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习得
2013-06-14林迎霞
林迎霞
摘 要: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定义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乱花渐欲迷人眼”,真正的语文课究竟要给学生怎样的语文基础呢?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语文学科所承载的重要任务——言语习得,语文课应该从语言着手,立足语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言语表达意识不强,言语表达方式单一,言语内容选择缺失。从言语习得的精妙处,品言语芬芳,从言语习得的精彩处,思言语特质,从表达的精到处,悟言语脉流。呼吁语文老师要充分关注表达,充分关注言语形式,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让语文课堂回归学科本质。
关键词:语文;言语能力;阅读教学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改十年,我们的语文课堂曾经呈现的百花齐放、繁花似锦的景象,已经“千帆过尽皆不是”。当历时三年的新课标修订版正式颁布时,我们也迎来了新一轮课改的美丽转身,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笔者发现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言语表达意识不强
新课改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人文性,几乎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会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人类崇高的精神品质,我们还把大量时间放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放在人文思想情感的感悟上。虽然崔峦老师屡屡呼吁“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可我们还是对课文内容“依依不舍”,跳不出“教课文”的怪圈。这固然和语文课程设计有关,更与我们教师对语文学科本质的认知模糊有关。
叶圣陶先生深刻地指出:“五四以来国文科的教学,特别专重精神或思想方面,忽略了技术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没有得到适量的发展,未免失掉了平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就是“学语言”,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过分注重人文精神的感悟和体验,过度分析课文内容,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了。
2.言语表达方式单一
我国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虽然近年在教学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在教学行为上却依然是“新瓶装旧酒”。在课堂上,教师变着花样地问,学生察言观色地答。学习的结果却大都是记忆理解型的知识。虽然许多教师开始深挖语言文字训练点,但大多是点到为止,教阅读从理解开始教,教到感悟,好不容易关注到言语点了,可是时间不够了,只好蜻蜓点水,草草
收场。
我们的语文教材可供言语训练的点很多,有时一篇课文就有十几个言语训练点,如观察的视角、取材的方法、布局的策略、连接的妙处、空白处、省略处、余音处……可以设计的点其实非常多。可是我们教学时,老是提问: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或者你一定被某某所感动,请把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千篇一律,形式单一,毫无趣味,学生不但没有兴趣,而且言语能力也没有得到真正的训练和习得。
3.言语内容选择随意
一篇课文可以用来进行教学的言语内容很多,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把自己在解读文本时的创见、深刻丰富的体验全部转化为教学内容。哪些应该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并对其梳理、重构、整合,再通过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教师常常感到茫然,于是找到许多名师的教案,删删减减,拼拼凑凑,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就像一个大杂烩,设计相当漂亮,可是这么多的言语知识点学生真正能消化吸收多少呢?一篇课文承载的言语知识点和语文方法到底该在什么时候教?教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往往很随意,表现为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和落实中缺少课程的整体意识,更多体现为一种主观性,缺少科学性。因此就有“一个比喻句,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学生就是学不会”的尴尬。
二、关注表达,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乱花渐欲迷人眼”,真正的语文课究竟要给学生怎样的语文基础呢?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语文教师往往很茫然。我们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但要理解课文内容是什么,还要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来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语文学科所承载的重要任务——言语习得。言语习得既是学习语文的难点,也是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语文课应该从语言着手,立足语言,充分关注表达,充分关注言语形式,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让语文课堂回归学科本质。下面我就结合一些课例谈谈如何关注表达,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1.品词语特色,汲取表达精华
(1)一品灵动的词语
以词语作为抓手,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世界,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人文美和汉语独特的魅力,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同时,语文关键词教学,紧抓关键,突破重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片言居要、举一反三的效果,没有花哨的形式和无效的折腾,能使课堂教学“删繁就简”。语文关键词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如对《桂花雨》中“浸”的品读。
【出示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当你读这句话时,哪个词突然冒出,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浸。
师:好好品品这个“浸”字,轻轻读,慢慢读,读出“浸”的味道来。
师:杭州小山的桂花香飘十里,为什么家乡的桂花不用“飘”呢?用上“飘”读读,想想为什么。
生:用“浸”更能体现出桂花的香气。
生:体现出桂花香气散发的地方更多。
师:你们看这“浸”是三点水旁,淹没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见吗?
生:看得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得着。
师:桂花的香看得见,摸得着吗?
生:摸不着,看不见。
师:用了一个“浸”——
生:香气就变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了。
师:一个“浸”字,使得香气不但闻得到,还能感觉得到,所以这个“浸”用得恰当,用得传神。我们读这句话的时候,要读得轻一些,柔一些。来,我们先练练。
桂花香几十年来一直弥漫在作家琦君的心头,那是浓浓的家乡情,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存越香。一个“浸”字把这份思乡情表达得那样悠长,那样回味,令人为之动情。所以抓住“浸”这个灵动的词语,思香思乡的那份味,就轻而易举得让学生“浸”进去了。
(2)二品特别的句式
句子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又是构段成篇的基础。句子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的基本工具,句子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有一定的语调、语气,有一定的结构方式。理解句子,不光有利于理解句中的词语,而且对理解段、篇都有重要的作用。一些精彩的,含有特别句式的句子是学生学习语言,学会表达的好料。如《花钟》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写各种花开的句子精妙绝伦,几乎囊括所有写花开的拟人手法,是学生模仿创写的好句子。
【出示句子: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花……】
师:同学们,你们仔细读读,和书上的句子比比,你更喜欢哪种写法?
