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肩袖造型设计———浅谈女装肩、袖部位结构配比关系

2013-06-24于晓景

关键词:版型胸围量值

于晓景

(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服装系,天津300250)

肩袖造型是表达服装形式美的设计语言,所谓肩袖造型设计就是追求服装肩、袖外观形态所呈现的廓型效果。设计师赋予肩袖廓型时尚元素,令艺术与功能相融合,设计各种表现肩袖廓型的版型结构形式,在人体肩、胸、臂根部位之间采用直线、弧线、直线弧线组合等多种几何形态解构肩、袖部位版型结构配比关系,传达设计创意。

构成服装肩、袖版型结构的基本要素:袖窿结构和袖山结构,确定人体肩凸点为链接肩、袖部位的基准点,研究上肢静、动态下服装肩、袖部位版型结构从服帖到宽松的演化过程,以及肩、袖窿、袖山等部位间的结构配比关系。在设计实践中,常见的肩、袖版型结构形式包括:半紧身型装袖、宽松型装袖、连身袖结构等,这些结构形式经过大量实践验证制版逐渐趋于程式化,在女装外套版型设计范畴广泛应用。

就女装外套版型结构设计而言,无论是装袖还是连袖、贴体还是宽松,其肩袖造型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准确把握肩袖廓形与版型结构——肩、袖部位结构配比关系。女装原型准确地诠释了肩、袖部位基础结构配比关系,其结构设计原理为肩、袖版型结构变化奠定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并且具有指导意义。

一、袖窿结构

袖窿即袖子与前、后衣身的连接部位。以肩凸点为肩、袖链接基准点,确立肩、胸背宽、胸围部位间的结构关系。肩凸点与胸凸点结构不同,属于动态凸点,上肢下垂肩凸点为最大值,随着伸展幅度增大肩凸点逐渐消失,肩凸点突起幅度与上肢动态幅度成反比。因此,确立袖窿结构配比关系人体静、动态活动规律,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1.肩凸点与小肩斜线

人体静态手臂下垂肩凸点为最高点,经过该点可引出两条相互垂直的线:袖窿弧线与肩袖连线,人体动态下肩凸点突起幅度为零,袖长线与小肩斜线呈直线状态(见图1)。肩部结构包括肩宽规格、小肩规格和肩斜度。肩宽规格:自左肩凸点经后中点(第七颈椎)至右肩凸点间距离;小肩规格:侧颈点至肩凸点间距离;肩斜度即肩的坡度也称落肩量(落肩=B/18),以肩宽规格为前提协调肩各部位间的比例关系是确定肩部结构的关键。设计因素包括:前后小肩斜线、前后肩斜度、前后袖窿深差量(见图2)。原型前后小肩斜线、前后肩斜度(不含垫肩高度)均以胸围号型规格为基数按比例推算为不变量,在此可以理解为净体结构。在设计实践中,小肩斜线与肩凸点受款式因素的影响互为变量,不同肩部造型版型结构各有区别。翘肩结构:小肩斜线根据肩部廓形沿肩斜度作缩量调整,落肩=B/18-0.5~1cm、肩宽=肩宽规格-1~2cm,;宽肩结构:小肩斜线根据肩部廓形沿肩斜度作增量调整,落肩=B/18+0.5~1cm、肩宽=肩宽规格+1~2cm。另外,前后袖窿深差量受版型结构的影响为变量,差量值缩小袖窿舒适度增加,例如:四开身外套版型结构,以原型为基础分解腋下省,调整前衣身袖窿开度,腋下省做全省分解前后袖窿深差量为零,肩部结构呈纵向宽松状态。总之,肩凸点与小肩斜线静动态下互为变量,施量值对肩部造型影响明确,翘肩结构以原型为基础落肩、肩宽作缩量调整,强调静态翘肩造型,例如:肩泡袖;宽肩结构以原型为基础落肩、肩宽结合袖窿开度作增量调整,强调动态宽肩舒适度,例如:宽松一片袖。

2.背宽、胸宽与袖窿宽之比例

背宽、胸宽、左右袖窿宽之和构成胸围部位成衣规格,根据人体对应部位静、动态结构特点各部位间呈正比例关系:背宽>胸宽>袖窿宽。以原型胸围加放基础松量12cm为例:背宽=胸围/6+4.5cm、胸宽=胸围/6+3cm,设定背宽、胸宽常数值调整区间1~2cm,那么袖窿宽部位受胸围加放松量值的影响最大。胸围加放松量值与袖窿宽松度成正比关系,去除胸围基础松量值因素,追加松量值越大袖窿宽松度越大,成衣胸围部位越宽松。由此可见,版型结构由紧身型——宽松型的演化过程,就是胸围加放松量值的追加过程,追加松量值分配比例:袖窿宽>背宽>胸宽,按照人体部位间比例关系分配的原则完全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为版型结构设计拓展了空间(见图3)。

