查黏膜水肿充血的面积较前缩小,胆汁反流基本消除。无效:中上腹不适,胀痛的临床症状和胃镜复查的结果无改变。
2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性,42岁,中学老师,2010年9月初诊,患者诉胃脘胀痛10年余,饭后胃胀,嗳气,口苦纳差,胸闷,大便干结,小便黄,情绪变化后症状加重,逐前往医院照胃镜检查。胃镜结果:胃黏膜呈红白相兼的花斑样充血水肿,分泌物比较稠,可见胆汁反流。西医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经服用莫沙必利治疗一个疗程效果不理想,逐来求治中医。诊时症见中上腹胀痛连及右肋,时呕吐少许黄绿色苦水,纳差、嗳气、口苦,大便干结,生气后症状加重,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数。中医诊断为胃痛,症属肝郁气滞,胆气上逆犯胃,治以疏肝利胆、和胃降逆,予柴胡止痛汤。处方:柴胡10g、黄芩15g、山栀子15g、白芍30g、枳壳15g、乌药10g、郁金10g、旋覆花10g、代赫石20g、延胡15g、丁香6g、大黄15g、甘草6g。
服上方5剂后,大便通畅,胃胀减轻,痛止,无恶心呕吐嗳气,苔黄已退,原方去大黄、代赫石,加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连服20剂,胃镜复查示,胃黏膜红白相兼花斑样充血水肿消失,胃腔未见胆汁反流。嘱其放松精神,忌食辛辣、生冷、油腻之物,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4 讨 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黄帝内经》载:“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1]以上文献内容分析肝胃不和致胃痛是本疾病的主要病机。西医认为,本病是由于胆汁反流入胃所引起的上腹痛、呕吐胆汁、腹胀、体质量减轻等一系列表现的综合征,郭森仁通过1000例胃镜观察,认为肝胃气滞型胃镜下多见黏膜充血,粘液较多,胆汁反流,壅留胃底,潴留液多[2]。治疗胃脘痛需温通,因为通则不痛,所以理气药为必用之品,气行则血行,气血流通则疼痛自除。故治胃病时无论气滞、寒滞、食滞,治疗时都要加用理气之品[3]。自拟柴胡止痛汤,功能和胃降逆,利胆行气止痛。方中柴胡舒肝理气、调畅气机,善达少阳之木气,则少阳之气自能疏通胃土之郁,而其结气饮食积聚自消化也[4]。《本经》谓柴胡主肠胃饮食积聚,推陈致新。乌药主恶心腹痛,宿食不消,治一切气、除一切冷[5]。枳壳善行气止痛,主治胃气郁结胀满疼痛。延胡活血止痛之力强。白芍养阴柔肝止痛,与延胡合用可活血通痹,加强诸药行气止痛之力。丁香温中,疏肝和胃止呕。黄芩苦寒,可清热除湿,与丁香合用,有辛开苦降之功,寒温并用。代赫石压力最胜,能镇胃气冲气上逆,开胸膈,坠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宜,诚有捷效。甘草性味甘平,与苦酸的白芍合用,酸甘化阴,甘苦相须,能解腹部拘挛性疼痛,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其方具有疏肝利胆,理气和胃止痛之效。本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柴胡止痛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可以显著提高疗效。
[1] 刘越,刘山雁,刘泉.图解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郭森仁.胃镜象与常见上消化道疾病辩证关系初探[J].北京中医,2004,21(5):22.
[3] 焦树德.树德中医内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0.
[4] 张锡纯.医学崇中参西录[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5]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R573.3
B
1671-8194(2013)11-02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