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沙漠的思考
2013-06-20周俊根
周俊根
提起沙漠,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地面完全被沙覆盖、植被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其实,沙漠不仅代表看荒凉,也会引起我们对人生、对生活的理性思考。沙漠胡杨,让我们想到了顽强的塔里木人;沙漠里的蒲公英,启示我们要牢牢地抓住机遇,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从“沙进人退”到“沙里淘金”,人们看到了沙漠变绿洲的希望。
沙漠胡杨
王永杰
新疆有两种著名的树,一种是白杨,一种是胡杨。白杨的美在于挺拔,而胡杨之美在于顽强的生命力和醉人的金黄色。
胡杨是古老的树,据说几千万年前就在地球上生存,曾经是山地河谷的主要树种。在新疆伊犁地区、巩乃斯河沿岸至今还有胡杨树的身影,但是已经没有成片成林的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是沙漠选择了胡杨还是胡杨爱上了沙漠,胡杨逐渐演变成沙漠河流沿岸最主要的树种。目前,全世界90%的胡杨在中国,中国90%的胡杨在新疆,新疆90%的胡杨在塔里木河沿岸。
胡杨是美丽的树。每年10月,秋天的胡杨就穿上了金黄色的礼服,迎接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宾客。远观胡杨,层林尽染,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近观胡杨,每一片叶子都很通透,叶脉清晰可见,特别是在太阳初升或者夕阳西下的时候,逆光或者侧光去端详,透明的叶片相互映衬,散射出黄色的光晕。当然,最壮观的是乘坐三角翼飞机,逆着光从胡杨林的头顶飞过,视野开阔,胡杨、沙漠、河流尽收眼底,黄色的沙丘、黄色的胡杨,还有泛着鳞波的银色河水,真是壮丽神奇。
胡杨是一种神奇的树。小的时候形状如柳树,枝条柔软,叶子细长。长大了,树干挺直,叶子就成为杨树叶子的形状,只不过尺寸小一些。所以,胡杨也被称为“异叶杨”“变叶杨”。有人说,胡杨的奇特在于一树三种叶。一棵粗壮的胡杨,如果离地一米以下长有枝条的话,叶子一定是柳叶的样子,高一些就是杨树的叶子,再高一些会有枫叶的形状。胡杨的根很奇特,可以扎到地下几十米,吸取水分,顽强地撑起一片生命的绿色。走进胡杨林,你可能看到,有些粗大的胡杨,裸露的根部很粗壮,很发达。但胡杨小的时候,根系很不发达,有一个主根很粗,主要是和胡杨的生长环境有关,它必须把根迅速地插进地底下,获取宝贵的水资源,所以胡杨很难移栽,因为不小心就会挖断了主根。前几年,单位搞园林绿化,想栽种几棵胡杨。有人急于求成,挖了十几棵胳膊粗细的胡杨栽进院子,结果只成活了一两棵。
胡杨是顽强的树。生长在西北沙漠地带,耐干旱、耐盐碱,不怕酷热严寒,不畏风沙侵袭。或成片成林,或孑然一身,顽强地矗立在沙漠戈壁,履行着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抗风沙,保绿洲。沿着沙漠公路走一走,你会看到在沙漠的边缘,沿着古河道,生长着或高或低、错落有致的胡杨,尤其是沿着塔里木河两岸,生长着茂密的胡杨林。有人说,正是有了这片胡杨林,天山南麓的大片绿洲才免遭沙漠的吞噬。所以,当地人称胡杨为“英雄树”,也有人赞美它是“沙漠的脊梁”。
在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常年与胡杨相伴的,还有许许多多从事不同工作的塔里木人,他们与胡杨有着十分相似的精神和品质。建设兵团的人说,我们兵团人的足迹遍及大漠,屯垦戍边,胡杨扎根大漠的顽强精神是我们兵团文化的灵魂;罗布泊的军人们说,我们勇闯禁区,维护祖国的统一,我们是塔里木沙漠中的另一种胡杨;塔里木的石油人说,我们征服沙漠,奉献石油事业,“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是胡杨和石油人共同的价值观。
(选自《精美散文》,有删节)
【思考】
1.本文为何以“沙漠胡杨”为标题?
2.如果将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删去,有何不妥之处?
