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素质课兴趣的影响因素探析

2013-06-26洁,陈

关键词:理工科人文问卷

郑 洁,陈 飞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从狭义上来说,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通过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可以了解人文社科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及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笔者就当前理工科高校中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和高校人文素质课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目的是力求真实地掌握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情况,为高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和人文素质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我们采用了封闭式问卷调查法、现场询问法以及文献法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在设计问卷时参考了一些文献和前人的相关问卷,结合调查对象的特殊性编成《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问卷》。然后,选取8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中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的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这8所高校分别是: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填写,故可信度有一定的保障。全部数据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6份,有效率为99.2%,其中:重庆大学38名、重庆交通大学54名、重庆理工大学49名、武汉理工大学60名、华中科技大学60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60名、中南大学115名、湖南农业大学60名。问卷样本覆盖面较广,样本量较大,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

一、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及基本情况分析

(一)问卷信度分析

信度(Reliability Analysis)是指测量的一致性[1],又称为可靠性,指测验的可信程度。问卷调查的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误差,这些误差有可能是调查过程中的测量误差,也有可能是因为问卷的结构质量不高而造成的系统误差。因此,在完成问卷设计以后,问卷还不能马上用于调查,还需要对问卷特别是问卷中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主要是测验结果的一贯性、一致性、再现性和稳定性。一个测量工具对同一事物反复多次测量,其结果应该始终保持不变才是可信的。对调查表的信度分析主要是考查调查表设计是否合理。信度系数α是衡量测验信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α≥0.9,则信度甚佳;如果0.7≤α <0.8,则认为调查表存在一些问题,但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α<0.7,则表明调查量表设计存在较大的问题,需重新设计。

表1是个案的摘要情况表,可看出其中有360个个案参与信度分析,含一部分缺失值。

表1 个案摘要情况

内在信度也称内在统一性,用以衡量组成量表题项的内在一致性如何。常用的检测方法是Cronbach’s α系数法和分半法(Split-half)系数法[1]。我们对所得的496份有效问卷进行了信度分析,问卷采用的检测方法是 Cronbach’s α系数法。

表2是 Cronbach’s α系数表,可知 α系数为0.784,其标准化后的 α系数为0.795,说明问卷的信度一般但偏佳。我们设计的问卷虽有参考价值,但是还是存在一部分不足,还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

表 2 Cronbach’s α 系数

(二)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接受本次问卷调查的有效人数为496名,其中男生343人,女生153人;一年级学生116人,二年级学生159人,三年级学生129人,四年级学生92人。参与问卷调查的文科类学生93人,理工科类学生403人。我们用SPSS 19.0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其中,F代表女生,M代表男生)。

表3 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

从表3可以看出,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8所高校中,男生的比例为69.2%,远远大于女生的30.8%。这从侧面反映了长久存在于我国理工科高校中的“男多女少”的现象。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各理工科高校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在专业设置中更倾向于男生;二是学生在入学选择专业时使用了“结果倒推”的逻辑,即认为理工科高校设置的专业多为适合男生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技术类专业,而女性需求的专业主要分布在文科类学校或综合性大学。

表4和图1是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情况。在参与调查的四个年级中,大二年级的学生最多,所占比例为32.1%,其余年级分别为:大一23.4%,大三26.0%,大四18.5%。由于本次问卷调查具有随机性,被调查学生的所在年级对人文素质课的影响不够明显,此处不做详细分析。

表4 问卷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

图1 问卷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

表5和图2为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情况(其中,1为文科类,2为理工科类)。其中,理工科的占81.2%,文科的占18.8%。目前,理工科高校专业的设置大都以技术性和实用性较强的理工科专业为主,虽然有些学校为适应时代的需求设置了诸如思想政治教育、法学、中文、外语等文科类专业,但是这些专业在理工科高校中大都是较弱的学科,人数较少,学校的重视度不高,师资力量也明显不足,这也造成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普遍存在着对人文素质课在情感上忽视、在客观上不重视的状况。

