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上的爱国主义教育
2013-06-19郭宏科
郭宏科
爱国主义是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对自己祖国的源自于本能的感情,而一个人只有了解了悠久的历史传统,才能使自己的爱国之情更为浓烈而深沉。因此,历史课是中学德育的重要阵地,在历史课上宣扬爱国主义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何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成功的、有用的、恰如其分的教育却是历史教学的一门大学问。
一、中学历史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对学生有关爱国主义的发言不加区分,只做中性评价。爱国主义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历史课上老师对学生有关爱国主义的发言一定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但也有一些老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发言不加理睬或作中性评价,使学生的爱国热情无所适从。
2. 对学生回答存在的过激民族主义言论予以肯定,培养了“愤青”,于国、于学生都是有害的。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话,“民族主义有如微量元素之于人体,不可缺少,但也不可过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需要民族主义,但绝不是过激的民族主义。因为过激的民族主义只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于国、于己都是有害的。尤其是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形成时期,极容易产生极端情绪,稍不注意,就容易形成极端民族主义,但是如果不加以引导,不贯以人文主义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老百姓都是战争的无辜受害者而任由其发展下去,那样才真的危险。
3. 学生回答时存在语言暴力或缺乏人文精神,教师不知所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是多面性的,而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往往只讲一个方面而淡化另一个方面,从而造成学生认识上的误区,产生语言暴力。比如,一次在外地学习、听课时,有位老师讲到慈禧阻挠维新变法和勾结外人镇压义和团将士时,下面就开始有学生小声骂慈禧不要脸之类的,继而声音越来越大。这位老师却不知如何加以制止,颇为尴尬。其实这位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白,那就是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她肯定也想自己的江山永固,一定也想在列强面前挺直腰板、有尊严;从人性的角度看,她应该也想自己的百姓安居乐业、自己能安享晚年吧。之所以出现令后人唾弃的行为,是不是更应归结于日簿西山的君主专制制度和日渐衰退的实力呢?如果老师这样一发问,可能学生也就会辩证地、冷静地思考一下了。
二、问题的应对策略
1. 加强人文教育,提倡理性爱国。加强人文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某种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对他们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以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的“历史感”和历史思维,使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有较深遂的远见和包容的胸怀,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
2. 评价要恰如其分,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在讲新航路的开辟时,联系到近年来我国面临的海洋资源安全威胁应如何应对,有不少同学就提出武力解决,你能直接说“这样不行”吗?还是应该首先肯定这位同学保卫国家主权不受侵犯的迫切心情呢?当然是后者了。然后,再进一步发问“武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吗,有战争就会有死亡、有巨额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因此任何一方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那么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式呢”?这时学生就会顺着老师的思路提出诸如“和平协商、利用国际法维护主权、增强本国实力、加强海军的现代化建设”等和平性的建议。最后,教师再作总结:“不管同学们提出怎样的建议,稚嫩也好,成熟也罢,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大家都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只要有这一点在,我们中国的未来就有希望”。这样一来,既能正确引导有暴力爱国倾向的同学,又充分肯定了大家的爱国热情,一石二鸟,岂不美哉?
3. 不哗众取宠。创设有声有色的历史课堂是每个历史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但稍不留意,“有声有色”就会沾染哗众取宠的嫌疑。我们不能为了单纯的生动而说出有悖历史真相和国家社会基本原则的话,尤其是引用时下的新闻言论等,更不能为了单纯的生动而引入,在引用时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又不能滥用哗众取宠,只有热闹而失去了内涵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