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王国下一站
2013-06-14雷虎刘园
雷虎 刘园
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袁堂芝的水晶生意算是一帆风顺。在资源匮乏、同质化产品充斥、市场竞争无序等种种困境面前,袁堂芝依稀觉察到要从水晶文化、工艺和品牌方面着手,但是能够拿出的举措显然有点乏力。
在发现水晶之前,苏北小县东海一直名不见经传。随着水晶勘测数据的公布,这个占有全国70%优质水晶资源的地方开始升温,水晶产业逐渐兴起,“晶都”美名随之流传。
袁堂芝是水晶创业大军的一员,因为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一步领先,处处领先,很快成为中国刚刚起步的水晶产业的领军人物:当东海水晶相关政策出台,资源受限后,袁堂芝当机立断,远赴非洲淘金,又一次占尽资源优势。水晶市场终究到了一个关键的分水岭,低层次的浅加工利润微薄且浪费资源,企业亟待转型。这时候,袁堂芝不得不去审慎思考水晶人生的下一站在何方了。
从合成水晶到天然水晶
袁堂芝和哥哥最初经营着一家快餐店,忙碌之余,哥哥还喜欢书法、字画,刻得一手好章。上世纪90年代末,东海县水晶产业慢慢启动,能工巧匠们各显神通,一块水晶石经过精雕细琢之后身价倍增,这让两兄弟跃跃欲试:“别人可以靠雕刻水晶发家,我胸无大志,刻章挣点零花钱总行吧?”
很快,袁堂芝买来水晶原料,哥哥在家里闭门刻章,章刻好了再由袁堂芝拿到水晶市场上销售。那时,东海水晶市场上水晶工艺品还不是很多,水晶印章更是前所未见,所以袁堂芝的水晶印章很快被哄抢一空。
晚上数钞票,袁堂芝左手拿着卖水晶印章所得,右手拿着快餐店所挣,他发现,左手的钞票远超右手。兴奋之余,兄弟俩开始盘算今后的事业,到底是要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东海是“水晶之都”,从小对水晶耳濡目染,市场嗅觉比较敏锐,说不定可以乘着产业发展东风大干一场?兄弟俩拿出10年开快餐店的积蓄,在东海水晶市场开了第一个店。除了刻水晶印章外,还开发出镇纸、砚台等合成水晶工艺品。因为他们的产品题材新颖,很对市场的胃口,很快就打出名气。短短4年时间,兄弟俩陆续在全国开了3个水晶门面,18个加盟店。到2001年时,袁堂芝兄弟俩在合成水晶市场这个领域已经做到东海前列。
紧接着问题就出现了,合成水晶产品原料低廉,产品附加值低,虽然销量逐年上升,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大,但是利润却不见上涨。2001年底,兄弟俩做出一个业界瞩目的举动:淡出蒸蒸日上的合成水晶业务,成立晶帅水晶制品有限公司,进军天然水晶市场,走高端、收藏、定制道路。
组建100多人的研发团队,分成8个工作室,专门打造差异化、个性化的天然水晶制品。到2004年时,晶帅水晶已开发出万余款产品,占有内地水晶市场50%的份额,晶帅也顺利成为拄东海水晶帅印的水晶珠宝企业。
从东海到非洲
2010年5月某天,青岛港异常忙碌,袁堂芝在现场坐镇指挥,仿佛在点兵布阵,指点江山。这一天,晶帅水晶迎来了30集装箱水晶矿石和不知名的硅矿石,它们全部来自遥远的非洲,袁堂芝为它们已经足足忙了4年。
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后,东海水晶矿已经慢慢枯竭。政府也下令封掉大部分矿洞,以保存仅剩的资源。如果不解决水晶矿石的供应问题,晶帅水晶“立足中国,依托亚洲,成为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的水晶珠宝企业”的愿景就永远是镜花水月。
目光只能转向海外。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东海水晶前辈们就已经先后奔赴巴西开矿,袁堂芝不想赶末班车。在做了一系列考察后,2006年9月底,袁堂芝挺进非洲,开始了筚路蓝缕的异国水晶路。
因为不懂英语、葡萄牙语等非洲官方语言,为方便交流,袁堂芝找了一个当地华裔做翻译,全权代理自己和当地政府、商人交涉。没想到,翻译使了坏心,反客为主,说自己是老板,袁堂芝是跟班,很快携款而逃。痛定思痛,年过不惑的袁堂芝开始从零学英语、葡萄牙语,甚至当地方言。
非洲当地政府办事效率异常低下,一个矿区从投标到最终审批甚至要花两三年时间,这期间袁堂芝要使出浑身解数来扫清审批路上的阻碍。直到2009年3月中标第一块矿山前,短短3年时间,袁堂芝在非洲已“挥霍”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
非洲的基础设施异常落后,每买下一个矿区的开采权后,袁堂芝做的第一件事是修路。从国内带过去的工人,做的第一份工作不是矿工,而是修路工。仅2007年一年,袁堂芝就一次性购买了24辆工程车;路修好了,矿开出来了,又面临着一个迫切的问题,整个国家找不到一个有规模的运输车队。为此,袁堂芝又一次性购买了15辆运输车,组建了自己的专属运输车队;矿石运到码头,发现港口配套设施严重滞后,没有地方囤货,为此,袁堂芝又在港口旁边买下90亩地,作为专门的仓库……