表5 问卷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

图2 问卷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

二、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素质课兴趣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类课程感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性别、专业、个人阅历、个人教育程度、个人阅读量、教师授课水平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大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兴趣程度,进而影响到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的选择和专注度。以下选定几个因素展开讨论,分析这些因素是否影响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对人文素质的了解程度和兴趣程度。

(一)专业因素对人文素质课兴趣的影响

表6为问卷中的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对人文素质的认识度的相关分析。其中,相关取值为-1~1,当r>0,正相关,表明自变量和因变量呈相同方向变化;当r<0,负相关;r的绝对值愈接近1,表示x,y愈接近线性相关。当|r|=1时,y的取值完全依赖于x,两者为函数关系,是完全的线性关系;r的绝对值愈接近0,表示x,y愈没有线性相关关系。当r=0,表示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当0<r<1,表示 x,y有相关关系,但是非线性关系。|r|> =0.8,视为高度相关;0.5< =|r|<0.8,视为中度相关;|r|<0.3 视为不相关。

表6 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对人文素质的认识度的相关分析

从表6上半部可以看出,两变量的Kendall相关系数为0.020>0,双尾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635>0.05,接受两变量不相关的假设。

从表6的下半部可以看出,两变量Spearman相关系数为0.021>0,同时双尾检验的相伴概率值 Sig.=0.636 >0.05,也说明两变量不相关的假设。

表7为问卷中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学生对人文素质兴趣的相关分析。从表7的上半部可以看出,两变量的 Kendall相关系数为 -0.043<0,双尾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307>0.05,接受两变量不相关的假设。

从表7的下半部可以看出,两变量Spearman相关系数为-0.046<0,同时双尾检验的相伴概率值 Sig.=0.308>0.05,也说明两变量不相关的假设。

表7 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学生对人文素质兴趣的相关分析

传统观念认为,文科类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接触的有关人文素质相关内容的机会远远多于理工科类学生。文科类学生所学内容主要以人文科学或金融、管理等为主,受所学课程影响,对于人文素质涵义的认知程度和兴趣应远大于理科类学生。然而,我们通过对8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学生调查后,经过问卷分析得出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在这8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学生中,对人文素质的涵义和感兴趣程度并没有随着专业的不同而呈现相关关系,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学生对人文素质认知程度与学生对人文素质课兴趣的影响

人文素质是指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发展的程度,它包括语言、文学、历史、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素质,包含着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内容。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2]。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知古鉴今的能力。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其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其增强进取心和自信心,有助于其形成完美至善的人格。

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兴趣的程度,可能与其对该事物的认知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表8是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度与兴趣的相关分析。从表8的上半部可看出,两变量Kendall相关系数为0.227>0,双尾检验的相关概率为0.000<0.05,应拒绝两变量不相关的原假设,说明两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表8 问卷中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度与兴趣的相关分析

从表8的的下半部可以看出,两变量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48>0,同时双尾检验的相关概率值 Sig.=0.000<0.005,这也说明两变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从表的脚注可看出双尾检验下两变量在0.01水平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涵义的理解即对人文素质的认知度,直接影响其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兴趣。在问卷调查过程的现场询问中,当问及“你认为人文素质指什么?”“人文素质课主要包含哪些?”时,大部分学生回答得含糊不清。有的界定不明,有的一知半解,甚至有人认为人文素质课“无非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一类政治性、思想性较强的公共课”。在对问卷的第二个问题“您了解人文素质的涵义吗?”进行调查后发现,表示“十分了解”的有5.2%,“比较了解”的有32.1%,“了解一点”的有 54.4%,“完全不了解”的有8.3%。以上的数据显示,在调查对象中,对人文素质涵义表示“了解一点”或者“完全不了解”的人数占了近七成。由此可知,正是对人文素质涵义的不了解,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的兴趣。这一问题是现代教育亟待解决的。

