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本创新使用理念和原则的研究
2013-06-14张建成
张建成
摘 要:现代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己任,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开展一系列课余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会做人、会做事、会探索、会欣赏、会劳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社会主义接班人。特别对于初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依据时代的要求,对高中语文文本的使用进行创新。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创新;理念;原则
一、教育观创新
目前,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初高中教育仍然是传统的“纽曼模式”,教师坐在课堂上给学生“填鸭式”的讲解,让受教育者作为接收方无条件接收课本内容。尽管这种课堂讲解可以帮助受教育者系统连贯地理解课程体系的内容,而且通过课外练习能够较好地掌握课本理论知识,但却缺乏创新能力。如果只是按原有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单方面地讲解课本,学生不能良好地参与互动,这与现阶段开阔思维的教育观念是迥然不同的。所以,我认为,自主式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不二选择,这种教育模式主要是在对学生充分尊重并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成为今后教育的主导形式。自主教育观认为个人的成长主要取决于个人潜能及其发挥程度,而自主教育观正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首先,它要求受教育者将自己视为有权利的知识主体,平等对待他人,尊重他人人格。其次是给予受教育者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循循善诱,发展批判思维,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激励学生新奇古怪想法的产生。第三,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拓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做事,教师起到指导疑惑辅助学习的角色,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促进其形成自我管理能力。新型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在传授传统博大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正确给学生定位,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探索,学会求知,自己做学习的主人。
二、发展观创新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认为的共性至上原则与新时期下个性化发展的原则是两种相反的发展方向。传统的共性发展模式主要强调教育的各方面要一致化,使千差万别的个性化学生失去了其突出特点,这也是“应试教育”的最显著缺陷。传统模式下过分关注成绩,一方面使得分高的学生唯师是从,缺乏创新意识,只专注于所谓的“重点知识”,无暇顾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另一方面使得分较低的学生缺乏自尊心和进取心,甚至会导致个性发展扭曲,产生叛逆心理。
现在我们已清楚地意识到,社会的发展是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如果社会或组织对个体的约束过多,必定限制个体个性化的发展,甚至会将其扼杀在摇篮里,这样培养出的人都是统一标准化的“优质品”,无法应对未来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所以,个性化自主式的培养方式不仅可以挖掘个人的潜能,利于自身发展,还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化的个体必须是独立的具备特有个性的人,所以初高中的基础教育应在推动学生学习适应社会化的同时,注重其个性化并为其提供发展空间。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响应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满足现代教育要求,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多样化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能按照原有的教育模式把学生变成教师自己意愿下的标准化合格产品,初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充实其内心发展,帮助学生寻找兴趣,实现思想的交流,思维的感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和自由。
三、人才培养创新原则
20世纪末,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曾提出“为了迎接下一个世纪的挑战,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新的教育理念理应使得每个受教育者发现自己的特长,在教育的帮助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并挖掘内在潜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观点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同,并受到我国教育部的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并逐步发展推广,响应了国际新教育理念的发展要求。
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人才和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所以,必须从基础抓起,促使学生从小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引导其对问题的探索,并在解答疑惑的过程灌输相关知识,逐步挖掘个体潜力和独特长处。特别是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文本的解读讲说中,应多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将解读变为平等的探讨和对话,重在探讨文本与读者的共鸣互动过程。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通过深入思考理解,结合自身经验发表自己的观点,活跃思想,挖掘个体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教师在文本的使用中,应该创新使用理念和原则,促使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使其心灵受到教育,人性得到熏陶,人格得到培养,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塑造。
参考文献:
[1]杨瑾.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1(7).
[2]冯为民.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08(2).
(作者单位 河南省扶沟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