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知在时光中愈发透亮

2013-06-14江汇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3期
关键词:列夫茨威格托尔斯泰

江汇

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都与其对世界的认识密切相关。杨绛是这样、茨威格是这样,他们笔下的老王是这样,列夫·托尔斯泰也是这样。

老王在对世界认识的过程中,看见了诸多的冷漠和残酷,而

幸运地遇上杨绛一家,他人性中的善良、诚实终究得以巩固并得以被看见;杨绛经历了人生的诸多磨难,“看见”了生活的真相,才能真正地理解老王,从而“看见”自己。托尔斯泰一生探寻生命的本质,他将自己安置在农夫们的田野里,在泥土中看清自己的本色;茨威格,一个犹太人,浸润在其生于斯长于斯的欧洲文化中,他独特的感受力及独立的思想于欧洲文明崩溃之时更敏感、更尖锐,这是一个能深刻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受难者,他在这种理解中从而明白了自己。老王与托尔斯泰看似差异甚远,而托尔斯泰怀揣一颗善良之心终其一生为着回归平民的生活,老王一生赤贫为生存而生存却始终保有一颗善良之心;杨绛与茨威格,两位东西方时空距离甚远的作家,不约而同地达成了对“平民精神”的一致理解。

两位作家都是在时间与空间的隔离之下、在回望中不断完成对世界的理解从而完成对自己的认识的。杨绛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是对过往人与事的追忆,在追忆中让一切浮出水面;而茨威格那部著名的《昨日的世界》亦成为文化史上的一次绝响。

优秀的作家在追忆中往往表现出超凡的艺术表现力。

杨绛在《老王》一文中,让“在记忆里多得数不完”的大鸡蛋浮出记忆的水面,这数不完的鸡蛋后边就是老王。如何写老王?作者只从“关系”下笔:老王与世界的唯一关系是一辆三轮车。于是,“我”和老王的接触很多时候是因了三轮车——“他蹬,我坐”、“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等,清晰地带出了老王的孤苦、贫穷而善良。抓住这“唯一关系”,更重要的却在后头,作者花了很多笔墨追忆的那个送鸡蛋和香油的场景,恰恰是不存在三轮车这“唯一关系”。没有这唯一的关系了,那么是什么关系?重点就这样在这里迅速地呈现了。杨绛在文末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是一个经历了“文革”磨难后的读书人的自我反省,“几年”一词很重要,对于一个比常人更懂心灵和情感的作家而言,她始终不曾放弃对生活、对生命的最真实一面的探求和思考,“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如此不安了几年,经历更多的人与事,她终于明白了老王——他在临终前,需要的是亲情,他希望带着温暖离开,而“我”当时却礼数周到地付了钱并礼数周到地“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老王转身下楼时,“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两样都不是他需要的,而他就这样在第二天走到了他的人生终点。这是震撼人心的

叙述。

叙述找到一个关键点,简洁的力量就在这里。而简洁,从根本上说,仍然来自对生活的细致体察和敏锐感受,更有高度的抽象和概括。茨威格的文字体现了同样的简洁。

表达对托尔斯泰的理解和崇敬,茨威格找到了一个最恰当的关键点——坟墓。这篇散文只有短短的两段,而文风恰如其所描绘的托尔斯泰的坟墓那样朴素。直击人心的文字如此简洁,正是因为作者完全懂得列夫·托尔斯泰。1928年茨威格专程来到托尔斯泰的墓前,精神的相知使眼前一切变得透明无比:这个坟墓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拥有一切——清风、白雪,以及荫庇着它的几株大树——整个大自然和童年美好的梦。站在托尔斯泰墓前的这位著名的和平主义作家,不知他是否能预感到六年后被纳粹驱逐的命运?无论如何,饱经忧患的托尔斯泰在往事的追忆中寻到了生命的真谛,在他去到幸福天堂后十八年另一位作家在对他的追忆中也寻到了幸福的意义。

在作品中,两位作家都表达了作为知识分子的最可贵的良

知。这是对生活的深刻洞察,是对现实的犀利评判,是用全副身心对支撑整个世界的“善”的护佑,是对“幸福”的执著探究。

读杨绛的《干校六记》,平淡中有止不住的波涛汹涌;读《一位骑士和四个妖精》,为《堂吉珂德》的留存而庆幸;读《精彩的表演》,牢牢记住了最后一句——你们能逼我“游街”,却不能叫我屈服。我忍不住要模仿桑丘·潘沙的腔吻说:“我虽然‘游街出丑,我仍然是个有体面的人!”这样的读书人,走过了生活的困苦和精神的历练,无所畏惧,因为懂得。所以杨绛必然能懂老王的,不论后来是过了几年或是几十年。

在生活中懂得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懂得别人,从而更懂得生活、更懂得自己。茨威格对托尔斯泰,是完全的了解。他在《自画像》中,写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说道:“列夫·托尔斯泰从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一个比他同时代的其他人更高的人,只是比大多数人更具人性,更有德行,更敏锐地深思熟虑,更清醒和更热情。”而在“他在极端的现象中借助一种无可比拟的自己良心的诚实寻找人,向下深入到人们只有伤害自己才能达到的深度”这样的句子中,我们分明也读到了茨威格自己。

杨绛与茨威格,在历经了劈天盖地的苦难后,一个与丈夫一道,“将忍耐变为享受”,痛并乐观地活着,直至以孤身一人之力活到百多岁;一个与妻子一起,在巴西岛上留下一份绝命书后,痛并快速地走向了天堂。不同的结局,同样的追求,他们像众多的播种者一样,将良知放大并散布在世间,这世间总会有适合良知生长的土壤。

时光不停,流水不止,时间过滤一切泥沙,让美呈现出她的简洁的力量,呈现出遮挡不住的透亮的光。

(作者单位 华东师大二附中)

猜你喜欢

列夫茨威格托尔斯泰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母亲的餐桌
忘记自己的人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