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迁移能力提升的服务管理类学生社团运作模式优化研究——以可迁移能力的技能为例

2013-06-16孙颖娴章常云孙小红

世纪桥 2013年5期
关键词:社团成员大学生

孙颖娴,章常云,孙小红

(三江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何为可迁移能力,可迁移能力是一个人通过人生中的工作经历、教育经历、兴趣爱好、体育锻炼等几乎所有活动积累起来的技能。可迁移能力的核心能力包括三类:技术、数据和人的技能(technical,data,and people skills)。人的技能包括沟通交流能力、领导力、指导和训练能力等

如果进一步细分的话,可迁移能力可以分成五个部分:沟通能力;研究和计划能力;团队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在工作中的生存能力。

沟通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可迁移能力,它包括:简明地写作、有效地说话、表达你的观点、推动小组讨论、提供恰当的反馈、谈判、察觉非语言的信息、游说、汇报信息、描述感受、面试等。

指导和训练能力是另一种重要的可迁移能力,它包括:预测和预言、提出观点、发现和解决问题、发现资源、收集信息、设立目标、提取重要的信息、定义需求、分析和设计评估策略等。

团队人际能力包括:建立友好互信的关系、倾听、为他人提供帮助、激励、分享荣誉、辅导、协作、察觉环境和人们的感受、衡量和评价他人等。

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包括:提出新的观点、掌握细节、协调任务、管理团队、委派职责、培训、辅导、推动变革、推销想法或产品、与他人一起做决定、以及解决冲突等。

大学生高校社团它能够充分调学生的积极性、发挥自主性、利用其能动性。它在普通学生与学校管理层之间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活动方式,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学生社团的管理是否完善,将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锻炼。因此,高校社团优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完善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致使高校社团队伍人数也在日益增多。而作为90后大家思想和价值观存在着差异,又因为大学生社团数量的繁多,种类的不同,都使得社团的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旧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现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可迁移能力加快服务类社团管理模式的优化和创新。是更多的学生在社团中都能充分的发挥自己拥有的可迁移能力。

二、南京社团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大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集在一起,并接受一定部门的管理,然而大学生社团所属部门的不同,导致他们存在着不同管理模式。经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社团存在的管理机构主要为校党委直接管理,校团委直接管理,院团委直接管理,校院团委管理等。控制性管理模式、放任型管理模式、中间型管理;然而,每个管理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在经济和文化都不断发展的今天,旧的社团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通过500份调查问卷,通过线性分析得出的数据,我们发现在众多的影响社团定位的因素中,管理制度、社团成员培训、人员换届、与其他社团的联系、年度规划、管理制度的执行、监督机制、组织活动、社团成员关系以及财务管理这十大要素与社团的定位发展比较密切。

(一)控制性管理模式。管理过于死板,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在相当程度上被置于团委的完全控制之下。这种管理模式客观上遏制了学生社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社团本身蕴藏的巨大能量不能有效释放。致使学生在工作中的生存能力得不到发挥。

(二)放任型管理模式。没有管理,任其自由发展,致使社团失去了发展的方向。因为有的大学生社团是学生因兴趣自发的组合在一起,使得他们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导致这些社团在活动时无章可依,活动质量得不到保障。

(三)组织松散,管理机制不完善,领导者缺乏领导能力。社团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使得社团无法可依。一些高校虽然有明确的指导老师,但没有明确的奖惩机制和考核机制,严重影响了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一些干部领导缺乏领导能力。如有的社团跟自身专业相结合,但社团如今的发展如同空壳,绝大部分是因为院系的不重视,指导老师的不明确。再加上管理机制所带来的两不管的状态,导致社团成员从积极心态转变为消极心态,活动很难开展。通过数据与公式,可以很清晰地了解校院管理模式弊端最大。当然社团会长自身的素质也有待提高,不能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

(四)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学生会干部梯队的更替主要依靠“逐部晋级”的方式来实现,这种选拔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选拔出优秀的学生会干部。但从学生干部的成长来看,对青年骨干的培养缺乏系统性、专业性、连续性,致使部分学生干部不了解工作环境、工作情况,理不清工作思路,缺乏积极创新的意识和工作热情。

(五)社团间的交流与合作寻在缺陷,同时也缺乏与外联系。通过调查,社团与社团之间很少交流合作,有的社团领导者有想法却没有实际行动,同时学校出于学生安全考虑,出外活动要经过的手续繁多,大家也因此主动放弃了与校外社团联系的想法。重要的是学校不鼓励或者支持学生与外校社团联系进行活动。

三、服务类社团管理模式的优化措施

针对以上学生社团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优化措施:

(一)加强社团制度建设,建立指导与自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与自主性。改变以往控制型或者放任型的管理模式,建立一种老师起指点监督作用,学生社团同学起决定性的作用。社团同学可以自己参与制定、实施社团制度;根据时政要求安排一些组织活动,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而社团的指导老师则在活动安排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及时指点纠正问题,让社团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在活动中又锻炼自己不具备的能力。

(二)完善社团内部机制。内部管理是社团建设的核心,社团的负责人就是粘合剂,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负责人需要与所属部门的部长交流,定期召开社团例会,征求成员的建议,随时了解各个部门的思想动态,及时反馈社团问题并做出相应整改。社团成员内部的关系以及对社团成员的培训,对管理模式的优化有着很大的作用。社团是每一个拥有共同的兴趣与爱好自发组织起来,满足参与自身需求的群众性组织,社团的成员既是社团的主人又是社团的参与者,内部成员的素质以及内部成员间的关系对社团的长远发展影响巨大。如果成员关系疏远,那么就会缺少核心,一旦组织缺少核心,那么组织就会走向灭亡;反之则会创造良好的学习合作氛围,增强社团的凝聚力与感染力,让每一位社团成员找到归属感以及对社团的认同感。

(三)明确考核机制与人员换届制度。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对社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团换届所产生的新的领导同样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严格明确的换届制度不仅可以挑选出合格的人才,同时也会让没有竞选上的人员信服,甚至愿意继续在社团里。明确的考核机制更加能够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让他们灵活借助考核制度,适应并锻炼发展更多适合自己,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明确部门在社团中的职权范围。明确的职权分工不仅可以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同时也可以增加不同部门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加强社团与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大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是适应大学生社团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迁移能力以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大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必须是在基于可迁移能力的基础上,这样大学生社团才是真正的学生社团,才会培养出更多的社会型人才,才能让服务类社团的存在更有意义。

[1]黄慧.90后大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优化问题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

[2]刘玉祥,曹友谊.大学生社团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教育·理论,2000,(2).

[3]侯超群.我国社团管理模式转型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7.

[4]胡小兵.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猜你喜欢

社团成员大学生
缤纷社团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大学生之歌
K-BOT拼插社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