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开放空间边界与场所感初探

2013-06-29

四川建筑 2013年2期
关键词:绿地乒乓球宽度

李 杰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 610031)

近年来,各高校加快了学校建设的步伐,大学的扩招带来的学校人数的增加迫使校园扩大,新的校区也就随之诞生。在新校区的设计过程中,传统的分区明确,各功能区之间的界限明确的设计方法逐渐显示出一些弊病,比如功能明确带来的功能单一等。大学校园的室外公共空间作为校园重要的活动场所,作为除上课休息之外的众多活动的发生地,对师生有着特殊的意义。

1 边界的定义及特性

1.1 定义

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归纳出了城市意象的五种要素,即: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其中边界(edge)是以线性要素为特征,而区域(district)则展现主题单元的联系性,成为场所感的载体。文中将边界解释为:“边界是线性要素,但观察者并没有把它与道路同等使用或对待,它是两个部分的边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比如海岸、铁路线的分割,开发用地的边界、围墙等等,是一种横向的参照而不是坐标轴”、“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它们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相互起侧面的参照作用。”

1.2 特性

正如前文所说,边界是一种线性中断,它有别于区域,但同时又带有区域的特性。因此边界也就具有了两种特性:过渡特性;宽度特性。

1.2.1 过渡特性

边界是一种连续过程的线性中断,也就是在区域划分时将其划分为外部区域、内部区域和边界区域。边界介于内部与外部之间,是两个区域的缓冲和过渡区域。

1.2.2 宽度特性

边界的宽度由其公共性来确定。确切的讲宽度与公共性成正比。公共性越强的区域其边界的宽度就应该越大。正如中心广场的边界宽度大于院落内庭的边界。这种介于线和面之间,带有一定宽度的边界成为了人们对场地接受程度的重要参考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边界是场所感塑造的非线性也是非面性因素。

2 高校校园室外公共空间的类型

室外公共空间根据人们的行为活动现象可以分为:内向性空间和外向性空间。

(1)内向性空间:人们主要聚集在公共空间的中部活动。这类公共空间通常内部有某种物体来吸引人的注意,如广场中间的喷泉。人们喜欢在喷泉周围玩耍,而不是分散在广场四周。

(2)外向性空间:人们主要在公共空间的边缘活动。这类公共空间的边缘相对于中小区域更加吸引人,而中间区域往往是空旷的,如同圣马可广场。

在以上两种空间类型中,外向性空间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对象。

3 活动对室外公共空间边界的需求

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空间聚落,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众多,另外学生一天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除了在教室上课,回宿舍睡觉,还有很多的活动发生,比如:打球、散步、购物等等,以及前文中提到的活动。边界应该为户外活动提供适合的条件,使得人们能够在建筑之间穿梭或者周围停留。

空间环境和人的心理及行为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根据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人的行为发生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即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人自身内部的情况,客观因素是指外部的空间环境。

关于外部空间环境,人可以对外部环境及活动的发生做出抉择。根据不同人的兴趣爱好,对不同的外部空间环境多种选择,从而发生不同的活动。比如在草地上晒太阳,在树阴下看书等。但同时人又受到外部空间环境的影响,这表现在外部空间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着诱导性。一个优美的环境会让很多人停留,然而这停留就预示着有活动的发生。

4 公共空间场所与校园活动

传统的平面布局将场地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每一个区域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在校园规划中,通常会出现教学区、宿舍区、后勤服务区、运动区及行政区等。在这些区域中,各区域功能明确,互相之间干扰最小为目的进行设计。

这样便产生了一种现象,那就是在教学区中,除了教学楼,几乎没有别的,教学楼中除了上课的功能,也几乎什么都没有。教学楼对于学生,除了教室作为学习的地方,便没有了别的吸引力。

再比如生活区,也就是学生宿舍区。在这里是人最集中的,但是往往只有一个功能,那就是宿舍的功能。学生在寝室里面休息、看书、聊天。在这个区域的活动基本上都发生在寝室楼里面。也就是说,在生活区,室外空间的吸引力远远不足,说得更加抽象一点就是户外公共空间的场所感不强,或者说是不够强。

谈到生活区,那就得说说另外一个每天都有很多人参与的区域——运动区。在这里,发生的活动基本上可以很明确地数清楚它的种类,就是各种球类,羽毛球、网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这些类的自发性运动,可以归结为目的和形式都很专一的运动。也就是说,学生想要参与这些活动的同时必须从别的区域来到这类区域再产生活动。此类活动和场地之间有着专属的关系。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在寝室休息、聊天及在球场上踢球外。还有很多的活动,比如傍晚散步、早晨慢跑、几个同学间嬉戏等。这些活动并不能被极端到纯粹的运动,也不能极端到纯粹的休息,介于这两者之间。现实生活中,大学校园活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活动的种类纷繁复杂,这所有的活动并不能全部都定性到某一种程度。然而活动是要有外部条件来支撑的,也就是活动要有发生的场地。举一个学校校园中最普遍的例子: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情侣,在谈恋爱过程中,坐着聊天、找个地方一起做功课、一些旁人看起来较幼稚的玩耍等。这部分人群的活动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是低规律性的,反映到设计中,那就是我们无法在功能分区,像设置运动场一样考虑到他们。它们事实发生在诸如教学区、生活区等之间的交接地带,也可以定性为它们之间的灰色地带。然而这些地方是在设计之初没有多加考虑的。

