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积极推进
——新形势下江西省彭泽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13-06-11张平贵
□ 张平贵
彭泽县位于江西省最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人口约38 万,2006 年以来,我县先后有18 个村被列为江西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共有207 个村民小组,10876 户,48798 人,总人口占全县农村人口的15.5%,这些贫困村分布在全县丘陵、滨湖及山区。在实施扶贫开发之前,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仅为1300 元,低于全县平均数的45%。
近年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强化工作举措,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贫困人口由2005 年底的51000 人下降到2011 年底的39000 人,同比下降了24%;贫困村人均纯收入由2005 年的1300 元增加到2011 年的2560 元,增长了97%,贫困村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统一领导,整合资源,建立扶贫机制,夯实扶贫开发工作基础。
太平关乡双港村旧貌换新颜
芙蓉墩镇湖山村池塘改造新貌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部门配合,充分整合资源,努力形成县域内扶贫开发力量资源的统一领导、合理调配、强化管理、确保高效的新机制。一是县、镇、村构建领导小组。县成立县长为组长,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级干部为副组长以及县20 个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扶贫村进行排查、调研、规划、统计调度、项目统筹、进展通报等具体事项,确保领导到位、组织到位。二是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一起部署一齐抓落实,在年底纳入全县农村经济工作考评。三是镇村相应设置机构实行“三级联动”,形成“县领导小组”负总责,“县移民和扶贫办”统揽,各部门抓落实,任务到镇,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局面。
(二)夯实基础,统筹兼顾,务求科学发展,扎实推进“五项”工作。
一是扎实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2006 年以来,根据贫困群众迫切需要,我们把修建村组公路作为扶贫开发的首选,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592 万元,其中,扶贫资金578 万元,社会资金2014 万元,共修建村组公路54 条、112.7 公里,户户通便道10 万平方米, 18 个贫困村摆脱了“大车进不了,小车不能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行路史。浩山乡海形村、太平关乡双港村、太泊湖泊桥等村组修通了水泥路;芙蓉墩镇白莲村先后连接了至芙蓉农场、太平关乡的水泥公路网。贫困村98% 的组通上了水泥路,彻底解决了贫困村群众世世代代的行路难问题。
二 是增强了农田抗灾保收能力。累计投入资金983 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42 万元,社会资金及村民自筹641 万元,修建水利设施46 处,其中,新修水渠9520 米,维修加固水堰10 处,建拦水河坝1500 米,清淤池塘31 口,建饮水工程8 处,泊桥、大桂、柳墅等12 个村新增加有效灌溉面积达10000亩;解决裕丰、大桂、双港、海形等村饮水困难人口8000 余人。
三是加大力度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以“三清三改”为重点,大力实行人居环境改造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080 万元,先后在52 个自然村实施生态示范村庄建设项目,彻底解决了贫困群众居住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基础。双港、白莲、海形等村基本上实现了整村推进新农村,芳湖村陶邓、堰塘丁家畈等15 个自然村先后进入全县十佳新农村示范点行列。与此同时,2011 年,会同相关乡(镇),还精心协调组织了马当镇杨柳村老虎洞、定山镇东光村鲤鱼山、浩山乡小山村107 户、418 人地质灾害区移民搬迁,目前工作已进入建房扫尾和汛前入住准备阶段,从而确保了地质灾害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是积极做好产业化扶贫。几年来,我们依托贫困村的资源、区位及人才优势,根据市场行情,因地制宜,积极培植扶贫产业新亮点。一是依靠太平关乡原野食品、浩山水木山珍等企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坚持“四统一分”发展油冬儿、食用菌生产,即由公司统一赠送良种,统一培训指导,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对外销售,分户种植,目前油冬儿面积已扩种到10000 亩,食用菌100 万袋,辐射农户6000 多户。二是在山区的海形、大桂等村改造低产毛竹3000 亩、低产茶园2000 亩,在丘陵村发展早熟梨等林果业3000 亩,种植蔬菜1000 亩,双港乌鸡,太泊湖彭泽鲫、螃蟹等特色养殖业已初成规模,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新格局。同时,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累计培训1500 人次,推行惠及贫困百姓的“雨露计划”、“爱心圆梦”工程,在贫困村资助80 名贫困大学生,输送100 名贫困户子女去深圳、南昌、九江等地扶贫技校免费培训并转移就业,真正实现了“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
五是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几年来,我们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和新农村建设,维修、新建村民文化娱乐中心38 处,农民科技培训中心5 处,解决了村级办公场所困难,又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科技文化生活。改造中小学危房620 多平方米,建卫生室300 多平方米,方便群众及子女就医就学。
(三)齐抓共管,落实监督,严格管理资金,着力加强扶贫工作的资金保障。