(三)教师授课方式对人文素质课兴趣的影响

表9为教师授课方式影响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的兴趣的相关分析。从表9的上半部可看出,两变量Kendall相关系数为0.145>0,双尾检验的相关概率为0.000<0.05,应拒绝两变量不相关的原假设,说明两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表9 教师授课方式影响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的兴趣的相关分析

从表9的的下半部可以看出,两变量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58>0,同时双尾检验的相关概率值 Sig.=0.000<0.005,也说明两变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从表的脚注可以看出,双尾检验下两变量在0.01水平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结果显示,教师授课方式的不同会显著影响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的兴趣。在问卷调查的现场询问中,有些同学存在着“感觉有些教人文素质课的老师对所教课程自己也是一知半解”,“有些教‘马克思主义’等相关科目的老师自身的信仰就不够坚定”等质疑,这些质疑一旦是事实,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势必会潜移默化地把负面影响传输给学生,造成学生对所学课程兴趣寡然。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或信息的施予者,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地位的信息的吸收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改变在教学活动中单纯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计划者和指导者,同时使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然而,如果教师没有转变自己对教学的看法,就不会有转变教学方式的愿望和行动[4]。教师教学方法的一成不变和自身态度不端,势必会大大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除了以上分析的影响因素之外,影响理工科高校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的兴趣形成的因素还有很多,其中问卷中提及的人生观、价值观,信息吸收渠道等,都是影响学生对人文素质课兴趣的重要因素。由于篇幅的原因,这里不赘述。

三、相关建议和对策

(一)从实际出发,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的学习兴趣,是理工科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品牌高校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高校学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美国前教育部部长卡瓦佐斯曾明确提出,美国高等教育要“确保所有本科毕业生能够逻辑明晰、语法正确地撰写论文,并且掌握世界历史、地理和文化基础知识”,“确保所有高等学校学生对国家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现象具有分析批判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目前,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现状堪忧,因而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素质建设迫在眉睫。首先要针对上述影响理工科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课兴趣的因素,制定政策、采取措施来“对症下药”,提升大学生学习人文素质课程的兴趣。只有将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性科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二)提高认知认同度,加强人文关怀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给当代大学生群体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升学等压力。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人文素质似乎显得不如能力和本事重要,但事实上体现一个人最具竞争力的恰恰是人文素质。因而要让青年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高雅而优秀的人文素质的形成是参与现代社会竞争最有利的武器。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提高他们对人文素质内涵的认识,更要提高他们对人文素质重要性的认同。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了解并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能满足的尽量使其满足,不能满足的则要适时疏导,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人文的魅力、人文的力量。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做事。

(三)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我们常提常新的一个话题。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循循善诱。问卷调查显示,教师的影响对人文素质课教学效果的影响明显。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授业”和“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教师首要的职责是优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要与时俱进进行知识储备更新。作为承担大学生培养任务的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严以律己,洁身自好,做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践行者和榜样。

总之,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素质课建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对人文素质内涵的认知度和教师自身素质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等因素,是本次问卷调查分析中显示出来的较为明显的影响因素。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课建设是个需要系统化的工程,高校在提升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的认知度和增强教师的人文素质之外,还应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和市场需求,从实际出发,及时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1] 邓伟斌,唐新艳,胡大权,等.统计分析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3):280.

[2] 赵敏,贾德芳,秦广久.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课程的构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2-114.

[3] 朱熹.四书五经之大学章句集注[M].上海:世界书局,1936.

[4] 陆根书,韦娜.大学教师教学观与大学生学习风格的相关研究[J].教学研究,2010(1):1-12.

[5] 孙志刚.大学人文精神与人文学科建设关系略论[J].教育与考试,2007(2):35-38.

猜你喜欢

理工科人文问卷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人文绍兴
问卷网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