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迎春坚守奉献的“看天人”

2013-06-22

北京观察 2013年1期
关键词:迎春天气预报气象

文/本刊记者 徐 飞

王迎春说,日常生活和专业领域的问题都值得关注。当了政协委员以后,明显感到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使命感都增强了,也更加热爱首都、热爱这里的人们。

见到王迎春,给我的印象是时尚、干练、真诚。同事眼中的她是理性的,注重实际、计划性强、爱动脑筋,有目标、有创新意识。朋友眼中的她是感性的,性格爽朗、感情丰富、重视友情、追求自然真实的生活。对此,她笑着说:“人就是感性理性结合的矛盾体。”

王迎春从事的科学研究领域是气象学,是一门与“老天”打交道的科学。这门学科与百姓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市民的出行、健康、穿衣、洗车、居住环境、取暖制冷、旅游度假等都离不开天气预报。与此同时,暴雨、寒潮、暴雪、低温冰冻、高温、雷电、冰雹、大风、大雾、霾、沙尘暴等灾害天气对北京的城市安全运行会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北京的重大活动保障、交通、能源、空气质量、城市规划、减缓热岛、设施农业、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等也同样离不开气象。可见,气象工作在一个城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成为了王迎春等气象人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

“决不允许自己当逃兵”

把天气预报报准有很多种手段,王迎春主要是从事精细化天气预报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其中数值天气预报技术是核心基础,将气象观测资料输入到大气物理模型中,通过数学积分运算就能输出格点空间的产品,即温度、湿度、降水、气压、风力、风向等气象要素。“怎样把模型、资料做得更准确,模型怎样更合理地做出预报,预报产品怎样更适合预报员使用,这就是我的工作。”王迎春解释道。

王迎春说起气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如数家珍,殊不知想学医的她当初被调剂到气象专业,招生人员询问她意见的时候,她对气象预报专业仅仅停留在“用人观天”。四年三点一线的大学生活,让王迎春在学中逐步认识了每天与各种数据打交道的气象预报工作。

大学毕业的王迎春一开始并没能从事她喜欢的气象研究工作,为了来到北京——这座她向往已久的大城市,她选择了教师职业。两年后,一个机会让她回到了老本行——成为北京气象局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

刚刚进北京气象局的时候,数值天气预报开发组有6个人,王迎春在实干中培养出兴趣,再后来就热爱上了城市气象研究。受当时社会下海热、出国热的影响,组里只剩下王迎春一个。那时女儿还很小,正值1990年北京市举办亚运会,为了提供场馆的数值天气预报,她每天要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

从坚持到北京当一个气象人,到一个人坚守数值预报开发组,军人家庭长大的王迎春有着军营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也不允许自己当逃兵。”

执著追求更高的目标

天气预报是一种预测科学,不可能做到100%准确,预报系统测出来的是客观数据。过去预报员要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去订正预报产品,现在数值预报是预报员做天气预报的基础工具。王迎春说,“如果遇到较复杂的天气过程,数值预报报得较准确,预报员实际也应用得很好,就会特别高兴,证明自己研究的成果发挥了作用。”王迎春最大的愿望就是她研究的成果预报员喜欢用。因为预报员喜欢用的一定是有用、有效果的东西。“以前模型简单,气象观测资料稀疏,往往是大网捞鱼,捕捉不到天气系统,导致天气预报准确率不高,现在大气观测布网更加稠密,能够获取大气变化的更多信息,把网织密了大鱼小鱼都逃不走,再加上数值模型更完善,天气预报结果就准确了。”这是让王迎春感到十分欣慰的。

作为气象人,王迎春有着执著的追求。在气象岗位工作了30多年的她,先后建立了北京地区中尺度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北京地区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监测及预报系统、突发灾害性强对流天气自动临近预报业务系统、快速资料更新循环的短时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等。这些系统已经应用于北京市日常的天气预报中,并推广到全国多个省市气象部门的天气业务预报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及新中国60周年大庆气象保障中,主持的多项成果发挥了重要和关键性的作用。雷暴的临近预报是气象研究的一个难题,在退休之前力争把雷暴预警的准确率提高10%,这是王迎春给自己定的一个努力目标。

