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花丝遇上翡翠
2013-06-14沈白
沈白
当满载历史美感的东方瑰宝遇上西方的设计理念,当文化内涵优雅地体现在珠宝设计之中,翡翠,便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奢华气度和时尚质感。
2012年,在中国工艺美术界最高规格的巡礼——“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上,花丝镶嵌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静宜大师,凭借花丝提梁壶、花丝搭扣晚礼手包、花丝仿隋代项链、花丝仿清代耳坠等六件作品,吸引了所有观展者的目光。在它们惊艳全场的背后,最大的功臣,正是国内顶级翡翠珠宝品牌——昭仪翠屋……
昭仪的皇家气度
“昭仪”这个词源自古代宫廷,是中国古代皇家女性的一种封冕,表示身份的高贵。以此为品牌名,昭仪翠屋的高端定位不言而喻。故而,昭仪翠屋的品牌历史虽然不长,但从2003年初创立之始,就以其奢华高贵的皇家气质让整个中国珠宝业界为之一亮。
翡翠自古就被称为“皇家美玉”,硬度仅次于钻石,拥有大自然赋予的独特灵性。翡翠不仅拥有大自然的神奇瑰丽,更蕴含着宝贵醇厚的人文艺术内涵。无论是唐朝的雍容华贵、宋代的理性婉约,还是清朝的奢华精致,岁月流逝而玉器长存。
虽然以翡翠为饰的历史悠久,但国内真正跳出传统概念的品牌却并不多,生产方式也多以家庭作坊、父传子的形式而存在。国内主流的翡翠珠宝商大多仍以雕件为主,市场定位主要针对国内及海外华人、华侨。而在全球珠宝市场,具备东方色彩的翡翠,并没有太多的市场份额。
作为中国本土翡翠珠宝领域的第一个“吃螃蟹者”,昭仪翠屋从开业之初就破天荒地将当时鲜有人关注的无色玻璃种翡翠推向市场。尽管开始并不被业内认可,然而将翡翠与西方珠宝设计相结合,加入设计的概念和精致的工艺,在推出半年后,昭仪翠屋的无色玻璃种翡翠首饰终于被市场所接受。
这是国内第一次将翡翠打造成珠宝来卖,在创新和坚持下的成功,也使得中国翡翠业内人士的观点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由重重质疑转为纷纷跟风。这一转变的另一个结果,便是无色玻璃种翡翠身价陡增20倍。而在不久之后,昭仪翠屋又瞄准了极少人认可的墨翠,再度引领墨翠价格节节攀高。
金风玉露喜相逢
在进军时尚界的同时,昭仪翠屋并没有忽略传统文化。对他们而言,传统工艺并不代表过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在结合现代的设计之后,将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彩。而昭仪翠屋的高端定制业务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思路上的。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昭仪翠屋的董事长王云鹤亲眼目睹了“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中将极细的金丝细缠慢绕的过程,深深为之感动与震撼,同时也从中看到了昭仪翠屋新的发展方向。于是,在2008年,当国务院将“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正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时,王云鹤立刻找上了花丝镶嵌的代表性传承人白静宜大师。
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是“花丝”与“镶嵌”两种独立工艺的结合,其技法繁多,在明清宫廷金银器中被广泛采用,是名副其实的“宫廷绝技”。花丝镶嵌工艺早在春秋时就已有雏形,在我国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是当时的时尚配饰。但在解放后,由于工厂倒闭、工艺失传等原因,再加上如今国内“西风”盛行,中国传统文化缺失,故而花丝镶嵌技艺在传承和发展上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其实在昭仪翠屋之前,已经有很多企业与白静宜大师接洽过。但只要一谈合作,就是如何将“花丝镶嵌”进行现代化量产。只有王云鹤对白静宜说:“这是为皇室服务的工艺,极为精细,能经历两千多年传承到今天,不应该变成流水线的量产。”正是这份对手工艺的尊敬与理解,让昭仪翠屋与白静宜大师一见如故。已近70岁高龄的白大师欣然接受邀请,入驻昭仪翠屋。
古今交融 惊艳绽放
秉承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艺术责任感与使命感,昭仪翠屋勇于传承起“花丝镶嵌”这一传统技艺,更是在发展上间出了新路。
2009年,昭仪翠屋与白静宜达成协议,在北京宋庄成立了以花丝镶嵌技艺为核心技术,集研发、展示、设计加工、文化传播与市场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传承基地——“白静宜大师工作室”。3年来,以白静宜大师为首的工作室团队一直潜心于恢复传统技艺,而昭仪翠屋则负责将这种传统工艺纳入现代的设计,赋予它雍容高贵的时尚质感。
众所周知,批量生产才能创造效益,但昭仪翠屋却固执地走着高端定制的路线,以期借此恢复花丝镶嵌技艺的“皇家”地位,让这门绝技再度焕发璀璨光芒。而在昭仪翠屋未来的计划中,“花丝镶嵌”这种本身就为皇室量身定制的技艺,将作为昭仪翠屋拓展海外市场的“利器”,做针对欧洲贵族的高级定制。
如今,工作室已成功仿制了明朝金丝编织的“金翼善冠”,花丝镶嵌、点翠的“凤冠”,还有汉、唐、宋、元、明、清的六朝花丝镶嵌的首饰艺术精品。同时,连合全新的时尚元素,将现代和传统融合一体,研发了如金丝编织软体的晚礼服手袋、席地纹编织的手包等新作品。“花丝镶嵌”这一传承千年的民族特色手工艺在昭仪翠屋手中,再度以高贵、奢华的面孔出现在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