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世音应验记三种》量词研究

2013-06-15郭乃鑫丁雪梅

文教资料 2013年32期
关键词:观世音量词动量

郭乃鑫 丁雪梅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一、《观世音应验记三种》

《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是由魏晋南北朝中土士人收集编撰的观世音应验故事集,包括南朝刘宋时傅亮撰《光世音应验记》七条、张演撰《续观世音应验记》十条、南朝萧齐陆杲撰《系观世音应验记》六十九条,总计八十六条。这些讲诉佛与菩萨神力应验、人生因果轮回报应的生动故事,运用大量俗语、口语,于当时在广大中下层信徒中起到了普及佛教的作用,而如今对于中古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研究,也提供了重要的语言资料。《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是在国内佚失多年后,于1994年由南开大学孙昌武教授从日本引入国内,并整理出版的。后董志翘教授又重新对其进行了精校,并加以注释翻译,编就了《〈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一书。本文以《〈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为蓝本,对著作中的全部量词进行穷尽式研究,试图管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量词的概貌以及量词发展的一些规律。

二、《观世音应验记三种》量词的界定和分类

与印欧语系诸语言相比,丰富的量词是汉语的一大特色。量词在汉语十一大词类中是最后划类定名的词类,汉语语法界对它的界定也是见仁见智。考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量词还处于发展过渡时期,许多由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虚化而来的量词还带有其本身的词汇意义,并不一定是量词系统的典型成员。因此,本文在判定量词时,以词的语法功能为主要标准,兼顾词汇意义。

量词已经独立成类,但是对于量词的再分类,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家在分类的多少和同一类别所包含的成员上都有分歧。有王力先生的二分法、黎锦熙和刘世儒的三分法、丁声树和吕叔湘的四分法、朱德熙的七分法等等。本文通过对《观世音应验记三种》的细致考察,根据这一时期量词的实际使用情况,对其中的量词作如下分类:

自然量词 个体量词:条、段、间、种、个、卷、人、口、处、层、级集体量词:具、家名量词度制单位量词:寸、尺、丈、匹、步、里人工量词 标准量词面积单位量词:亩量制单位量词:石器物量词:车、舶动量词 专用动量词:遍、匝、过借用动量词:声

三、《观世音应验记三种》量词的分类描写

(一)名量词

1.自然量词

(1)个体量词

条,凡23例。

《说文·木部》:“条,小枝也。”可见其本义是“树枝”,它作为量词自然可以称量树枝,但并不以此为限,可泛用于一切条状之物;又由于古代的文字写在条状的竹简上的,因此竹简上记的事情,甚至法令条文都可以用“条”来计量。现代汉语中,量词“条”的用法也不过如此,可以说量词“条”的用法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基本发展完备了。

《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就是用“条”来计量事情的数量,如:“昔晉高士謝敷,字慶緒,記光世音應驗事十有餘條。”

段,凡2例。

《说文·殳部》:“段,椎物也。 ”段注:“后人以‘鍛’为‘段’字,以‘段’为‘分段’字,读徒乱切。 ‘分段’字应作‘断’。 盖古今字之不同如此.”由此,量词“段”本应该写作“断”,凡断开的事物都可以用“段”来称量,如物品、文章、事件、时间等。《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的“段”是用来称量物品——刀的。如:“即一段飛在空中,一段返還自向。”

间,凡4例。

《说文·門部》:“間,隙也。”段注:“隙者,壁际也。引申之,凡有两边有中者,皆谓之隙,隙谓之間。”量词“间”由本义“间隙、间隔”引申而来。房屋是用墙将空间隔开,隔成的一个空间,因此“间”常用来称量房屋。如:“荊州聽事東有別齋三間,由來多鬼。”。

种,凡3例。

《玉篇·禾部》:“种,种类也”,“种”做量词就是从“种类”义而来的,在汉代时就已经产生了,并一直存活和发展到现代汉语。如:“月氏國有人得白癩病,百種治不差。”

个,凡2例。

《说文》:“箇,竹枚也。 ”段注:“言曰:“箇,枚也。 ”“箇”是“个”的古字,本义是竹竿,后来发展为数竹的量词。至南北朝,“个”已经不限于称量竹子了,《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用“个”来量舍利子的:“開瓶視之,佛舍利六個俱在處內瓶。”

卷,凡4例。

《说文·竹部》“篇”字段注:“古曰篇,汉人亦曰卷,卷者,缣帛可卷也。”《说文通训定声》:“其书于帛可卷者,谓之卷。”“卷”的本义是指卷起来的动作,由于古书于简帛写成,卷起来存放,由此引申为称量书籍的量词,一直沿用至今。如:“右七條,謝慶緒往撰《光世音應驗》一卷十餘事,送與先君。”

