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探究学习中的教学原则
2013-06-14祝永德甄红梅
祝永德 甄红梅
摘 要:在科学教学中,应遵循兴趣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应对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和思维发展性原则,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学习。
关键词:兴趣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应对性原则;渐进性原则;思维发展性原则
探究学习的提出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这种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其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科学教学中,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学习,就应当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一、兴趣性原则
科学探究是一个艰苦的认识未知的过程,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要使探究成为一种持续的发展的行为,兴趣的作用至关重要。探究前对未知渴望了解的兴趣,探究中发现“真理”的兴趣,探究后自主拓展的兴趣,都可以让学生尽可能长的保持探究的兴奋度,内心的活动更积极,形成常态探究习惯。
在研究《水面的秘密》一课前,我首先思考:可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的节点在哪里,如何让学生对“表面张力”有更深的体会?上课时,我巧妙利用教材中“浮在水面的硬币”这一实验,把学生喜欢的“魔术”活动呈现在课堂的开始,学生在惊讶之余都在想“这是为什么”,学生内心中有了“破解魔术”的欲望和动力。然后组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表面张力。在结课之前,我又以另一个小魔术结尾:把四个泡沫小船放于水中,滴入肥皂水,小船四散而开。然后提示:水有表面张力,其他液体也有表面张力,哪种大,哪种小呢?在内心求知的驱使下,学生会自觉地进行课外探究。
探究学习中,只求“用思考来唤醒思考”,学生的学习很辛苦,而兴趣可驱使学生去发现科学规律并体验探究所带来的满足和自豪感,使探究活动成为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
二、主体性原则
探究活动作为一种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过程,不应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而更应该是“学与扶”。成功的科学课堂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学生的成就感。
在《潜望镜的秘密》一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就可认识潜望镜的基本结构,但潜望镜真正的秘密是两镜面需要成45°角,直接告知可让学生接受,但不足以让他们信服。围绕这个难点,我为学生准备了特殊的潜望镜学具,两个镜片可以围绕着轴进行转动,并沿轴中心标示一水平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带着量角器去寻找:发现只有45°时,观察到的效果是最好的。有了教师在材料上的帮
助,使学生结论的形成源于自己的研究。
三、应对性原则
应对性原则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轻松自如、互相信赖的关系。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学生则应努力学会“倾听”,听教师的教学,听伙伴的想法,在进行深度思考之后与教师和伙伴进行对话,不仅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应努力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课堂上,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师与生、生与生的各种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后所引发的思维的碰撞。
为了丰富师生的应对,我们在提倡“倾听与有序地发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备“问题卡片”,记录课堂中的疑惑和不同观点,课中未解决的问题要在结课前的5分钟交流活动中,寻求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在对话与争论的过程中,思维的深度就会更进一步。
四、渐进性原则
为了应对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课程标准对每个年级的学习目标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和建议,教师需要通过学习和理解把握这些标准,在选择授课的深度和形式时,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好梯次渐进。
科学探究离不开研究报告,以往的报告多以“课题”“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结论”几步为主,因为单调与程序化而很难发挥它的指导作用。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差异,我们对实验报告进行了改进。三年级将实验材料一一列举,供学生选择,用部分文字或隐或现提示研究的方法,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做”,以图示方式描述实验结论;四年级开始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渡,但一般附有相应的简单提示,实验结论开始注重进行完整描述和思考;五年级则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详细记录实验的过程和现象,记录他们探究中的疑惑和思考。遵循渐进性原则,使探究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合理性,避免了不切实际的跳跃。
五、思维发展性原则
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形成和发展智力,但不研究如何形成和发展智力?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智育,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即使形成了智育,那也是机械的,缺少灵动和迁移。
低年级儿童首先看到的是表象,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往往更愿意从表象中寻找其隐藏的特征。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实施丰富的体验性教学,通过各种应对形式,可让学生的情感带动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学生在整个探究未知的活动中,所看所想并不一定与自己的预计相符,很容易产生一种批判性的态度,怀疑所面对的有形和无形事物,这种批判性的态度代表着学生的思维已经有了本质的变化,表现在行为上,即不再是顺从接受,而是会去与伙伴争论高低,去“刁难”他人。在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过程中的做法和思维的前因后果,纠正思维的偏差,使思维向着正确的方向转变。
如学生在研究《水面的秘密》一课时,有的学生观察到的水面形状是“弧形”的,有的则是“圆形”的,摆在眼前的事实证明这两种答案都是有道理的,但哪一种更准确?这时就要引导学生:“要观察水面的形状,应当从侧面观察,还是从上面观察更好呢?”学生的意见就会由分歧走向统一。
探究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它改变了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它更注重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自主获得,从表面上看弱化了教师的功能,但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学课堂中,要实现真正的自主探究,五条原则的贯彻势在必行,它决定着探究的质量,决定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李季湄,译.长春出版社,2003-0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 山东省烟台栖霞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