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爱上美术欣赏课
2013-06-14何丽萍
何丽萍
摘 要:“欣赏·评述”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标。教师须注重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及群体间的互动和交流。逐步掌握美术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教学时应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不断提高欣赏和评述能力。
关键词:欣赏课;美术语言;经典名作
笔者参加了一次以欣赏为主的美术教研活动,在教学《巴黎罗浮宫》这一课时,教师首先以多媒体课件播放了罗浮宫的内外全景,然后绘声绘色地介绍着富丽堂皇的内景及罗浮宫内收藏的大量经典名作,学生们看得“啧啧”惊叹。整节课下来,学生除了发出赞叹声,几乎用不着思考。这样的欣赏方式,虽然学生一饱了眼福,却只是做了一回“忠实的观众”。美术课程要求教师在欣赏课教学中寻找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美术语言对作品积极评述,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在欣赏课堂活跃起来,从而提高审美情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尊重直观感受,激活欣赏兴趣
笔者在讲授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让学生来描述一下对这张作品的感受,学生说:“画面太乱了,看不懂!”虽然这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但确实是他们的真实感受。学生初次接触立体主义,要学生表达欣赏感受,他们能描述画面的直观感受已相当了得了。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尽管他们对经典作品的理解还达不到一定的高度,但只要感受到了作者表达的那种悲愤情绪并产生共鸣就达到教学目标了。
二、巧设疑问,掌握欣赏方法
由于美术语言缺乏,学生面对一张美术作品不知合理表达观感,往往是以“漂亮、好看”等词语一概而论。这就要求教师需创设一些问题,问题要具体而明确,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有话可说。设置问题时需提示学生对作品的题材、内容、造型、表现形式等方面去仔细观察、分析。因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对同一幅作品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欣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欣赏罗中立的《父亲》这幅作品时,我把它与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对比赏析。问题一:“当你看到这两幅作品时,你会想到什么?”有人说,想到自己辛苦劳动的父亲;有人说,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环境很艰苦。问题二:“你是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的?”学生争相回答,“干裂的嘴唇、粗糙的手、劣质的碗、额头的汗珠、黑黝的皮肤、土黄的背景等”,他们从构图、色彩、造型、表现手法等不同角度欣赏着、讨论着,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可见,上好欣赏课,要巧设疑问,注意欣赏角度,找到开启学生兴趣的钥匙,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并参与作品的评述,这样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去从中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
三、引导观察,培养欣赏习惯
真正的审美对于中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就必须在欣赏课教学时让学生学会观察,锻炼学生敏锐的视觉能力。常言道“眼高才会手高”,只有读懂了,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绘画语言才能运筹帷幄,表现手法才会更加独特和自觉。
四、广泛收集资料,提升艺术修养
经典名作是美术语言最好的载体,它折射出人类的智慧,引人驻足。以《文艺复兴三杰》一课为例,如果教师直接展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学生不可能一眼就能认同这是一幅世界名作,或者教师只是以权威的说法让学生认同这种微笑的神秘,学生也只能茫然接受。有备而赏,能缩小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考虑到初三学生从其他学科对文艺复兴已有所了解,笔者在讲这一课之前,要求学生课外通过网络或其他学科广泛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信息,同时抛出几个问题,如:文艺复兴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有什么特点等等,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探究的氛围。因为要品味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必须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去体会。学生对这些问题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当讲授这一课题时,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描述《蒙娜丽莎》这幅作品时,有的学生感觉她的微笑是善良的,或羞怯或妩媚,学生讨论异常激烈,甚至有学生要求表演这种捉摸不透的微笑。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明暗、透视等知识就水到渠成了。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缺乏相关的文化情境,就很难真正解读这些经典之作。只有把作品放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当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有所接触,在欣赏过程中教师稍作点拨,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这幅作品的经典之处
了。另外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感受,让审美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美术欣赏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在欣赏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美术语言对不同作品进行描述、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欣赏方法,逐渐提高学生多角度的欣赏意识和评述能力,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不断积累经验,把美术语言通过感悟经典作品巧妙地渗透到教学活动当中去。学生只有掌握了美术的基本语言,积累必要的知识,内生感悟,理解经典之作的真谛,从而形成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才会真正爱上美术欣赏课,才能真正提高全民的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02.
[2]李力加.艺术课程的实现.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01.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岭市大溪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