3.第二自然段中画线句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4.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
5.请从文章的立意角度对结尾一段作简要赏析。
沙漠里的蒲公英
马付才
那一年,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去一家公司应聘一个营销的职位。像他这样年岁的人,大都事业有成了,而他,还在为应聘一个低微的工作四处奔波。
他站在招聘办公室的门外犹犹豫豫,他看到,所有来应聘的都是一些二十出头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有说有笑地进进出出,完全不像他这样垂头丧气没有信心。是呀,他们还那样的年轻,这样的工作对他们来说行不行都无所谓,全当是一次锻炼。可是,像他这样大的岁数又从未干过营销的人,现在出来跑营销,需要整天风里来雨里去地出差,人家还会要他吗?
终于,他还是进去报了名。他想,他本来就没抱多大的希望,人家要不要他是一回事,即使要了,他又能干得好吗?他现在的状况只是需要一份能糊口的工作,然后,等待着衰老一天天地逼近。
报名之后是毫无希望的等待。
想不到,有一天,公司突然通知他去面试。面试在总经理的办公室里进行。还好,总经理已经四十多岁了,要知道,现在是英雄出少年的年代,好多二十多岁三十来岁的人都已经当老板了,如果总经理比他还年轻,那面试时不是让他更尴尬吗?
进了总经理办公室后他才知道,原来,他是这批应聘者中最后一位被通知来面试的。本来,他真的是已经没有希望了,是总经理无意中翻看应聘者的资料时发现了三十五岁的他,这使总经理想到了他自己三十五岁的那一年。那一年,总经理也像他现在这样两手空空,整天心里充满了沮丧,那时他常常想,像他这样贫穷的人,什么时候会有机会富裕起来呢?
他震惊了,想不到现在资产过千万的总经理,三十五岁的时候还像他一样的贫穷。他眼睛热切地盯着总经理,想知道答案:他是怎样这么快就积累了这么多的财富?总经理却将话题一转,指了指他面前台板上边放着的一盆花,说:“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
他认识那花盆里的植物,那不是蒲公英吗?又不是什么名贵的花草,总经理却把它种植在花盆里,放在他的台板上。
总经理说:“这不是一般的蒲公英,它生长在地中海东岸的沙漠里。它不是按季节来舒展自己的生命的,如果没有雨,它们一生一世也不开花。但是,只要有一场小雨,这场雨不管在什么时候落下,它们都会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迅速开出花朵,并在雨水被蒸发之前,做完受孕、结子、传播等所有的事情。”
他想不到,还会有一粒种子是这样的:只给它一点机会,它就生根发芽、结子传播了。
总经理说:“三十五岁那年,有人送给了我这样一粒蒲公英的种子,从此以后,我就把它种在了花盆里,时时提醒自己,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每个穷人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就像躺在沙漠里的一粒种子一样,但只要有蒲公英的品性,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果敢地抓住,大胆地去做事,同样会成为一个富裕和了不起的人。”
他说:“能不能也送我一粒这样的种子?”
一年后,他成了公司这批招聘的营销员中做得最好的一位。三年后,公司的营销经理辞职离开,他被提拔为营销经理。而这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思考]
1. 请根据小说内容对那一年“他”的境况作简要介绍。
2. 小说的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 文中画线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4. 小说为什么以“沙漠里的蒲公英”为标题?
5. 小说的结尾一段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理由。
6. 这篇小说对成长中的你有何启示呢?
从“沙进人退”到“沙里淘金”
周志忠
◎不断书写治沙奇迹
自2002年世界上首部《防沙治沙法》在中国施行以来,我国逐步在总体上实现从“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全国沙化面积,由上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30多平方公里,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约1280平方公里。
西红柿、辣椒、茄子、乳瓜……谁能想象,这些充满生机的五彩瓜果,竟是大漠里结出的“绿色奇迹”?
