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三叉神经痛相关病症的古代针灸处方规律分析

2013-06-11孙晶方剑乔陈勤沈亚芳

上海针灸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腧穴数据挖掘

孙晶,方剑乔,陈勤,沈亚芳



与三叉神经痛相关病症的古代针灸处方规律分析

孙晶1,方剑乔1,陈勤2,沈亚芳1

(1.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杭州 310005)

通过分析古代针灸治疗与三叉神经痛相关病症的腧穴选用特点和处方规律,探讨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腧穴处方规律。检索从先秦至清末的178种古代文献中涉及针灸治疗临床头疾的相关数据,建立处方数据库,运用针灸数据挖掘系统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在178种文献中,检出131条古代针灸治疗与三叉神经痛相关病症的处方数据。其中使用的腧穴大多出自手足阳经,足阳明胃经最多,占18.99%,且选穴集中在头面部,特定穴中交会穴使用最多,腧穴配伍中“风池-率谷”使用频次最高。古代针灸治疗与三叉神经痛相关病症所选的腧穴和方法随着对病因认识的深入不断完善。在临床中应正确认识病因,灵活选取腧穴和治疗方法组方。

三叉神经痛;文献研究;穴位研究;文献计量学;综述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疾病,发作时疼痛剧烈,间歇期完全正常,好发于成年女性及老人[1]。临床发现,针灸对其治疗具有良好效果[2-4]。本研究对古代针灸治疗该病的相关数据加以挖掘研究,以“三叉神经痛”为目标疾病,以针灸处方为研究对象,总结规律,为临床研究针灸处方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采集

1.1.1 采集标准

由于古代文献中没有“三叉神经痛”的确切病名,因此在手检时将三叉神经痛的典型/主要症状作为检索词,从相关文献记载的文书、类书、丛书、总集、别集、笔记等中找出符合以下标准的条目,①明确以“面痛、颔痛、半边头风、偏风下牙痛”病名记载的;②文献中描述症状以半边面部疼痛为特征,排除其他可疑疾病的;③采用各种针灸治疗方法的。如针刺、灸法、耳针等,包括综合性治疗措施(针灸与中药合用治疗;针灸加其他治疗)。符合以上①和③,或者②和③的条目即为文献纳入标准。

1.1.2 采集来源

本研究所用古代文献数据主要以《中国针灸文献提要》为基础,以《中国医籍大辞典》、《中国针灸荟萃·现存针灸医籍卷》、《中华大典·针灸推拿分部》引用书目表、《中华医典》书目为补充,收录了从先秦至清末(1911年)医家所著的针灸专著、综合性医籍、医经、方书及临床各科文献共178种[5-25]。

1.2 数据预处理

1.2.1 规范名称

①规范病名,即将文献中的原始病名,如“面痛”、“颌痛”、“偏风下牙痛”等统一规范为“三叉神经痛”;②规范腧穴名,即根据《针灸腧穴学》教材,将针灸处方中原始腧穴名的别名规范成现代规范腧穴名,如“温留”规范成“温溜”、“吕细”规范成“太溪”等;原始文献中涉及某些穴位省略词的表述,根据上下文、注解或所附图示等将其规范化,如“窍阴”规范成“头窍阴”、“禾髎”规范成“耳和髎”等,如不能规范的则在备注栏中标注。

1.2.2 校对数据

数据录入分别由两位本研究成员独立完成,后采用交叉校对的方法,对录入数据的具体内容和文字进行全方位校对。不同朝代的医书中有同一内容记载的保留朝代最早一项,去掉重复数据。

1.3 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

根据古代针灸文献数据特点建立针灸处方Access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系统软件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

根据来源内收集到的178种文献中,找到与三叉神经痛治疗相关内容有67种文献,共187条数据。再经严格筛选后,排除未采用针灸治疗的数据56条,最终检出131条古代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处方数据。

2.1 腧穴选经规律

表1 古代针灸处方选经结果 (n)

由表1可见,古代医家偏向选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上的穴位,这6条经脉的穴位共占比例88.3%。其中,足阳明胃经被选穴位最多,为34个。

2.2 腧穴频次规律

研究结果显示,十四经中,攒竹穴被选频次最高,其次是合谷和头维,三穴均隶属于足阳明胃经。详见图1。

图1 腧穴频次结果(只列出频次≥5次的腧穴)

2.3 腧穴分布规律

由图2可见,头面部在腧穴分布中的被选取种类和频次最高,且远远高于其他部位的腧穴选取率。

2.4 特定穴运用规律

将纳入文献中的特定穴位进行分析,选取交会穴腧穴的种类和运用频次最多。详见表2。

2.5 腧穴配伍规律

在对古籍文献针灸配伍处方研究中发现,风池配率谷是关联度最高的腧穴配伍组合,三穴配伍中关联度最高者是在此基础上再加头维穴,即风池-头维-率谷。排名前20的腧穴配伍详见表3。