这些区域的边界在现实中成为了很重要的外部空间环境,由此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应该对各分区或者总平面布局中的多功能块的边界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调查和设计。

5 实例分析

5.1 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

(1)眷诚斋二号楼与东侧的乒乓球场为例:运动场与学生宿舍紧挨,两功能区域之间边界仅为一排树(图1)。

图1 眷诚斋二号楼旁的乒乓球场

现场调查表明:除设计之初布局的功能——乒乓球活动外,场地发生的活动远远不止这一种。

首先,乒乓球场和学生宿舍间的衔接突然,归属于运动区的空间感不强;再其次,两区域之间的边界过窄,乒乓球区对宿舍楼的噪声和视觉的影响较大;再其次,乒乓球区除乒乓球台设置,没有其他辅助设施,比如供人打球累时坐下休息的地方,现场调研发现人们累时坐在场地边缘的地上和乒乓球场东侧排球场铁丝围栏的墙角上。另外针对这些人群的宣传、广告、推销活动也没有适合的位置,然而这些活动是不可能不发生的。这些活动混乱的发生在没有充分考虑他们而设计出来的场地上,现场是十分的混乱的,运动场的场所感也大受影响。

(2)以西南交大九里校区W 街为例:W 街作为九里校区生活服务商业街,紧邻眷诚斋,北靠北门,西侧是校区主要干道。W 街目前的设置是与西侧的校园主干道之间有一条人行道以及一排树(图2)。

图2 W 生活服务商业街

现场调研发现:W 街本身设计有广场,或者叫开放场地,由于W 形的建筑形态产生。此广场的使用现状是:杂物堆放在其中,或者自行车、电动车等非机动车停放于其中,行人停留时间少,多作为通过性的空间来使用。

分析认为,此空间行人停留的时间短,其原因有:第一,W 街门前的场地虽然尺度适合,但是其边界设置不合理,广场空间氛围不够,导致行人停留时间少;第二,其门前广场的边缘设置更加适合于人的停留。

如图3 中所示,广场与西侧的道路之间有一排绿化将其分隔,绿化带有基座的树构成,其基座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行人的休息座椅的角色。然而实际使用情况表明这一边界对于行人的吸引力相比广场而言更加强烈。但是由于设计之初没有提及这一边界,仅作为功能的灰色地带来考虑,所以形成了现在的现象,绿化的基座充当座椅,甚至在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人为地增加板凳。由于绿化的设置无意中增加了边界的宽度,同时改变了边界的形式,增加了此边界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场地的吸引力和场所感。由于设计的出发点不是在此,误打误撞的设计并不能充分地发挥边界的以上作用。

图3 绿化带增强了吸引力

5.2 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

该大学校园的绿化率很高,以其中一块绿地为例:绿地的设置只考虑了绿化,更加准确地说是视觉上的绿化,并没有加强绿化与人之间的互动,这导致绿地场地吸引力大打折扣。如现场调研发现,图4 中绿地设置除了树和草,什么也没有,这是一个让人通过或者观看的绿地,该地块的场所感不强。现实的使用需求是人们需要和这块场地发生关系,也就是活动。实际表明,人们的停留发生在了绿地的边界,正如图中所示,学生坐在路边的条石上以及路边的树下。分析表明:边界设计的缺失降低了绿地的场所感,但并不能阻止人们对绿地的青睐和随之而来的活动的发生,从而形成了图中表现的人们坐在条石和树下的奇怪现象(图4)。

图4 吸引力不强的绿地

6 建议

场地设计时注重其边界的设计,包括边界的平面宽度,与边界相邻的场地的使用性质而对边界的功能干预。

(1)边界宽度。适度宽度:边界宽度的设置由相邻地块的公共性确定,其确定原理可抽象为“宽度∝公共性”,即边界宽度和区域公共性成正比,由此确定场地边界宽度在总平面设计中的尺度定位。

(2)边界功能。复合功能:边界的功能介于相邻两块地块的使用功能之间,比如宿舍区和生活服务区域的相邻边界,其使用功能就是介于休息和购物、吃饭等之间的活动,比如坐下来喝茶聊天等,由此来增强边界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也增强了地块的场所感。

(3)边界形式。多元素形式:边界的形式由相邻两地块的功能来确定,原则是形式服务介于两者之间的功能。比如教学区与宿舍区之间的边界,其形式应该服务于休息和学习之间的功能,则其形式可能是在边界中设置可供人休息的桌子、可看书写字的石桌等。

以上的几点总结建议可看出,场地的边界设计可以增强场地对于人的吸引力,引发活动的产生,合理的利用边界可以增强场地的场所感。

[1]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绿地乒乓球宽度
乒乓球悬浮术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跳舞的乒乓球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靠拢的乒乓球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栓的关系
孩子成长中,对宽度的追求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