人,凡43例。

“人”在《观世音应验记三种》里多次用于表示人数,但是对于“人”是否算作量词这个问题,学界向来争议颇多。很多学者不愿意认可“人”的量词身份,理由有:汉语史上的量词多是以局部量整体,即用事物的部分转而称量整体事物,如“口”“头”“根”等等,而“人”却是以事物本身来称量该事物,这在汉语史上很少见;另外,我们历来就不缺乏称量名词“人”的量词,如“个”“位”“名”“员”等等。 然而王力先生认为:“关于人的天然单位,就是用‘人’为单位词。”何乐士先生也认为:“‘人’是表示人的个体单位,由名词‘人’沿用而来。”本文认为:“人”在上古时期多用于名词,兼有量词化的倾向,部分使用情况呈现量词的特点,如《尚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南北朝时期,量词空前发展,这时“人”才向量词跨了一大步,从《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的例子可以看出来:“同伴六、七人共繫一獄,鎖械甚嚴。”

然而,就是发展到这样一个时代,“人”还是不能前附于中心词,由于语义的限制,它一直没有发展成为常用的典型量词。

口,仅1例。

《说文·口部》:“口,人所以食言也。象形。”量词“口”是由表示嘴的名词“口”引申而来的,一开始用来称量人,后来使用范围扩大到有口的动物也可以用量词“口”,再后来当可以称量有口的器物(井),甚至无口的器物(木材)时,它的名词意义虚化,量词性质就非常突出了。《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是用它来称量人口的,如:“其攜持家累十餘口,聞追在近,便伏道側蓬萊之中,殆不自容。”

处,凡3例。

《说文》:“处,止也,得几而止”,本义为“处所、地方”,它的量词用法就是从本义引申过来的。经刘世儒先生考察,“处”作量词,汉代已见。书中例如:“期會一處,而竟不得會。”

层,仅1例。

《说文·尸部》:“层,重屋也。”段注:“引申为凡重叠之称。”量词“层”由此引申而来,最初称量重叠、积累的东西,如台、楼、塔等。发展到后来,事理的层次也可以用“层”来称量。《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佛教色彩浓厚,其中的一例是用来称量塔的:“若我得脫,當起五層塔供養眾僧。”

级,仅1例。

《说文》:“级,丝次弟也。 ”段注:“本谓丝之次弟,故其字从系。引申为凡次弟之称。”“次第”就是等级,“级”作量词就是由等级义发展而来的,它用来量“塔”时,与“层”一路。如“帝釋精舍、佛堂、七級浮圖乃至廊房,一皆燒盡。”

(2)集体量词

具,仅1例。

《说文·廾部》:“具,共置也。”由此可知,“具”的本义就是“准备、备置”的意思,由此引申有“完备、齐全”义,再引申作集体单位量词,称量配套完备的物件。《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著一具大鎖,釘之極堅。”这一例就是用于称量成套的、能够配成一副的“大锁”。“大锁”就是用于束缚犯人双手或双脚的锁铐,是成副的刑具,因此用集体量词“具”来称量。量词“具”经历了从集体量词向个体量词的过渡,当其中组成集体的个体浑然一体时,在性质上就可以将“具”论作个体量词,如“一具衣服”。到现代汉语里,它使用的范围就很小了,一般仅作为“棺材”、“尸体”的量词。

家,凡5例。

《说文·宀部》:“家,居也。”《玉篇·宀部》:“家,人所居,通曰家。”其本义是住所。量词“家”由名词义引申而来,是一个集体量词;家庭中人口有多有少,因此是一个不定量的集体量词,如:“勸江陵一家,令合門奉佛。”现代汉语中,“家”已不限于称量家庭,还可以用于工厂、店铺等。

2.人工量词

(1)标准量词

A度制单位量词

寸,凡3例。

汉贾谊《新书·六术》:“数度之始,始於微细。有形之物,莫细於毫。是故立一毫以为度始,十毫为发,十发为氂,十氂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备於六。 ”“毫、发、氂、分、寸、尺”自古就是成套的长度单位量词,只是随年代不同,具体数值不同。文中例如:“得數十日,然鎖便寸寸自折。”

尺,凡6例。

《说文·尺部》:“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寸动脉为寸口,十尺为寸。”段注《说文》“丈”字:“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虽然各代制度不同,但我们可以知到“尺”是大于“寸”的长度单位。如:“長近八尺,當空中立。”