生:喜欢书上的句子,因为使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一些。
生:一直用“开了”来写“开花”,太简单了,读着无趣。
师:那你们会写吗?先来说说“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了”。使用拟人手法,怎么写好?
生: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展开了迷人的笑容。
生:夜来香在晚上八点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师:你们还有别的花开放的句子吗?
生: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生:海棠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生:梅花吐出红苞来。
生:荷塘里的荷花都羞涩地打着朵儿。
生:花儿在秋风中笑弯了腰。
通过比较朗读,学生自然而然领悟到,如果只用一个“开”字,那句子读起来是多么单调乏味,而运用“拟人”手法来表现花开的样子,是那么丰富生动,富有文采。
2.悟表现手法,习得表达技能
(1)鲜活的描写
鲜活的人物形象,才能赢得读者的青睐。要使人物形象鲜活,描写是关键。好的文章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独具慧眼地捕捉人物特征,以展示人物的品德、性格等特点,让人物在笔下活起来。而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抓住这些精彩的言语描写,深入品赏,感悟文本,适时开展课堂练笔,让学生进行自由表达。如《绝招》这篇课文对描写三个孩子表演绝招的时候,对二胖和小柱子的动作神态描写比较到位,唯独对二福的空翻轻描淡写。于是我抓住这个“空白点”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
师:默读第二段,圈出描写二胖憋气的动作和神态的词语。
生:挺、鼓、瞪。
师:谁愿意来表演一下?
生上台表演。
师:默读第四段,从“小柱子的鼻尖出了汗”,你体会到什么?
生:小柱子有点紧张。
师:课文对二胖和小柱子在表演绝招的时候,都进行了神态和动作的描写,唯独二福的“空翻”表演,写得比较简单,现在我们将其具体地写出来。写的时候,还要写出围观伙伴的反应。
生动笔开始写。
生:二福曾经练过武术,神态自若地说:“我来表演空翻,大伙儿瞧好了!”只见他腿一蹬,身体往后一仰,腰部送力,整个身体腾空而起,大家还没看清楚,他已稳稳地落地了。伙伴们鼓起掌,喝彩道:“真绝!真绝!”
(2)独特的表达
阅读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我们的课文不乏文美质优的名家名篇。钱理群指出:“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起始阶段,就接受语言大师、名家的典范作品的熏陶,这对培养其纯正的语言趣味、感觉、习惯,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受益终生的。”名师名家的经典之作是学生学习表达、领悟语言肥沃的土壤。
如《白鹅》的语言幽默风趣,采用“对比”的写作方法和“明贬暗褒”的表达方法,表现鹅的高傲,表达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文中体现形容白鹅“叫声、步态、吃相”的四字词语,“左顾右盼、厉声呵斥、三眼一板、从容不迫”……写白鹅高傲的对比句子(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鹅的步调从容与鸭的局促之态对比,鹅的架子十足与狗的窥伺偷吃对比)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语言点。
3.仿篇章结构,提升布局谋篇的能力
(1)鲜明的语段
所谓的语段即一组句子,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按着一定的逻辑联系,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构成的语言片段。一个语段内,会涉及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文法等诸方面的语文知识和中心、选材、结构、表现手法等要素。“语段教学”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又能让学生从这些经典语段中获得精神的涵养和语言要义,使学生言意兼得。
如《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作者在月光下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以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变幻的乐调,把人带入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一位教师教学时就借实践迁移运用,指导学生学习“联想”的写法。
师:单元导读提示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用横线画出这段话描写联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实实在在的事实的句子。
【出示: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师:如果文章就这样写好不好?比较一下,这段话去掉“联想”给你什么感觉?
生:不生动,干瘪无味……
师:看来,联想的部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大家发现了吗,联想的句子一般有什么特点?
生:充满了丰富的想象,用上比喻的手法,以“好像、仿佛”等词语带出来。
出示《荷花》的节选部分(只有事物描写,没有“联想”的描写):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放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叶后面,一只蜻蜓在上边飞来飞去。】
师:以上的描写你能尝试加进联想,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吗?
生: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好像一只只采莲的小船在池塘里飘着。
生: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好像在展示自己的美丽,半开的,好像害羞的小姑娘,红着脸,低着头。
这个语段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联想,而是提供另一个语言材料让学生练习迁移运用,只有经过这样的言语训练,学生才能在运用中学会表达,才能真正习得“联想”的这一表达手法,以后在习作中才有可能学会运用。所以,我们的语文
教学,不只是传授语文知识,而是真正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这个
工具。
(2)典范的篇章
说话或写文章,都要考虑到句子的逻辑顺序、句子间的衔接手段、语段的组织形式,还要关注篇章结构模仿,逐步学习文辞要求和写作规范。如特级教师俞国平在讲授《颐和园》时,上课伊始,出示这样的一段话: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俞老师先让学生把这些句子抄下来,等学生抄好了,问:“一篇游记就这样写可以吗?”学生说当然不可以。“那该怎么来写一篇游记,作者又是怎么写的?我们到原文去瞧瞧。”细细阅读了原文,一番品读体味,比较朗读,学生自然领悟到了写游记、写景物的文章该怎样写,怎样表达。而刚才抄写的这些句子是连接景点之间的过渡句。真是一举两得,学生不但明白了游记的文章该怎么写才能具体生动,还习得了景点与景点之间该如何衔接过渡。
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儿童语言在品词析句中提高儿童理解语言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之处,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才能真正地进行语文教学。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走进文本,细读深研,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目标,凸显语文特质。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何必钻.言语型教学新思路[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浙江省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