品位极高、价格超低的非洲水晶矿一到东海就引起轰动,市场热度远超袁堂芝预期,他知道要趁热打铁,到非洲购买更多矿山的硅矿专营开采权。
从开发到经营
在非洲开矿的日子,对袁堂芝来说,与其说在经商,不如说在苦行。
矿区没有电视,也上不了网,袁堂芝就用移动硬盘从国内拷贝上百部电影,一到晚上,员工们就围拢,用笔记本电脑看“露天电影”;当地人每天最常吃的是香蕉饭,远渡重洋的中国员工们不习惯,就自己开荒种地,牧牛放羊,久而久之,工棚四周居然呈现出好一派田园风光。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袁堂芝最喜欢开着越野车巡视矿山。有水晶矿的地方就有温泉,矿山里每一处温泉都出现过袁堂芝的身影。泡着温泉,唱着歌,头顶璀璨的银河,思念在家留守的妻子和女儿,袁堂芝充满动力,希望能把晶帅做成百年企业。
越来越多中资企业挺进非洲,中资企业和当地人的摩擦也愈演愈烈,甚至发生了一些暴动事件。因此,袁堂芝在非洲经营矿山时小心谨慎,尽可能不显阔、不张扬;大量聘用当地人,对中非员工一视同仁,让自己的公司实现“本土化”:只经营非洲人认为不值钱的硅矿石,即使自己的矿区中采到金矿、金刚石也坚决不碰。
当地人把水晶拿来做围墙、铺路,于是袁堂芝允诺:只要原住民把家里的水晶抱到公司来,就能成为公司员工。“当中国的晶帅成为非洲人的晶帅后,他们保护还未不及,怎么可能和它发生冲突呢?”袁堂芝的经营策略立竿见影,截至2012年8月,袁堂芝已经在非洲两个国家拍下了14块矿区的硅矿专属开采权,总面积远远超过东海县。
在遥远的非洲,袁堂芝给自己的水晶王国建立了一个安定的后方。仅2011年1年时间,袁堂芝从非洲拉回的硅矿石就达1800集装箱、3万多吨。丰富的资源让晶帅水晶成为国内水晶产业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
从产品到文化
“无论以后事业做成什么样子,我都不会离开水晶,因为它是我事业的起点。水晶之于我,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子泰坦巨人,只要一接触到大地,泰坦巨人就有使不完的能量。只要一看到水晶,我的心里就无比宁静。”说这话时,袁堂芝身后有一个巨大的水晶制品,在灯光的折射中绚丽无比。
较早开始海外寻矿之旅,“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袁堂芝认为自己是比较幸运的。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海外矿山终将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无数个晶帅就会冲进非洲,寂静的非洲会变得如东海水晶市场一般熙熙攘攘。”2012年8月,在连云港码头,看着从非洲运回来的100多个集装箱硅矿到港,袁堂芝眼神中出现了一丝不安。
如果只做产业链最低端的原料供应商,只卖附加值低的水晶矿、硅矿石,永远都只能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除非做成垄断巨头,不然很难有议价权,企业的命运将永远掌握在别人手中。”袁堂芝决定做硅矿深加工,制造电子工业部件、光学仪器等高附加值的产品。
与此同时,袁堂芝在东海风景最美的地方,买下一片地,计划打造“晶帅水晶博物馆”,融展示、销售、收藏等为一体,向世人展现水晶之美。
其实,袁堂芝的故事更多是一个有洞见、思路敏捷的商人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他的几次选择,都迅速而有效,表现出了一个行业领军者必备的眼力和执行力。然而,从提供硅资源到进军光伏产业的转型,着实让人捏把汗。
东方水晶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善于做文化的水晶企业苦干不占有资源。东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但是长期以来始终以小饰品、眼镜等低端产品充斥市场,在产品的深加工、手工技艺的运用、水晶文化的挖掘方面乏善可陈。2010年数据显示,东海全县水晶及硅资源加工企业有近3000家,但是多为家庭作坊,“家家机器响,户户磨水晶”,产业庞大却无层次,产品众多而无品牌;从事开采、加工、贸易的人达到15万,但是缺乏优秀的设计师和雕刻大师的参与,产品始终在中低端徘徊。
这个时候,占据资源优势的晶帅完全可以深耕水晶文化,联合国内设计师和大师资源,进行转型。但是很显然,袁堂芝对他不了解的高科技光伏产业的兴趣更大一些。筹办博物馆似乎可以理解为袁堂芝觉察到了提升产品品位、深耕文化的必要性,但是他并没有朝这个方向施力。
袁堂芝的下一站是光伏产业,东海水晶乃至中国水晶的下一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