图2 腧穴分布结果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古代针灸治疗与三叉神经痛相关病症所选腧穴多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是取“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之意。选取频率较高的腧穴分布区和特定穴是头面部和交会穴,其中频率最高的3穴为“攒竹、头维、合谷”。攒竹为头面部疾患常用穴位,能疏通面部经络;头维既是头面部穴位,又是交会穴,能同时疏解阳明少阳两经经络不畅;合谷是手阳明经原穴, “面口合谷收”,多与太冲、率谷等配伍。腧穴配伍中风池配率谷、百会、头维等能增强祛风通络的作用。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现代针灸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处方原则是对古代不同朝代医家针灸治疗本病规律的总结,是随着人们对该病病因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

3.1 先秦晋代——人迎脉虚,针刺单穴

《脉经》认为“病苦颅际偏头痛,耳颊痛”是在于“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虚者”。并指出病位在于“手太阳经”。《针灸甲乙经》:“颌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经刺人迎立已。”可见在此时期,医家重视人迎-寸口诊脉方法,选穴多以手太阴经和足阳明经为主。常用单穴人迎。人迎穴为足阳明、少阳之交会穴,在颈总动脉搏动处,取该穴有利于通调气机,增进面部血液循环治疗头痛。

3.2 唐宋元代——风寒留髓,针灸并用

至唐宋元时期,因于对该病有新的认识,故除针刺外开始采用灸法治疗该病。《黄帝内经太素》和《针灸资生经》认为“若头痛连齿,时发时止,连年不已。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人头痛,齿亦当痛。”因此风寒留于骨髓是导致该病的原因之一,治疗时应以温通为主。灸法能借其温热刺激温通气血、扶正祛邪。针灸并用能有效地促进局部气血流通,活血止痛。取穴多以头面部局部穴位为主,如攒竹、头维、上星等。

表2 古代针灸处方特定穴分类结果 (n)

表3 古代针灸处方腧穴配伍结果

3.3 明清时代——风毒血凝,祛风和血

明清时期医家认为三叉神经痛是“足阳明经络受风毒传入,血凝滞而不行”,处方选穴在前人基础上多加用祛风散邪、定痉止痛的穴位。如风池、合谷等。风池乃“祛风要穴”,又是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穴,配率谷、头维等穴,能疏调局部经络之气,祛风止痛。“四关穴”合谷配太冲能调气和血,缓急减痉。

4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对三叉神经痛病因认识的深入,古代针灸治疗该病所选的腧穴和方法亦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现代针灸治疗该病的处方原则。因此在临床应延续历代诊疗规律,正确认识发病原因,辨证取穴和对症取穴相结合,灵活选取针刺、灸法等多种治疗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1] 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4-336.

[2] Wu ZQ, Liu JC, Su X.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igeminal neuralgia treated by acupuncture plus electrophoresi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9(2):95-97.

[3] Han ZC. Treatment of 32 cases of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by acupuncture plus moxibustion with warming needle on Xiaguan (ST 7)[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7,5(4):255-256.

[4] Qiao GW, Sun PH.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by point penetrating injection plus ear pressing[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7,5(4):221-223.

[5] 范明,孟小峰.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189-215.

[6] 任玉兰,梁繁荣,吴曦,等.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临床循证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4):795-797.

[7] 任玉兰,赵凌,陈勤.数据挖掘技术在经穴选用及其特异性研究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10,51(1):47-51.

[8] 陈勤,吴曦,卢圣峰.十四经腧穴在偏头痛治疗中的运用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9):1477-1480.

[9] 秦雪君,施诚.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06,19(6):945-947.

[10] 赵凌,任玉兰,梁繁荣.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历代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用穴特点[J].中国针灸,2009,29(6):467-472.

[11]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2-73.

[12]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4.

[13] 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1.

[14] 魏之琇.续名医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408.

[15]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187.

[16]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8.

[17] 赵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3218.

[18] 杜思敬.针经摘英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5.

[19] 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324.

[20] 陈延铨.罗遗编[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4:191

[21] 段洪涛.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10,23 (5):71-73.

[22] 秦立新,付平.毫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几个原则[J].针灸临床杂志, 2010,26(2):57-58.

[23] 刘美平,王泽涛,卢笛,等.透穴针法临床运用举隅[J].吉林中医药, 2011,10(31):1009-1010.

[24] 张莉芳.复合针刺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1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5):17.

[25] 白志鹏.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J].中国现代药物研究,2011,5 (1):213-214.

1005-0957(2013)01-0066-03

R246.6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3.01.066

2012-07-1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课题“三叉神经痛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项目[ZYYS-2010(0044)-3];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针灸推拿学)建设[浙教高科(2008)255 号]

孙晶(1987 - ),女,2011 级硕士生

方剑乔(1961 - ),男,教授,博士,E-mail:fangjianqiao@yahoo.com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痛腧穴数据挖掘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难忍 家庭自灸速缓解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探讨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发展趋势
基于并行计算的大数据挖掘在电网中的应用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一种基于Hadoop的大数据挖掘云服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