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区管理者与居民利益冲突研究——以后沟古村景区为例

2013-06-25勾志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管理方农家乐景区

勾志国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近年来,由于各地政府、投资商为获取经济、社会效益,大力发展城郊游。具备一定自然旅游资源的古村、古镇被开发为短线休憩的旅游地。政府及规划相关部门从保持“原生态”风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排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等因素考虑,未将原土著居民迁出。这些冲突包括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长期看,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趋于一致的,但在短期内,则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冲突,当冲突表现得不可调和时,就可导致极端事件,如居民集体对抗旅游企业、破坏旅游设施等行为,最终影响旅游景区正常运营。

一、研究案例背景

在2002年1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等学者专家考察后沟村后,他们一致认为,榆次后沟是难得一见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村落,这是浓缩保留了千百年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2003年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宣布后沟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采样地。2005年由晋中市榆次区政府通过收购部分居民窑洞、修建旅游公路等基础设施,开发其为旅游景区,当地土著居民均未迁出。2007年将景区承包给山西中宇公司管理。2010年4月中宇公司将景区全权交付太原旅游职业学院进行经营管理。从古村开发旅游开始至今,景区管理、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冲突没有得到很好的均衡,尤其旅游企业与当地村民的冲突表现激烈。当地居民对管理者有对抗情绪及行为,管理者也抱怨居民不理解、不支持。

二、要求及冲突表现

(一)利益要求

1.当地居民利益要求

后沟古村由72户,在册人口251人和开发旅游后外嫁人员及家属构成,主要经济利益获取方式为经营农家乐。其中农家乐经营户18家,以为游客提供采摘、为景区提供简单劳动力为主,如清洁、安保。剩余大部分村民仍以种地为主要收入来源。大多数村民在景区管理中不占主导地位。尽管他们的利益需求有些许差异,但他们的主要利益需求仍可归纳为:一是经济利益需求:希望个人和家庭收入有所增加,有更多、更理想的就业机会,能够在景区赢利中取得分红,获得更多的就业培训与指导;二是社会利益需求:希望获得深度景区管理的权力,消除旅游发展带来的邻里关系、民风不淳朴等问题;三是生活环境利益需求:希望旅游活动不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如亲属到访可以随意进入景区、休息时间不被游客打扰等。

2.景区管理要求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作为管理方,相应要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且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了能顺利地实现参与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对自然风景区所属地政府和居民的期望是政府提供政策的支持、市场舆论的导向、有关部门的协调,及当地居民对经营管理的配合与支持,不给日常经营制造麻烦等。景区管理方对当地居民因牟利为目的,私自带领游客进入景区,尤为困扰。

表1 利益焦点

(二)冲突表现

通过上述利益要求分析,无论当地居民还是景区管理方,都有获取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当利益不一致时,他们变成了互相博弈的双方。后沟景区冲突表现为:景区管理者为居民提供工作岗位数量少且工资水平低,不向村民公开经营状况,旅游策划活动不征求村民的建议,通过隐瞒或者强硬的手段迫使居民服从,将利益倾向个别亲近管理的经营户;当地居民则认为景区是“公家”,想尽办法占“便宜”,不遵守管理者正常管理制度,私自带游客进入景区牟利,拆毁原有窑洞新建农家乐,欺客宰客,当上述行为受到景区阻止时,便以堵票口、“农民素质低”为由干扰景区正常经营。

三、冲突形成原因分析

(一)景区管理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且工资水平低

提高个人或家庭经济收入是当地居民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永恒的目标,但是,并不是所有居民都能从旅游开发中受益,或者受益能达到心理平衡。现实中,发展旅游所提供的工作岗位是有限的,而且多是收入较低、技术含量低的工作,高利益回报的机会经常被外来人员所占据。后沟古村景区为村民提供的就业岗位基本以保安、环卫、服务员为主,而且这些岗位还分全日制和半日制、长期和临时工之分。大部分工资为600元左右,只能达到城镇居民(以太原980元为标准)最低生活保障的一半以上。收益较好的旅游纪念品,如后沟古酒则为景区经营。相对收益较好的农家乐经营也是少数居民的行为,且被早期头脑灵活的村民经营户所垄断,大部分农家乐客源较少。

(二)居民与景区管理的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为了发展旅游经济,政府吸引外来投资,会授予旅游开发商权利和优惠政策,尤其是偏远原生态的自然景区,景区管理方在这类景区旅游开发中处于强势主体地位,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而当地居民由于资金、技术、本身素质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与旅游企业的经济地位极不对称。由于以景区管理为代表的旅游企业,他们的第一利益诉求就是追求经济利益,当地居民为旅游开发中信息量少的被动方,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在利益的分享与分配上,景区管理易从自身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社区居民的经济收益无法保障。

