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的课堂源于精心设计
2013-06-14周焕普
周焕普
摘 要:在数学课堂中,要把课堂作为施展学生才华的平台,把数学演绎得有声有色,把知识最直接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课堂中设计问题尤为重要,问题设计的巧妙,课堂真能“动”起来!
关键词:问题设计;高中数学;学习兴趣
在多数学生眼里,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也是艰涩难懂比较抽象的“产物”。怎样让数学轻松、愉快地融入学生的生活,怎样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把聪明和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就是怎样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动”起来,是摆在数学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所以在数学课堂中精心设计问题是最关键的环节。下面是笔者针对数学课堂中设计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
一、设计“相似”的问题
在数学课堂中把表面上相似,或者相关的题让学生去辨别、
去分析。真正体会到多题一法,一题多解;也能在做题中领悟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下面请看一些“相似”的问题。
问题1:若函数f(x)=■的定义域为R,求a的取值范围?
问题2:若函数f(x)=log■(x2-2ax+3)的定义域为R,求a的取值范围?
问题3:若函数f(x)=log■(x2-2ax+3)的值域为R,求a的取值范围?
……
从表面上看都是求a的取值范围,其实质却截然不同。学生面对极其“相似”,又容易混淆的题能不仔仔细细的分辨吗?通过设计“相似”的题,把有关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的题型容纳殆尽。教会学生用一双“慧眼”,将此“相似”或相类同的题目一网打尽,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
二、设计可以“猜想”的问题
列宁曾说过:“有人认为,只有诗人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足以说明“猜想”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比如数列中求通项公式,立体几何中求动点位置的题,都需要大胆的“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所以要对学生进行“猜测”,“联想”训练,让他们打破常规,放开思路,培养思维的机敏度。
三、设计“新颖”的问题
学生的视觉在熟悉中变得疲惫,学生的思维在重复中变得僵化。在课堂中谁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谁的课堂就可以处于高潮。而数学课堂最能激起学生的兴奋点的是设计一些“新颖”的问题,让“新颖”的问题去刺激他们的视觉,让“陌生”的问题去激活他们沉默的神经。
四、设计“探索”性问题
设计“探索”性问题,是想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取数学知识或方法,在“探究”性问题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只有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过程,把数学看做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主体,把数学看作是能使学生施展其才华的知识空间,
才能正确地把数学知识教给学生。所以设计“探索”性问题显然尤为重要。
例: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E、F、G、H分别为AB、BC、CD、DA的中点,则四边形EFGH为_____四边形?(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问1:四边形EFGH何时为菱形?
(若AC=BD时,四边形EFGH为菱形)
问2:四边形EFGH何时为矩形?
(若AB=AD,BC=CD,或者AC⊥BD时,四边形EFGH为矩形)
问3:四边形EFGH何时为正方形?
(若AB=AD,BC=CD,AC=BD时,或者AC=BD,AC⊥BD时,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
层层设计“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钻研和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观察、归纳类比中得到正确结论,也会在“探索”成功的喜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作者单位 河南省灵宝市实验高中数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