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承: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灵魂

2013-06-19赵君姚雪红史超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年3期
关键词:汉语言语言文字传统

赵君 姚雪红 史超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灵魂,中华文化即是一种传承文化,文化传承是提升国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灵魂,文化经典的阅读促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升。

所谓“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是指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语言和文字综合运用的能力,也是构成人的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对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下,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汉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普遍下降,中学生作文、大学生论文都充斥着错字、病句,行文晦涩难懂,缺少逻辑性。20世纪70年代,作家余光中写下了《哀中文之式微》,感叹当代中国人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下降,而当下,国人的汉语言应用能力更糟糕,中学生作文没有生活素材,大学生做个演讲报告语无伦次,生编硬造,没有逻辑性,对于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却不屑一顾。

一、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下降的原因

国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下降有很多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关政策的偏颇。国家的相关政策就表现出重理轻文的现象。例如,国家每隔几年就要拿出大量资金奖励自然科学家,但如季羡林、钱钟书等国学大师们却没有享受到如此厚重的待遇,从教育部拨款的科研经费上也看出,理工科的科研经费远远超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而且数额巨大。第二,基础教育的先天不足。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死记硬背,缺少文化经典的阅读积累,课程设置上忽视语文课程。大学亦如此,尤其理工科,唯一能够看出提高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课程是“大学语文”。第三,英语学习的冲击,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人们都在追求做“精英”(社会上很多人把精通英语的人称为“精英”)。社会评价体系也以英语的水平高低为标准,大学生必过英语四级,否则拿不到毕业证,实际上,过了英语四级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有些高校的录取也以英语成绩的80%为标准,否则,此大学门槛高不可攀。第四,网络语言的影响。厦门大学李如龙教授认为,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学习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语言,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苗头。[1]从目前看,网络语言的产生与滥用,对青少年和当代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好处。

二、文化传承是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灵魂

面对国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下降的现实状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尽可能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国人的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我们认为,承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灵魂。

1. 中华文化即是一种传承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在传统的社会历史结构中存在着一个完备的文化传承体系:古代中国从蒙学馆、私塾到乡学、县学等各级各类学校,从对文化典籍的认同、整理、诠释、保存和记诵到对元典精神文化的继承,从家训、祖训到社会各界力量的监督和约束,从统治者的提倡到科举制度的实施,从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共识,整个社会形成一套系统完备的文化承传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这种传承制度和机制对人们能产生一种强大的社会约束力与自制力,在世界古老文明史的发展中,中华传统文化表现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以及鲜活的影响力,其内在的根源就在于此。

龚自珍研究春秋史的时候得出这样的结论:“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意思就是要灭掉一个国家,首先要灭掉这个国家的历史,人民不知道自己国家的历史,不知道自己国家的文化,对这个国家还有什么感情可言呢?从这个方面来讲,对于历史以及对于文化传统的认同不是一个一般的问题,而是一个根本的、事关我们国家、民族生存的问题,而且从文化方面来讲,它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之所在。

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我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创立新知,传播到社会各个阶层,延续至后代子孙。很明显,我们谈的文化传承创新不是泛指一切知识领域及其成果,而是主要指人文社会科学。换句话说,是思想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是以实现社会核心价值为中心的思想文化传承创新。

明确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自然就会产生社会历史责任感;明确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就会自然产生民族自豪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与陶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越来越称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006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文化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一些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相关课程”。[2]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

2. 文化经典的阅读促进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升。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所谓“文化经典”,则是指对于某个文化传统而言的最具权威性的著作。作为一种文化的积淀,越是经典的东西,就越是让人回味无穷。如,中国的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孙子》等等,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国历史上塑造、培养、教育学生的最权威的教材,靠一代代人的传承、解释、记诵并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文化经典的表达方式几乎都是民族语言。我们常常说某人的语言很“老道”,实际上就是说这个人对经典的语词、典故和史料烂熟于心,并且能恰当灵活地运用,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中华文化经典,内容凝练,思想深邃,情景交融,语言精美,如《诗经》,文辞优美,语言简明扼要,文学价值极高;与《诗经》高峰对峙的《离骚》,语言之纯美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论语》不仅表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精辟的警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士不可以不弘毅”等等。这些思想培育了中国人民自强自立的精神境界。台湾著名教授王财贵说:“四书五经也好,《庄子》、《老子》也好,古典诗词也好,常讽咏、朗读,可以愉悦性情,涵养气质,增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3]诵读记诵这样的文化经典有利于对精美语词和精彩句段的积累,我们只有对精美的语词、句段熟读成诵之后,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厚积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是五千年中国文化深沉积淀的产物,语言传承是文化传承的基本方式。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人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实践的能动表现,而且也都是传承的结果。[4]也就是说,语言文字不是人的生物本能,是人的后天习得,只有经过历史的延续,人们的传承,才能把祖国灿烂的文化绵延不断地延续下去,才能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注释:

[1]俞允海.当代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现状及其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2]袁川.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J].吉林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8,2.

[3]周云钊.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经典诵读》课程的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4]赵世林.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5.

猜你喜欢

汉语言语言文字传统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现代汉语言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少年力斗传统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