另一方面,旅游虽然给当地社区带来了就业机会,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是当地居民出卖廉价劳动力所得到的低报酬,而且没有包括乡土文化旅游资源的资产价值,受益面很窄,真正的受益者主要还是以景区管理为代表的旅游企业。

(三)居民参与不足导致利益难以保障

研究显示,如果当地居民不能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当地居民很难从旅游发展中获得足够的利益。如果能充分考虑当地居民要求并使其受益,则表现出支持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倾向,并以更积极姿态继续介入。目前,基本所有的原生态自然景区在发展中,当地居民与景区管理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社区居民处于弱势,只能被动地接受各项指令,以至于很少将自己的想法与合理要求以统一的意见形式向景区管理方提出要求,景区发展决策无论大方向的定位还是具体节事策划等经营行为,当地居民基本不参与决策,而是听之任之。当决策执行过程中,居民发现不理想的时候也难以改变决策方向。另外,景区管理方利用当地居民综合素质不高的缺陷与其签订不对等协议,继而在利益分配时借以所签协议减少对他们的分配额度,导致当地居民为了获得利益采取各种行动与旅游企业争利,最典型的就是在票口拉客卖“门票”,严重影响了景区的正常经营管理。

(四)居民与景区管理相互不理解、不信任

景区土著居民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却一味地向旅游企业提出更多要求,要求获得更多的就业岗位、参与决策、更高的收入分红,而景区管理方也有企业发展的难处,如景区管理方需要的景区较高级别管理人才,当地居民无法胜任,却并不了解景区管理方的苦衷。后沟古村景区曾试图让村民代表参与一些决策,但这些村民所做的决策大部分都是从自己所代表的小团体利益出发,既不能照顾到大多数村民的利益,也不便于景区经营管理。比如农家乐经营户就要求给回头客打半价或者免票进入景区。另外,由于外来的景区管理方和土著居民在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差异,导致了双方沟通不到位。

(五)自利倾向

景区管理与当地居民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与矛盾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各利益相关者存在自利倾向,缺乏“他意识”。两者都从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出发,期望其他方能够尽可能多地履行责任以满足自身的利益要求,强调权力而弱化责任。他们均认为,景区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实际利益与自己预期的利益有较大的差距。比如,后沟景区管理方为了获得更多经济收益,自行经营农家乐,其无论在硬件规模,还是在管理模式上,都比当地村民的农家乐有优势,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结果村民集体抗议,最终景区停止经营。当地居民为了获取更多利益,采取不正当手段破坏景区正常管理秩序。比如,后沟村民为了给自己农家乐拉客人或者直接收取低于门票的费用,冒充游客为自家亲属,蒙骗闸口。成功了,就会将联系方式留给游客,下次照旧;被识破了,就以强硬的态度硬闯闸口。景区管理与当地居民的自利行为不利于营造良好的景区形象,影响了景区的发展。

四、平衡利益冲突的建议

试图一劳永逸解决景区管理方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是不现实的,因为景区发展的阶段不同,利益矛盾焦点是动态变化的。仅针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自然景区,笔者根据管理经验提出以下可行建议,供处于主体地位的旅游开发部门及景区管理者参考。

(一)景区管理方应统筹兼顾,动态调整优先实现村民的利益要求。早期当地居民会优先强调经济收益,那么就应给当地村民较多的开展技能培训,策划并提供适合居民的岗位。

(二)培养共同的价值观。通过关爱村民、开设讲座、带村民参观成熟景区等形式建立两者之间的感情基础,进而培养共同的利益系统观。

(三)使村民广泛受益。让村民参与旅游发展决策进而融入共同体系,参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比如征询旅游决策的意见,了解、满足村民的期望。通过提供劳动岗位、经商岗位、入股合作等途径使其受益。

[1]徐雪.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旅游景区管理研究[J].河南科技,2009,(6).

[2]欧阳润平.自然风景区旅游开发中的群体性失落[J].湖南社会科学,2007,(6).

[3]向艺.峨眉山旅游业发展与景区居民关系研究[J].旅游发展研究,2008,(4).

猜你喜欢

管理方农家乐景区
农家乐里去休闲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探究
杜鹃花红农家乐
『摘牌』
“摘牌”
澳快餐店拒绝“带薪休息10分钟”遭抗议
某景区留念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一毛学琴记
——农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