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饮水型氟中毒改水病区与非病区居民氟斑牙状况对比及地氟病知识认知度的调查报告
2013-06-28鑫贺丽人刘安琪赖冬唐正邹
闫 鑫贺丽人刘安琪赖 冬唐 正邹 雪
(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四川 南充 637000)
某县饮水型氟中毒改水病区与非病区居民氟斑牙状况对比及地氟病知识认知度的调查报告
闫 鑫1贺丽人2刘安琪3赖 冬4唐 正5邹 雪6
(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四川 南充 637000)
目的 了解冕宁县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改水病区病情现状及当地居民的饮水型中毒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为更好地控制地氟病在该地的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冕宁县泸沽镇的改水病区随机抽取 900 人,非病区的冕宁县城区随机抽取 600 人,对全部调查对象进行地方性氟中毒相关知识、知识来源途径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对其中于当地出生并在当地生活居住的调查对象按 Dean 法进行氟斑牙诊断和分度。结果 改水病区调查对象的氟斑牙检出率为 60.97%,远大于非病区的 5.70%(P< 0.005),改水病区调查对象的各度氟斑牙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非病区(P< 0.005),改水病区与非病区的氟牙指数分别为 1.58、0.11。氟斑牙患者中认为氟斑牙对生活造成了影响的比例为56.01%,其中 41.42%的患者认为氟斑牙严重影响了美观。总体调查对象中,当地地氟病病因知晓率为 35.78%,氟中毒的症状知晓率为35.36%,饮水性氟中毒的防治措施知晓率为 32.01%,改水病区调查对象获得地氟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有关部门的宣传(39.13%)与居民间的相互交流(38.89%),而非病区的主要途径则为电视、广播(50.74%)。结论 改水病区的氟中毒病情仍然严重,需保障改水工程的正常运转,才能真正控制当地地氟病的流行。冕宁地区居民的地氟病知识知晓率较低,迫切需要加大对该地区地氟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并加强该地区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
饮水性氟中毒;氟斑牙;知晓率
氟中毒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是严重危害 群众健康的地方病,因长期引用高氟水所致[1],氟斑牙是其最早和最突出的表现形式[2]。健康教育是最有社会效益的预防保健措施,是地方病防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四川省冕宁县为典型的饮水性氟中毒病区,现有病区乡5个,病区村10个,其中以改水村6个,为改水村4个[1]本研究选取冕宁县泸沽镇的改水病区与非病区冕宁城区作对比进行氟斑牙筛查,以了解改水病区病情现状,同时对当地居民进行对地氟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的调查,以为有关部门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
表2 病区与非病区调查对象氟斑牙总检出率及各度检出率比较
表3 调查对象对饮水型氟中毒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泸沽镇的改水病区居名900人,非病区的冕宁县城区居民600人。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1.2.1 抽样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别从改水病区、非病区抽取一定数量的调查对象构成样本。
1.2.2 问卷调查
对样本中的每个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者的基本资料、生活情况、地氟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和信息来源等。问卷有调查对象自行填写,文盲者由其口述,调查人员帮助完成填写[3]。
表1 调查对象总体人口学特征
表4 调查对象获取饮水型氟中毒知识的途径
1.2.3 口腔检查
根据Dean氟斑牙分类标准,对进行问卷调查的对象中于当地出生并在当地生活居住的调查对象进行氟牙症诊断和分度。
1.2.4 质量控制
调查前由一名专业口腔医师对拟参加检查的调查组成员进行培训。
1.2.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主要方法为χ2检验。
2 结 果
2.1 调查对象情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447份,获得有效样本1431份,无效资料16份(因拒访、填表不完整或错误),调查有效率98.89%。其中男性占40.81%,女性占59.19%;年龄以10~18岁居多,占44.83%;文化程度以小学居多,占34.62%。见表1。
2.2 氟斑牙患病情况