3.袖窿深

袖窿深即人体后第七颈椎至臂根部位的垂直距离。为了满足人体上肢静、动态活动需求,确定前、后腋窝下降2cm为净体袖窿深位置即袖窿底点,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袖窿深最小值。根据女装原型袖窿深结构分析,袖窿深=胸围/6+7.5cm是以胸围号型规格为基数按比例分配确定的基础位置(常数值为变量)。在设计实践中,版型结构由紧身型——宽松型演变时袖窿深常数值作增量调整。例如:女装外套版型结构,按照外套着装舒适度的需求袖窿深=胸围+8.5cm,分配比例不变常数值追加1cm。另外,胸围基础松量值以外追加松量值部分,按照放量分配原则袖窿深部位作增量调整(袖窿开度=前后侧缝追加量之和/2),以满足成衣胸围与袖窿深部位的结构配比关系。经过大量实践验证,袖窿深的舒适度与胸围追加松量值成正比关系,胸围宽松度增加袖窿深、胸背宽部位联动均作增量调整(见图4)。

二、袖山结构

袖山即依附人体上肢体征确立的结构形式,与衣身袖窿结构互为对应配比关系。确认肩凸点为袖山顶点,做袖长线并截取袖山高。以衣身原型袖窿结构为基础确定袖山结构,上肢动态幅度与袖围成正比、与袖山高成反比,袖围与袖山高结构互补,这是完全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这一规律充分说明袖山高、袖围、袖窿互为联动关系。

1.袖山高

袖山高即上肢内外长度的差量。理论上依据上肢静态体征确定原型袖山高最大值(袖山高=袖窿弧长/3)或以前、后袖窿深部位按比例推算(见图5)。在设计实践中,袖山高受肩袖廓形和上肢动态幅度的影响为变量,原因:(1)袖山高与上肢动态幅度成反比关系,上肢下垂与体侧的夹角成最小值、袖山高成最大值;反之随着夹角值的增加(动态)袖围部位需求量自然增加,袖山高作缩量调整,肩凸点为零时袖山高为最小值(见图6)。(2)胸围追加松量值对袖山高部位的影响最为明显,以原型为基础确立版型结构,由紧身型——宽松型演变时胸围松量值增加,袖窿深、袖山弧长、袖围按各部位配比关系作增量调整,袖山高与前、后袖窿深部位分配比例自然会缩小(见图5)。在这里假设袖山高作增量调整,袖山高与前后袖窿分配比例便大于正常值,成型后的肩袖结构虽然宽松却不能满足上肢动态幅度的需求,只有将袖山高作缩量调整便可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宽松一片袖,这是袖窿与袖山部位对应配比关系联动的结果。因此,袖山高与上肢动态幅度成反比,与胸围加放松量值成反比。

2.袖围

原型袖围受对应袖窿制约:后袖围=后袖窿弧长+1、前袖围=前袖窿弧长,所得袖山弧长与对应袖窿弧长相差2~3cm,作为袖山与袖窿部位缝制吃量。在设计实践中,设定袖山弧长为不变量,袖山高作缩量调整袖围自然会增大,上肢动态幅度也随之增加;反之,袖山高作增量调整袖围缩小、上肢动态幅度也随之缩小。因此,袖围受上肢动态幅度和肩、袖廓形影响为变量,强调肩袖廓形则袖围作缩量调整,强调肩袖着装舒适度则袖围作增量调整(袖围与胸围对应参考比例:袖围=胸围/5,增减幅度正负2~3cm)。

3.袖山与袖窿结构配比关系

原型衣身袖窿结构根据人体结构设定对应比例:袖窿深=胸围/6+7.5cm,袖山依据袖窿结构设定对应比例(见图5)或袖山高=袖窿弧长/3,以此协调相互间结构配比关系。理论上袖窿与袖山结构形成对应配比关系,袖山弧长大于袖窿弧长2~3cm,其中前、后袖窿符合点至袖窿底点分配缝制吃量共计0.6cm、至袖顶点分配剩余部分缝制吃量,以确保肩、袖基础链接状态。在设计实践中,袖山与袖窿结构配比关系依据版型结构的不同设计方法各有区别。

“X”型版型结构强调肩、袖立体廓形效果,确定“X”型应用原型袖窿结构,以肩凸点为基点调整袖窿开度,小肩宽作缩量调整、对应袖山高作增量调整,在此将小肩宽缩量与袖山高增量视为肩袖借量互补,袖窿弧长总量不变。例如:“X”型六开身女装外套肩泡袖版型结构,根据外套着装特点袖窿深在应用原型基础上追加1cm、小肩宽缩量1cm确定袖窿结构;对应袖山高在原型基础上追加肩袖借量、肩泡袖褶量,以保证袖山与袖窿的结构配比关系(见图7)。

