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应该形成什么样的改革观

2013-06-29任新建

上海人大月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新一轮领域改革

文/任新建

我们应该形成什么样的改革观

文/任新建

十八大吹响了全国新一轮改革的号角。在“人口红利”逐渐减弱背景下,改革已成为我国新一轮发展的最大“红利”。能否用好这“关键一招”,关系这个最大“红利”能否有效释放。要推进新一轮改革,不仅需要体制机制创新突破的智慧和勇气,更重要的是,要更加深入地贯彻科学发展观,要进一步加快确立新的改革观。

为何要形成新的改革观?这与新一轮改革面临的复杂形势有关。要看到,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这一轮改革面临的背景、环境、条件、基础都已不同,面对的压力、挑战、阻力、难点也已不同。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推动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先行,针对的是我国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人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愿望强烈这一现实。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成为首要任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成为必然举措,并以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新一轮的改革,面对的是我国经济规模世界第二、社会财富大幅增加,但收入差距、城乡差距、沿海与内地差距不断拉大、其他领域改革具有不同程度上的滞后性的局面。因此,必须以新的改革观来推动新一轮改革。

新的改革观,应该是一种均衡协同的改革观。30多年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和物质财富的显著增长,但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的改革相对滞后,导致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甚至过分倚重以市场化的思路推进社会民生领域改革发展等,导致房价高、看病贵、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突出。因此,新一轮改革必须以均衡协同的思路,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充分尊重不同领域的发展规律、属性,形成正确的改革思路和指导方针;注重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互相影响,避免片面式、孤立式、单兵突进式推进某个领域改革;更加注重社会领域、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改革的加快推进,加快偿还改革“历史欠账”,形成各领域改革系统推进、整体推进、协同推进,各项重点改革多点开花、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新的改革观,应该是一种上下联动的改革观。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得意于安徽小岗村农民的大胆试验,而来自中央层面的肯定和积极推动必不可少、至关重要。面对当前群众呼声最强烈的领域和问题,新一轮改革要更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畅通“上通”渠道;多听听来自群众的呼声、听听他们对改革的诉求,将感性诉求上升为政府层面的理性思考,将群众呼声化为上层改革推进的动力;更加注重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多看看来自基层的实践,多从基层实践汲取改革灵感、激发改革思想火花,并及时转化为政府层面的改革举措;保护好基层改革探索的积极性,鼓励基层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大胆试验、积极实践,形成新的改革发展思路。

新的改革观,还应是一种传承创新的改革观。新一轮改革,要继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经验,要继续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新的改革观并不排斥仍然有效的老办法。比如,“摸着石头过河”,就是仍然有效的老办法,新时期仍然需要大力提倡。同时,也要针对新一轮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险滩区、攻坚区的现状,在方法论上大胆创新,更加强调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善于突破习惯思维,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充分聚合改革正能量。

新一轮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必须抓住新一轮改革机遇,率先形成新的改革观,率先以新的改革观来指导改革、设计改革、推进改革,加快在关键领域形成一批改革创新亮点,加快在关键区域形成一批发展转型亮点,引领全国新一轮改革的大突破。人大作为新一轮改革法治建设的重要机构,要准确把握新一轮改革的特点、规律和趋势,加快与新一轮改革相关的立法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社会民生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的研究和立法,加强对全局性、系统性、综合性改革发展难题的立法研究,加强对新一轮改革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的立法研究,为新一轮改革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作者系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管理学博士)

猜你喜欢

新一轮领域改革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改革之路
中国加大力度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
改革备忘
新一轮巡视,您有什么期待?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