气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也是一门经验学科,是在应用中不断发展的。在王迎春看来,要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传统气象学里面没有城市气象这一学科。王迎春通过组建中国气象局城市气象研究所,创建了“城市气象”学科,并通过中国气象学会城市气象专业委员,推动和提升了中国城市气象学科发展。王迎春说:“培养人才是我工作中很快乐、幸福感很强的一件事。”看着她培养的学生在全国各地发挥着作用,抑或是每当教师节拿着鲜花来看她时,王迎春感到那时是最幸福的人。

现在的王迎春已经从研究人员转变成了科技管理者。位置的转变,让她看待问题的站位高了,思考问题也更系统全面了。但这并没改变她深入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和处事的严谨风格。她说:“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有较深入的了解,知道问题的关键在哪儿,才能真正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否则会做出脱离实际的决策。”她注重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她说人生的境界就是从容过生活,大度看世界。

政协中发挥气象人作用

王迎春是凡事都很认真的人,“既然当选了政协委员就一定要积极履职,不能徒有虚名。” 成为政协委员的这五年里,王迎春参与了许多活动,结交了各行各业的朋友,她说:“觉得自己视野开阔了许多,城市气象不再是自己认为的窄窄的东西了,而是能与方方面面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2008年,是王迎春担任委员的第一年,为实现2008年“平安奥运”的目标,王迎春参与到了奥运风险防范评估调研组。她多次到天津等周边城市调研,并进行了大量的资料分析。她执笔撰写的“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风险防范评估报告”把气象和空气质量污染、排放有机结合起来,获得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因从事城市气象研究,王迎春更为关注的是北京大城市的防灾减灾问题,近几年的市政协会议上,都会提出相关的建议。由她主笔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城市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提案》,获得2011年度专委会优秀提案。在王迎春看来,北京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重预案轻预警、重处置轻预防、重应急轻联动的现象还十分凸显。应急综合管理体系的建设不仅仅是设施的建设,只有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广泛参与才能最终促成。

另一让王迎春非常关注的问题是低碳、绿色城市的建设,“我们是一个大能耗的国家,怎样降低能耗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特大城市首都北京,冬季供热消费的能耗约占全市总能耗的20%,北京地区冬季供暖粗放式的管理方式沿用至今,锅炉自身运行虽有先进的控制系统,但依然没有根据室外气温预测数据和室内实时实测温度数据来调控热负荷,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为此,王迎春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北京市供热室内温度全程实时监测网建设的提案》,希望用气象人的优势推动节能,现在她把科研也注入到首都供暖节能方面。王迎春说,这是她现在着力做的工作。

“作为科研人员,我将关注首都的科技协同创新问题,这也是十八大提到的,想通过具体工作推动这件事情。”她认为,要让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真正形成产学研用一条龙。供热室内温度实时监测这个项目就是清华大学、北京市气象局研究机构、企业及用户单位四家联合来做的。“把科技协同创新做得更好,让科技成果惠及民生,是我关心的。”

作为科协界委员,王迎春关心怎样开展好科普工作,尤其是防灾减灾的科普。2012年北京“7·21”暴雨之所以损失惨重,既有基础设施不到位的原因,也有人们对灾害性天气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因此,应注重培养全民理性的危机意识、自救互救技能和心理应对能力。”

怎样随着气候变化让城市更有效减排、垃圾的分类处理到位、提升广大市民环保意识、让城市更加宜居美丽……王迎春说,日常生活和专业领域的问题都值得关注。当了政协委员以后,明显感到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使命感都增强了,也更加热爱首都、热爱这里的人们。

猜你喜欢

迎春天气预报气象
气象树
孙迎春美术作品
迎春
迎春
专栏:红色气象 别有洞天
蚁先生的天气预报
测不准的天气预报
大国气象
如果
胸中藏气象 笔底挹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