图7 X型肩泡袖结构

“H”型版型强调肩袖结构舒适度,由半紧身型——宽松型演变,袖窿深受分解腋下省和追加松量值因素影响,以原型袖窿深结构为基础调整开度,同时调整肩宽、胸背宽结构;与之对应的袖山结构既要保证与袖窿的结构配比关系,同时又要满足上肢动态幅度足够舒适,以袖窿结构为基础,袖山弧长、袖围均作增量调整,协调袖山与袖窿结构配比关系。例如:“H”型四开身宽松外套版型结构,根据外套着装特点胸围放松量追加12cm、袖窿开度3cm、肩宽追加3cm调整袖窿结构;对应袖山结构前后袖围追加5cm、袖山高缩量3cm,成型后的肩袖廓形结构宽松、舒适(见图8)。

图8 H型宽松结构

原型袖山与袖窿结构配比关系只是针对人体静态下肩、袖基础结构的概括形式,无任何款式含义。在设计实践中,针对肩袖廓形创意应该采取不同的版型结构形式,强调肩、袖着装廓形袖窿、袖山部位版型结构互补,对应量不变;强调肩、袖着装舒适度袖窿、袖山部位版型结构联动作增量调整,对应量不变。

三、连身袖结构

连身袖结构以原型肩、袖结构为基础,将肩、袖窿、袖山等部位结构分解、组合形成新的肩、袖结构形式。肩凸点不再是链接肩、袖元素的唯一交点而变为隐形结构点,制约袖子动态幅度。沿肩线、袖中线轨迹确认肩、袖链接交点,与前、后袖窿符合点分别连接新的袖窿、袖山结构,并根据款式创意设计与之对应的版型结构形式,其中包括:袖连身结构和身连袖结构(见图9、图10),后衣身图例与前衣身类同在此不赘述。

1.袖连身结构

袖连身结构即分解肩、袖窿部位与袖山部位组合所形成的肩袖结构形式。肩凸点与肩、袖链接点呈现分离状态,肩凸点为隐形结构点制约袖子动态幅度,分别等分肩点直角60度、45度、30度,前袖窿开度=乳凸量/2,确认宽松、舒适、半紧身袖连身版型结构形式;肩、袖链接点自肩凸点沿小肩斜线、前后领口弧线、前后中线轨迹确认结构位置,并与前后袖窿符合点连接,构成对衣身胸、背部位的多种分割形式(见图9)。设计实践中,较为多见的插肩袖版型结构就属于该种类型,以原型结构为基础袖中线动态幅度等分肩点直角45度,使得身、袖结构处于中间状态,肩、袖部位穿着舒适度恰到好处。其他两类版型结构均可以根据款式风格在舒适型基础上进行调整,例如:宽松类连身袖结构,袖中线动态幅度等分肩点直角60度,胸围追加松量值部分可根据放量采寸原则,以舒适型连身袖结构为基础针对胸围、袖窿深等相关部位进行调整即可完成。

2.身连袖结构

身连袖结构即袖子与衣身肩、袖窿部位组合形成的另一种肩袖结构形式,与袖连身结构类同只是反向操作罢了(见图10)。该结构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袖窿底部的身、袖叠加量,这也是身连袖款式变化的又一亮点。设计实践中,以原型结构为基础分解袖窿底部身、袖叠加量与公主线组合构成对前后衣身的纵向分割,袖中线动态幅度等分肩点直角45度,此结构形式即为身袖叠加量预留足够设计空间,又使成衣外观形态简洁、舒适、得体,例如:“X”型八开身连袖结构。身连袖结构版式严谨、可操作性强,是女装外套版型结构设计不可或缺的经典类型。

连身袖结构虽然身、袖链接形式各有不同,但其结构配比关系仍然存在,肩、袖链接点与肩凸点分离是身连袖款式变化的结果,并未改变肩袖结构形式。连身袖版型结构选择形式多样、灵活,成衣款式随着肩、袖链接点位置变化而更新,较之装袖类版型结构更加灵活多变、丰富多彩。

四、结束语

肩、袖部位版型结构随人体动态而变、随设计师创意而变,既要追求造型完美又要使其结构无懈可击,穿着舒适度达到极致。原型强调版型结构与人体结构的条件关系,科学、严谨的结构设计理论体系为服装版型设计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根据,使得纷繁的版型结构设计不再只是凭借经验师承,一改形式与内容相脱节而变得形式与内容相统一,有章可循、收放有度。总之,系统、准确地把握原型肩、袖结构配比关系并加以灵活运用是肩、袖造型设计的关键。

[1]刘瑞璞,刘唯和.女装纸样设计原理与技巧[M].2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367.

猜你喜欢

版型胸围量值
多元向量值区域和加权风险值
探讨假体凸度对假体隆乳患者术后胸围及罩杯的影响
基于QAR数据的碳当量值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法
紧身衣服装面料与版型设计的匹配应用方法初探
浪漫剪裁
东西方服装版型的共性与区别
胸围革命
幸而今天买了胸衣
中国主要进口商品量值(2010年1—4月)
中国主要进口商品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