书写奇迹的,是宁夏中卫市一个叫做沙坡头的地方。在沙坡头西风口碱碱湖的中卫市沙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沙漠日光温室”中,中卫市科技局长刘学录黝黑的脸上透着喜悦:“这可是腾格里沙漠啊!如今,高标准育苗日光温室无土栽培和节水保肥等多种栽培模式试验取得成功。日光温室所产番茄、‘陇椒平均收获4284公斤和3981公斤。按照市场价核算,一年下来每座沙漠日光温室可获纯收入2万元。”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荒漠生态自然保护区,沙坡头治理流沙、开放沙漠旅游、建立生态温室……不断书写治沙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沙坡头,位于我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东南边缘,曾是一片流动的沙岭,当地百姓称之“风卷黄沙弥漫天,荒沙万里无人烟”。“流沙固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治沙前辈将一米见方的麦草与旱生植物植入沙漠,多年后沙漠化逆转形成“沙结皮”,腾格里沙漠边缘呈现出一幅幅精美的“艺术画卷”。麦草方格“五带一体铁路治沙防护体系”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科学技术成果并列的科技奖。
“流沙固定”的奇迹,保证了新中国修建的世界上第一条穿越腾格里沙漠的重要交通大动脉——包兰铁路50多年的安全运行。其治沙成果,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先后有60多个国家的官员、专家来学习考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划占地15000亩的中冶美利造纸工业园区,是沙坡头“沙里淘金”的一个“神话”。3年前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万亩荒沙,如今已是绿荫覆盖的速生工业林区。
沙漠造林水从何来?看到美利纸业投资6000多万元兴建的27.8公里长的废水上山和扬水工程,人们信服了。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废水与黄河提灌水混合,浇灌到园区林基地。这一系统工程的建成,每年从黄河减少取水5780立方米,减少取用地下水4081万立方米,供浇灌林地30万亩。
沙坡头还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沙漠旅游区,年接待中外游客上百万人次。
“我们所要的‘沙里淘金绝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中卫市市长徐力群说。如今,政府投资4亿元进行腾格里湿地保护,占地2.5万亩的集大漠风光、江南水色为一体的湿地公园七湖、八区、两带、五基地已初见雏形。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思考]
1.请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上拟写适当的小标题。
2.下面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全国沙化面积,由上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30多平方公里,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约1280平方公里。
3.中国人民是如何解决“流沙固定”这一世界性难题的?
4.阅读下面的语句,写出你的阅读感悟。
麦草方格“五带一体铁路治沙防护体系”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科学技术成果并列的科技奖。
5.沙坡头人不断书写治沙奇迹,这一奇迹有何现实意义呢?
【参考答案】
《沙漠胡杨》 1.因为文章叙写的是“沙漠胡杨”及与“沙漠胡杨”有着相似精神的塔里木人。 2.第一自然段引出了本文所要描写的对象——沙漠胡杨,点明了沙漠胡杨的主要特点。如果删去这一段,直接引入对沙漠胡杨的叙写就显得有些突然。 3.塔里木河沿岸是目前世界上胡杨的主要生长区。(大意相同即可) 4.这四个自然段都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形式,分别从胡杨是古老的树、胡杨是美丽的树、胡杨是一种神奇的树、胡杨是顽强的树等方面对沙漠胡杨进行了具体的介绍。 5.结尾一段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主题。文章由物及人,通过对胡杨的赞美,赞美常年与胡杨相伴的许许多多从事不同工作的塔里木人。他们和胡杨有着十分相似的精神和品质。(大意相同即可)
《沙漠里的蒲公英》1. 他,已经三十五岁了,还在为应聘一个低微的工作四处奔波。(大意相同即可) 2. 心理描写。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在他在招聘办公室的门外犹豫的心理,同时也交代了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 3. 希望总经理能给他工作的机会,在机会来临的时候,自己也会果敢地抓住,大胆地去做事,同样会成为一个富裕和了不起的人。(大意相同即可) 4. “沙漠里的蒲公英”只要有一场小雨,就会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迅速开出花朵。小说里的“他”和“总经理”都如沙漠里的蒲公英一样,年轻时都没有得到发展的机会,后来都抓住机会获得了成功。 5. 不能删去。这一段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了他在得到工作后的情况,点明了小说的主题。 6.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人生之路不可能平坦顺利,但只要有发展的机会,我们就要像“沙漠里的蒲公英”遇到一场小雨一样,紧紧地抓住机遇,努力学习,勤奋工作。
《从“沙进人退”到“沙里淘金”》 1. 破解世界性难题;“沙里淘金”不是神话。2. 列数字、作比较。通过列举具体数据及将数据进行比较,说明我国逐步在总体上实现从“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3. 将一米见方的麦草与旱生植物植入沙漠,多年后沙漠化逆转形成“沙结皮”。4.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这说明麦草方格“五带一体铁路治沙防护体系”意义重大,也表明了国家对治水工程十分重视。5.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让人们看到了沙漠变绿洲的希望,说明只要方法得当,沙漠是可以治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