丈,凡8例。

《说文·十部》:“丈,十尺也。 ”“丈”是比“尺”大的长度单位。如:“追者未及數丈,遇雨不得進,便返。”

匹,仅1例。

《说文·匸部》:“匹,四丈也。”古时四丈为一匹,《汉书·食货志下》:“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古代的布帛是从两头卷起来存放的,一匹布卷成两卷。《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的一例:“遂欲偷絹擬寺,因取三百匹”(P118),其中的匹是用来称量布帛织物的量词。

步,凡7例。

《说文·止部》:“步,行也。 ”《说文·走部》:“跬,半步也。 ”今字作跬。一直以来,“步”的长度却没有定制,《司马法》规定步是六尺,《礼记·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这种不确定是源于“步”作长度单位本来就是借用人体来测量的,这有很大的主观性。如:“火常在前導,去船十餘步。”P19

里,凡11例。

“里”是计里程的长度单位量词,虽然一直沿用至今,但它同“步”一样,制历代不一。如“音氣激高,聞二、三里外。

B面积单位量词

亩,仅1例。

《说文·田部》:“畮(畝),六尺为步,步百为畮。从田、每聲。”亩是面积单位量词,如:“唯傅所隱處一畝許地,終無至者。”

C量制单位量词

石,仅1例。

“石”在古代可以作衡制单位量词,还可以作量制单位量词,汉代引申为官俸的计量单位。如:“荀年五十,忿吏政不平,乃殺官長,又射二千石。”

(2)器物量词

器物量词,是以某种器物的名称为计量单位来称量有关物品的大略数量。这部分量词是由名词转化而来的,一般称量酒、水、粮食等等。而称量的结果也只是一个概数,并不如度量衡量词精确。

車,仅1例。

“车”即是交通工具,也可以承载物品,那么装载在车中的物品就可以用“车”来称量了,如:“乞得一車麻,載行空澤,遂遇野火。”

舶,仅1例。

舶,从舟,白声,本义指大船。与“车”一样,“舶”也是借用过来做量词的,用来称量船中所载的人或物,例如:“忽遇惡鬼,便欲盡殺一舶人。”

(二)动量词

动量词是用来计量动作行为的单位,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或持续的时间。动量词可以分为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

1.专用动量词

遍,凡12例。

《说文》:“徧,帀也。 ”“帀,周也。 ”可见“遍”的本义是“周遍”,后来引申为量词。受本义影响,量词“遍”用来计量从头至尾彻底完成的行为,譬如诵读,这种行为不仅有时间的推移,还包含动作的完成。如:“三遍易刀,頸終無異。”

匝,凡2例。

《说文》:“帀,周也。”可见量词“匝”和“遍”的来源是一样的,但“匝”多偏重于“围绕、环绕”义,计量环绕的圈数。如:“收人來至,圍寺一匝。”

过,仅1例。

动量词“过”是从表“度过、经过”义的动词发展而来的,表示动作完成的次数。动作大都有过程可说,因此动量词“过”的适用范围很广,但后来随着许多表述更精密的量词(遍、趟、回等)的出现,“过”反而渐渐被取代、分化了。 《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仅有一例:“凡三過,崇即啟以為異。”

2.借用动量词

声,凡2例。

《说文·耳部》:“声,音也。”“声”是借用名词的动量词,表示人或动物喊叫的次数。如:“始得数声,仍见一白狼从草中出,仰视安起,回还绕之。”

《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量词有27个,其中以名量词为主,多达23个,使用情况如下表:

《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名量词统计表

四、结语

中古时期是语言发展史的重要时期,量词的迅速发展是中古语言发展的突出特征。本文对口语性较强的《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的各类量词进行分类描写,可以看出书中量词词量丰富,并与数词和名词进行多种组合。另外,还可以进一步管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量词的一些特征:此时的量词继承一些上古用法,更富含创新,如新兴量词的出现、量词的重叠等等,但由于毕竟处于过渡时期,书中的一些量词及其使用还不够广泛和稳定。由于篇幅以及能力有限,仅对《观世音应验记三种》的量词作初步的探索,希冀有益于量词及其发展规律的相关研究。

[1]董志翘.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2]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3]王力.汉语史稿(重排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何乐士.《左传》的数量词[A].何乐士.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5.

猜你喜欢

观世音量词动量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之秘诀
原子物理与动量、能量的结合
量词大集合
动量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西夏文《佛顶心观世音菩萨经》考略
西夏文《高王观世音经》底本源出考
陶刻作品《十八罗汉拜观世音》的造型意蕴
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