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让需注入现代精神

2013-06-24廖保平

做人与处世 2013年6期
关键词:孔融让梨礼制诸侯

廖保平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4499人进行了一项题为“我们社会为什么缺少礼让精神”的在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2.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认同当下生活中“谁让谁吃亏”的说法,34.5%的受访者表示“不认同”,2.7%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礼让”是什么?百度百科上讲是“守礼仪,懂得谦让”。“礼让”讲的是“让”,核心却是“礼”,“让”是要靠“礼”来指导的,“让”要体现出“礼”的规矩,否则就要像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理所当然,不合礼制规定的,不能让。

所以,追根溯源的话,礼并不是现代社会所特有,确切地说,礼是古代的,是孔子要复古的周礼。孔子在《论语·里仁》里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就是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为什么要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呢?因为西周是封建社会,周灭商和东征以后,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形成“家天下”格局。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与公卿之间常有血缘关系,因为浓厚的血缘关系,治国如治家,一屋不扫,无以扫天下,家治不好,国也治不好。而治家就是处理好亲疏、长幼、尊卑、强弱等关系,不能完全靠冰冷的铁律,要靠温情的礼制,其中礼让,就是要疏让亲,幼让长,卑让尊,弱让强。

礼制就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人人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守礼仪,才能够让一国上上下下和谐稳固。所以,人人要学礼,要懂礼,要用礼,“不学礼,无以立。”要是破坏了礼,也就破坏了规矩,是非常严重的事。比如孔子看到诸侯竟用上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之礼,以下犯上,非常生气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依此看,所谓礼让,所谓“礼节民心,让则不争”,所谓“衣食既足,礼让以兴”,就是要人们克服自己的欲念,节制自己的行为,调整与他人的关系,以达到和平共处。而扩展起来讲,这里面的礼其实是封建统治要求,规定每个人的权利义务,该行使什么权利是礼,该尽什么义务是礼,是非常清晰的。比如,诸侯定期向天子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是义务,也是礼。为了教育人们讲礼、用礼,古人会编一些习礼的故事,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因为,这孩子才四岁就懂得了长幼尊卑的礼数。

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礼,未必一定遵从古礼,一定要疏让亲,幼让长,卑让尊,很多时候讲平等,纵是需要礼让,也往往是长让幼、尊让卑,强让弱。“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今天恐怕就不能这样讲,而是要哥哥让弟弟,弱者要得到更多关照。一如开车的要给行人让路,而不是行人给开车的让路,才体现出强者对弱者谦让的文明。

在这个转型的时期,价值多元的时代,社会上出现了太多无礼、失礼的事,说我们是礼崩乐坏,没有礼义廉耻,在某些时候并不为过。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复兴古礼呢?这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实现的土壤,但一个社会又不可能没有礼,没有礼让。我的观点是,无论古今中外,只要符合人性、符合人情、符合现代社会生活的礼都是好礼,都可以注入现代精神,加入规则意识,为我所用。在该让的时候让,在不该让的时候不让,把礼视同或是融入到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做一个清晰明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边界的公民,在表达、追求权利时不伤害他人的权利,各就其位,各行其是,就不该“谁让谁吃亏”,而是“谁不让谁吃亏。”

猜你喜欢

孔融让梨礼制诸侯
春秋——诸侯争霸的擂台赛
孔融让梨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西周金文所见周天子对诸侯臣属的聘问之礼
“三月庙见”说平议——兼谈对古代礼制的理解方法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