改水病区检查725人,检出氟斑牙442例,检出率60.97%,氟牙症指数为1.58;非病区检查421人,检出氟斑牙24例,检出率5.70%,氟牙症指数为0.11。改水病区氟斑牙患病率仍明显高于非病区(P<0.005),且非病区的居民的各度氟斑牙检出率均明显低于改水病区(P<0.005)。见表2。
2.3 氟斑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情况
被调查的氟斑牙患者中有43.99%的人认为氟斑牙对生活无影响,认为氟斑牙影响到了美观的占41.42%,认为氟斑牙影响了饮食习惯的占7.94%,认为氟斑牙造成了心理上的影响的占2.15%,认为氟斑牙在其他方面造成了影响的占4.51%。
2.4 总体调查对象中,地氟病病因知晓率为35.78%,知道氟中毒所引起的症状的比例为35.36%,饮水型氟中毒的防治措施知晓率为32.01%,其中病区调查对象的病因知晓率略高于非病区(χ2=5.61,P<0.05);病区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则低于非病区(χ2=21.68,P<0.005)。见表3。
2.5 饮水型氟中毒知识获得途径
病区调查对象主要靠有关部门的宣传及居民间的相互交流得知地氟病相关知识,所占比例分别为39.13%、38.89%。非病区调查对象大多从电视广播等传媒获取地氟病知识,所占比例为50.74%。见表4。
3 讨 论
氟斑牙是地氟病全身性氟中毒的特异性早期表现,是地氟病流行的重要标志和多源性氟中毒病的重要指征[4],是反映病情情况的有价值的指标[5]。调查结果中,改水病区的氟斑牙调查对象的氟斑牙检出率为60.97%,氟牙症指数为1.58,非病区的检出率仅为5.70%,氟牙症指数为0.11。结果显示改水病区氟斑牙检出率仍明显高于非病区(P<0.005),在非病区同样也可出现一些氟牙症病例,但多为极轻度或轻度改变。非病区氟斑牙出现的原因很复杂,首先即使在较低的氟化物环境下,也可出现氟斑牙[2],其次可能为个人对氟化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此外个人的生活习惯如长期大量饮用酥油茶、砖茶等也是原因之一。改水病区氟斑牙患病率仍较高,与改水工程未能正常运行有关,据了解,改水管道不能正常供水,居民或饮用自家井水或饮用引流到自家的山沟水[1]。建议有关部门能及时帮助病区居民寻找水质达标水量充足的水源,同时注重改水工程的维护,以保障改水工程的正常运转,才能真正有效的控制地氟病的流行。
对氟斑牙患者进行的调查显示,有41.42%的患者因氟斑牙影响美观而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困扰,但有43.99%的患者都认为氟斑牙对生活无影响。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病区氟斑牙患病率较高,多数人都患有氟斑牙,且信息来源单一闭塞,造成当地患病居民未意识到自己牙齿的斑点样改变为病变表现。
早前已有研究表明,健康教育是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力手段。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总体对地氟病病因知晓率为35.78%,防治措施知晓率为32.01%,地氟病症状知晓率为35.36%,但从调查结果无论是病区还是非病区居民对地氟病知识的知晓度都较低,加强该地区地氟病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很有必要,通过对地氟病知识有所了解的居民做进一步的信息来源途径调查了解到,病区居民主要通过政府的宣传与居民之间的相互交流而了解到地氟病相关知识,非病区居民则主要依靠电视、广播等传媒而获得地氟病知识,由于本次调查的饮水性氟中毒病区为农村地区,居民文化程度较低,电视、广播等传媒在该地区的普及度不够,信息较闭塞,也就造成该地区居民的地氟病知识大多依靠居民间的交流与有关部门在该地区进行的专门的宣传而获得。
本次调查的各项内容显示,冕宁县居民的地氟病知晓率普遍较低,迫切需要加强地氟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宣传教育应以人际传播为主,同时采取有效的、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多元化大众传播手段[3],以有效提高该地区居民对地氟病的知晓率,使当地居民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及配合控制当地地氟病的流行。
[1]周强.四川省冕宁县饮 水 型氟中毒监测报告[J].预 防医学 情报 杂志,2010,26(7):543-545.
[2]黄长青,王成海,张秀丽,等.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与非病区儿童氟斑牙表现及意义[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5,24(1):64-66.
[3]姚霜,范群,肖义泽,等.云南省高氟区居民地方性氟中毒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2):124-126.
[4]林焕彩,卢展民,杨军英.口腔流行病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5]曾忠林,卢秋玉,沈衍茂,等.永定县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5,24(2):133.
R599
:B
:1671-8194(2013)09-02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