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感恩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

2013-06-24杨麦珠

学习报·教育研究 2012年24期
关键词:实际行动化作亲情

编号:G40(2012)24-01-02

作者:杨麦珠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中华民族自古有知恩图报、乐于助人的美好传统。然而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受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到一定冲击,随着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相应的“小皇帝”、 “小公主”也越来越多,长辈对他们有求必应,社会、学校对其关怀备至,致使当前不少初中生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他们只知“我该怎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怎样”,不知“要我怎样”。这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作为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如何结合学科特点把感恩教育渗透在教学之中,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第一,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感恩教育。

1.浓浓的家庭情是涌泉般的恩泽。

教课书中有很多文章多角度地表达家庭亲情,如《背影》中日渐衰老却要尽其所能为儿子做事的父亲;《甜甜的泥土》中对儿子的爱犹如宽厚大地的慈爱母亲,《人琴俱亡》中手足情深的兄弟;《散步》里一家人的其乐融融。在教这类文章时,引导学生体悟浓浓的亲情,让每一位学生纯洁的心灵受到洗礼。并引导学生回味自己的生活,用心去体会自己可口的饭菜中,得体的衣服中,一声声的唠叨中,……所包含的浓浓亲情。

2.深深的祖国情是不竭的的动力。

祖国是具体的,她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描写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祖国英勇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最后一课》使我们明白独立、自由是多么珍贵;《枣核》使我们知道,无论走到哪里,一颗永远不变的中国心;《黄河颂》,教我们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中贝聿铭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激起学生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教这些课文时,引导学生体会只有祖国的强大,这个国家的人民才会为人所尊敬,才能更安居乐业;无论走到哪里,才不会被人欺侮。印尼发生的排华惨案也许就不会重演了!这就需要我们时时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祖国有用的新一代。

3.朴实的社会之情营造了感恩的氛围。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的博大胸怀。从《三颗枸杞豆》中感受教育之恩,从《一面》中感受知遇之恩,从魏巍的《我的老师》,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感受师恩。从《黄沙巾》中感受路人之恩。引导学生体味自己的生活中,是否也感受过类似的恩遇,自己又该怎么办呢?

第二,感恩要付诸行动。感恩教育不能仅仅只局限于教学的一个环节,更应该表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实施感恩教育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重要的教学内容。“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雷锋怀着对救苦救难的共产党的感恩而刻苦学习,克服困难,工作兢兢业业,生活艰苦朴素,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从《出师表》中可以感知诸葛亮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感恩图报——为兴复汉室而鞠躬尽瘁。那么我们教育学生怎样感恩?

首先,要感恩父母。要尊重父母的教导,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担忧;要懂得关爱父母,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有好吃的食物要懂得和父母一起分享;努力进取,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先成人,再成才。

其次,要感恩祖国,是祖国为我们提供了健康成长的阳光和土壤,我们要把感恩化作学习的实际行动;化作守纪的实际行动;化作助人的实际行动……,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

再次,要感恩社会。感恩社会,不一定要惊天动地,就要像雷锋一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多做好事。

总之 ,在以后语文教学中,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感恩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培养。使“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之情感,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浚县城镇第一初级中学456250)

猜你喜欢

实际行动化作亲情
永不凋零的亲情
我愿化作白云一片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让更多的感恩之情化作践诺之行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以实际行动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要以争先创优实际行动落实十八大精神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