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孩子们
2013-06-24武新明
武新明
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就不说了,文章开头第一句是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回到古代做一次旅行,你最希望碰上哪类人?”接着,作者马上给出三个选项:“A.小屁孩儿;B.未婚女青年;C.老太太。”作者选了C项,理由是:“这帮老太太……会用她们的行动和经验来点化你……让你在一瞬间看到通往成功的道路。”作者的观点非常明了,我也深表同感。可是作为一个老师,我深知,孩子的天资禀赋以及师长的引领是多么地重要。这两个老太太恰巧遇到的是李白和王羲之,一个是少年“诗仙”,一个是已经稍有才名的“书圣”。如果遇上两块鹅卵石,你让他孵出小鸡来试试?
书归正传。如果是我,我最想遇到的还是那些“小屁孩儿”们。这样说,有点对他们不尊重。不过还好,时光已经过去了千百年,他们不会从地下跳出来跟我辩论,否则,我怎么招架得了呢?
这样说,是有根据的。闲翻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遇到了能言善辩、嘲客于堂的孔融。孔融才十岁,搁今天不过是四年级的小学生,还满脑袋瓜子想着棒棒糖和喜羊羊呢。可人家孔融不,听说士大夫李元礼名声很大,就去拜见。人家不见,他就说:“我是李先生的亲戚。”人家李先生根本不认识他,眯个小眼睛问他是什么亲戚。他人小鬼大,拐弯抹角地说:“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你是世代通好。瞧这话说的,一般人想得到吗?事还没完呢,另一个人,也是士大夫,来得晚,听说这事后,大不以为然,有些不屑,当着孔融的面就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聪明,大了不一定有才华。这话让小孔融非常生气,明摆着是瞧不起人嘛,迅速决定反击:“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言外之意,你现在有点缺心眼嘛!
碰上这样的孩子,我怎么还敢说话?尤其是有些不恭敬的话。
如果为咱家孩子找个玩伴,司马光是个非常好的选择。理由明摆着,人家才七岁,就像个小大人一样非常懂事明理,又好学不倦,“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一点也不让爸妈劳神。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人家孩子机智超群、超镇定、超智慧呀!《宋史》说的,白纸黑字,绝对不是瞎咧咧:“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水迸,儿得活。”一个孩子掉大水缸里啦,别的孩子都跑啦,就咱神勇无敌的司马光没跑。他急中生智,捡起块石头就把水缸砸破啦,水跑没啦,咱宝贝崽儿得救啦。现在,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儿,父母养大个孩子不容易;再说生命珍贵,叫咱家的孩子和司马光一起玩,至少在安全方面,咱放心不是?
翻阅历史,这样善辩、机智的孩子,还有很多。勇敢的区寄、聪明的曹冲,都是,其能各异,不胜枚举,真的是很讨人喜欢,让人赞叹,为后人看重。我想,这和他们成长的广阔空间是大有关系的。只是,我以为,越是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童心就越需要引领,否则,误入歧途,也未可知。看近人陈赣一的《新语林》就看来一则闲话,说当年北洋政府“财神爷”梁士诒上私塾时,老师问他长大后的志向是什么,他作惊人之语,说:“大丈夫生天地间,不为英雄,便当为流寇。”老师听后怎么咂摸滋味怎么感觉不对头,就好心对他爹说:“哲嗣将来名位,上可方周、召,下亦不让萧、曹,公宜及时勒抑之,使不入邪途。”却不料他爹不咸不淡地说:“师言过誉矣,但求其能自立亦大幸也。”——你太夸奖他了,他只要能自立就是万幸了。
结果,我们看到的却是,梁士诒入民国,以财政次长代部务,兼交通银行总理,靠疯狂搜刮民财和大肆举借外债发家致富,并成袁世凯帝制祸首。
如此童言“大志”,暗藏的却是匪气、混账气。如此,亦可见“引领”人生的重要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