一直以来,我县在扶贫项目落实、资金投入上,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不断加大对扶贫资金项目的监管力度,对扶贫资金项目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实行了“四个严格”:一是严格项目管理程序。对扶贫开发项目不符合申报条件,方案不齐备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分期预拨和验收兑现的方法,有效地预防了过去个别项目单位以项目套取国家资金现象。二是严格实行报帐制。对财政扶贫资金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办法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确保专款专用。三是严格实行资金项目公示制。对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性质、资金额度实行阳光操作。资金项目计划下达后一次性公示到村到组,有效竭制截留、挪用扶贫金现象。四是严格实行定期检查,审计制。县乡两级扶贫、审计、财政部门积极配合,定期对全县扶贫项目资金进行检查和审计,确保资金不出问题。
二、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出现的情况和问题
虽然我县在实施扶贫开发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多次调研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尚需完善、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贫困村的基础还不稳固。虽然有些贫困村已通水通路建了办公楼,安装了电话电视,但这些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集体经济投入不足、壮大不快,结构调整缓慢,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难度较大。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不够,无法发挥其在脱贫致富道路上的领头作用;这导致了原本就非常薄弱的扶贫基础更加不稳固。二是群众返贫因素呈现多元化。随着金融危机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影响越来越大,那些劳务经济占全村经济大比例的贫困村极容易因此返贫,加上边远农民创业成本大和各种重大疾病、近年多种农业生产自然灾害等,造成农民返贫因素多元化。三是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差。农户经济活动单一,“家底薄、财源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生产经营能力本来就非常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体制下,差距越来越大,无法依靠自身能力加速发展。四是新农村建设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标准发生变化。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20 字”的要求对推进扶贫开发贫困村的扶贫标准提高了,再加上农民由于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增长,与外界的信息沟通不断加强,对农村环境、生活质量、社会公平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能够享受到同等的生存发展条件,这对扶贫开发工作有了更高的期望。
三、新形势下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高标准高规划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建议多在贫困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贫困村本来就落后于其他村,为了避免出现村与村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在新形势下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必需与新农村建设的远景结合起来,以“整村推进”方法推动新农村建设,这样有利于调动贫困村干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主动性,做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二)多渠道引导创业,增强贫困村经济生命力。一是积极组织各级涉农部门到贫困村进行创业培训,掀起农民创业热潮。二是培养一批经济能人、拔尖人才、村干部等带头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各级涉农部门加大帮助创业者做好政策咨询、协调关系、提供信息、办理证照等工作力度,落实服务承诺,以行政推动激发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扶持创业。三是强化创业服务,组建创业培训机制。按照群众创业项目实施分类、全方位培训指导,举办专题培训班,加强创业技术培训,帮助创业人员了解科技政策及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对创业者在发展过程遇到的技术困难,因人制宜,进行分类培训和指导。
(三)充分发挥社会扶贫的作用。扶贫济困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要坚持和完善各级定点联系结对帮扶制度,帮助贫困地区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有条件的应积极引进外来扶贫项目和资金,不断发展扶贫公益事业,逐步形成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
(四)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方式,创新扶贫机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在“公司+农户”“工厂+基地”“协会+农户”以及建立科技示范户,积极联姻农产品龙头企业,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风险防范机制,着力创新扶贫开发新路子。
(五)深入开展贫困村“回头看”活动。鉴于贫困村基础还不稳固、农民还容易返贫、村干部群众素质提高慢、与先进村还有较大差距的实际,建议适当延长扶持时间。要建立长效保障机制,通过“回头看”实现再扶持,以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效。
定山镇联塘村池塘改造新貌
黄岭乡芳湖村广场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