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反映”、“表明”类材料型选择题的方法策略
2013-06-14李东生
李东生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设问以“反映”、“表明”形式呈现的材料型选择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解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首先要准确提炼题干材料和选项的语意侧重点,把握其渗透出来的情感、态度;其次要仔细区分选项之间的差别;最后要把各选项变成问题逐一“拷问”题干材料,找到语意上与题干材料最为接近的一项。下面举例说明。
【例1】(2012年课标全国卷)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恋爱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解析:(1)审设问。注意“当时”一词,指宋代。读完设问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呢?”这个问题将会成为连接题干和选项的“桥梁”。
(2)看选项。A项谈的是一种社会心态;B项谈的是民间思想的传播及传播手段;C项谈的是中国文化的特色;D项谈的是价值取向。形式上,A、D两项都是名词短语,语意侧重点分别是“社会心态”和“价值取向”;B、C两项都是主谓短句,语意侧重点分别是“民间思想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的特色”。
(3)分析题干材料。题干信息包括三部分:①许仙和白娘子自由恋爱;②法海从中作梗;③济公维持正义。不难感觉出,题干材料透露出明显的倾向性态度:当时的人们同情许仙和白娘子,憎恶法海,支持济公。这里题干材料主要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憎恶。
(4)“拷问”题干材料:这些故事主要反映出对僧人的态度吗?选项A显然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题干中至少表达了人们的三种态度:对许仙和白娘子的同情,对法海的憎恶和对济公的支持。而其核心都可以归结为对许仙和白娘子自由恋爱的同情。主要反映了民间思想广泛传播的问题吗?选项B似乎更强调传播程度和手段——广泛和借助戏剧。主要反映中国文化的特色吗?选项C强调的是中国文化具有何种特色的问题,显然也不合题意。主要反映当时市民的价值取向吗?是,所以D项与题意更相符。
【例2】(2012年课标全国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摩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解析:(1)审设问。“当时”指清代。
(2)看选项。四个选项的语意侧重点依次是:A项——官员无所事事;B项——官员拘泥规制;C项——官员穷于应付;D项——官员唯命是从。形式上,四个选项结构相同:什么情况导致什么结果。相对来说,A、C两项语意上基本相反,或是无所事事,或是穷于应付。B、D两项语意上接近,但有差别:B项谈的是官员与规制之间的关系,D项谈的是官员与皇帝之间的关系。
(3)分析题干材料。题干信息包括三部分:①处理公务的案例多;②官员揣摩样本急(这里的“急”显然不是着急的意思,而应该是“重视”);③时人对此进行的评论:(官员)要严格依样葫芦画。整体把握的话,题干材料谈的是清代内阁官员处理公务的情况。怎么处理呢?当然是仔细揣摩案例,然后严格依照案例处理公务。
(4)“拷问”题干材料。官员无所事事吗?由于事务繁忙而穷于应付吗?A、C两项与题意明显不符。题干谈的是何种关系呢?显然是官员与规制之间关系而不是官员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故B项正确。
在解题实践中,上述方法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很多时候我们还需要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甚至常识,多种方法和策略配合使用,才能有更多的胜算。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