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语文课堂上的有效交流

2013-06-19刘萍萍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年3期
关键词:赤壁赋白露语文课

刘萍萍

如果要真正实现课堂上的有效交流,要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启迪人心智方面的特殊作用,教师就得从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方面着手改进。

一、语文课堂交流现状分析

我们常常感到学生表达能力较弱,很少有学生能把自己的理解成段地完整表述出来,课堂上的回答往往是零碎、不成句的。有些学生比较怯场,很局促不安,低着头,哈着腰,发言时就如同上了审判台。生生之间的交流也较失败,在教师确定发言人选之后,其他人便如释重负,不太注意聆听他人的发言,就更谈不上撞击出思想的火花了。

二、如何做到有效交流

1. 深入备课,精心设置问题。备课阶段一个重要任务便是设置问题。有效的问题应该清晰、简短、相关、具有挑战性,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机会。

在教授《赤壁赋》之前,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三块:整理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感悟、鉴赏文章的文字美。在准备“鉴赏文章的文字美”环节时,我想以“白露横江”和“纵一苇之所如”为例。原先设计的问题是:“白露横江”的“横”和“纵一苇之所如”的“一苇”分别好在哪里?后来我把问题改成了:老师想把“白露横江”改成“白露满江”,把“纵一苇之所如”改成“纵一舟之所如”,你们看怎么样?之所以做这样的调整,一是因为没有对比,就不能突出特点;二是因为请学生评价教师的见解会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 调动学生“说”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调动学生交流主动性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教师可以“犯错”,引发学生的辩论。学生在学习《赤壁赋》时,我先毫无感情地“范读”了一遍,然后颇自得地问学生:“老师读得怎么样?”学生笑着摇头,大声说:“不好!”教师抗议:“怎么不好?字音,节奏都很正确啊!”学生们便纷纷指出重音、感情等问题,也很踊跃地为老师做示范。

3. 找准每个问题的时机,及时修改问题。同样在教《赤壁赋》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苏子与客“饮酒乐甚”,为什么后面会有“哀吾生之须臾”的悲哀呢?怎么理解这种情绪变化?这个问题提出以后,学生有些发懵。我意识到这个问题问得太大了,于是将之分解成了几个层递的小问题:你觉得情绪转折的关键点在哪里?学生很容易地找到客的洞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教师再问“那么客为什么会演奏这么悲伤的音乐,文中有提示吗?”进而引导学生注意苏子所歌“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课文注释。在讨论中,顺势引导学生深入认识赋体文章“主客问答”、“主客一体”的特点。学生明白了“主客一体”,再讨论苏轼诗文中体现的儒释道思想的融合,便由浅入深,水到渠成了。

4. 充分等待。如果我们认识到认知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规律:比如,把新信息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的重要性,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的时候通常会遇到困难——我们就会认识到,仅仅一两秒钟的时间事实上是不够学生做出回答的。如果教师在提问完和学生做出回答后,留出足够的时间等待,那么学生和教师的行为都会产生极大的变化。学生会有更多的课堂参与,回答的质量会更高,会用证据或逻辑支撑自己的观点,从而会更自信,学习动机也会更强,纪律问题则会减少。而教师们会少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仅仅是对事实的回忆),多问一些评估层面的、综合层面的问题;教师这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提问调节课堂讨论的方向,并且能让一个问题的讨论向纵深发展;教师对很多学生,特别是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的期望值会开始提高。

5. 收放自如,立足文本。语文课本上的有些篇目是容易“旁逸斜出”的。比如,《宇宙的边疆》容易上成天文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师说》容易上成班会课。在交流时,教师要能分清界限,引导学生用文学思维去作评判。课堂中的生成是可贵的,但如何灵活处理生成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识修养。生成要有“度”。这个“度”的标准就是,我们得牢记自己是语文教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纯粹的语文课。这两点在我们备课、授课时都要牢记于心。如果学生只有脱离文本的空泛思考,如果学生们在“学完”一课后对课文却只有似是而非的印象与理解,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就只能是貌似深刻,实则肤浅。

6. 合理地使用非语言符号。课堂上,教师的表情、语言更要生动。说通俗点,要“接地气”,“有人情味”。教师可以利用语调、目光、手势、停顿、走动、肢体语言和呈现中的空格去促进交流。

之所以强调“合理”,是因为笔者在听课中有时候会看到教师表情、动作过分夸张;也有些时候,教师的语调、停顿、肢体语言和呈现中的空格没有与教学重点、难点配合,显得很是随意。因此,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未能形成合力。

猜你喜欢

赤壁赋白露语文课
语文课文
白露月夜吟
白露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白露米酒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