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主要演员谈感想
2013-06-09
指导员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庞磊浅谈“指导员”一角色创作感想(庞磊饰指导员)
首先,在看过新版《信仰》剧本后,感觉与上一版最不同的地方就是加入了历史的环节,而在历史环节中,最抢我眼球的便是指导员这一角色。他的每一句台词都好像一个风向标,带领着我越来越明白老一辈革命先烈,为党为人民献出一切的理由。
所以,在自报角色的时候,我选择了他,就好像有一种使命在召唤着我一样。很荣幸,单位领导和导演很信任的把这个光荣的角色交给了我,这使我更加充满热情的去分析和贴近这个角色。在分析过几遍剧本之后,渐渐地,感觉这部话剧力图展现和宣扬的红色精神,不再只是由主演张绪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很大一部份是由指导员这一角色演绎出来的。这使我更加认识到,肩上的责任之重大。
排练开始了,起初有点摸不着头脑,因为导演对这部戏的创作理念我们还没有十分理解,有时导演的一些要求都没有弄清,就只能先应着要求去做,但随着磨合期一天天过去,我们渐渐清楚,理解不理解导演的要求,不在于演技的高低,而是在于心中有没有那一份赤色的热情。
学习表演艺术的人都知道,“要想演好戏,先要做好人”这句话,我们每天都在想着怎样去提高自己的演绎能力,可又有谁真正的问过自己,“我这个人,今天做好了么?”就像戏中的一句台词“现在,想当蒲志高太容易,想当江姐真难哪!”也许这句话有些夸张,但当今社会是否存在着一些不好的现象,我们心里都是清楚地。“手里握着三万斤粮食,自己却天天喝野菜汤,最后饿死在路上”这一种精神在当今的青年人身上还有吗。太远了,别说抗日战争时期,就连“学期雷锋好榜样”这首歌,又有几个二十岁的青年人会唱呢?所以,在饰演指导员这一角色的同时,我本人也在追寻那份足迹,在指导员送粮那段戏里,指导员要把自己的口粮给宋老黑一家时,宋老黑拒绝的那一段话,让指导员感动了,也让饰演指导员的我流泪了,泪水是两个人的,一半是指导员的,一半是我的。因为在那一瞬间我好像真的回到了那个年代,真的做到了“为人民服务。”
指导员这一角色对我的触动,不仅仅在于他的这一份精神,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一份精神的坚持。在牺牲之前的那段话“这是公家的粮食,比我们的生命都要重要,我命令你,把你这一捧玉米带回去,三万斤粮食才算一粒不少,我们的任务才算完成了!”这一声命令教导着张绪的一辈子,也深深的震撼着我。所以不管每一场演出能感动几位观众,我总拿它当做对我一次又一次的洗礼!我不是军人,但我同样热爱着军人这一份职业。因为,“当兵不是为了自己吃饱饭不挨饿,是为了给老百姓打天下,让天下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为这拿出我们的一辈子。”指导员这一角色是张绪一辈子的精神寄托,也是我个人生活和学习上前进的方向。高举着这份精神大旗,演绎出我们的精彩人生!
刘瑜谈《信仰》的力量(刘瑜饰张绪妻)
从我小的时候开始,“党员”这个词在我脑海里就不陌生。我的爷爷,爸爸,姑姑等都是一名中共党员。从我的父辈开始,接受的就是传统的革命教育,爸爸对我的要求也非常严格。直至今天,我自己也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所以,当我看完话剧《信仰》的剧本,“张绪”这个人物形象在我脑海里已经栩栩如生。他说的一些话,做的一些事,他的追求,他的境界,我相信!因为我身边就有这样的老人。张绪老将军是经历过残酷战争的人,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新中国是他们一手建立起来的。所以,他们那一辈人的信仰,精神,以及对共产党的热爱,绝对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不可想象的!
我很高兴和荣幸在剧中扮演张绪的妻子这一角色。我的年纪和剧中的妻子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最难的还不在这里——她不是一个普通人的妻子,不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是一名军人的妻子,是一位老将军的妻子,一名老党员,曾经自己也是一名军人。这些,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只有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才是演好这个角色的最根本。
作为一名演员,一名戏剧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很多人都渐渐丧失了追求,丧失了理想,甚至没有了信仰,就如剧中有个人物的台词说:“我不相信了,我现在什么也不相信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当我们演出完,看到台下那么多老老少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说明他们被打动被触动了。也许,我们还无力改变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但是,只要你走进剧场,看完这台话剧,我们一定能让你感受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应该是什么样子!而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没有理想,没有信仰!
我演《信仰》
——王国强与剧中那些老战士的渊源关系所想(王国强饰张绪)
时光的流逝演化成历史,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都是在繁衍,成长,奋斗,传承中延续。而时下主流的革命的历史同样也是这个规律。
我们这一代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并没有亲历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而那些悲壮的革命史我们是在耳濡目染中获得的。那时的我们被视为革命接班人,除了要学好本领接好革命的班外,还要在思想上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便将来接过革命的火炬传承下去。为这我们经常去参观各种展览,看一些有关革命题材的电影,听一些英模人物作报告……
记得那是上个世纪的1964年,我们在武汉空军子弟小学的草坪上迎来了一个精神矍铄的中年军人,他就是后来空军上马庄干休所“老战士报告团”的发起人之一——马国昌同志。在温暖和煦的阳光下他给我们讲他自己写的著名的《延安求学记》,我们听得津津有味,知道了他从一个无知的贫苦少年,在抗战时候的延安那个革命的大熔炉里刻苦地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文化的革命战士。他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新中国的解放来之不易,而新中国的建设则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青少年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奉献。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先辈们开创的革命事业才能发扬光大。一晃我们也是知天命的人了,时光荏苒,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还在昨天一样……
巧在2012年2月8号晚上新版《信仰》的审查后我在剧场又见到了马老的儿子,我儿时的同窗马星星,他也是知道消息后专程前来观看的,也是激动地向我表示祝贺和感谢。
在《信仰》这部剧中我塑造的张绪这个人物的原型——张绪,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他曾是文革时期武汉市的革委会副主任,警备区司令。那时候经常看到以他的名义签署的布告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七十年代慰问解放军时他又是空十五军的副军长,武空的副参谋长看过我们的演出。在为创作该剧到“老战士报告团”下生活时又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刘文科,他的儿子也是我小学同学。这些老军人当年都是我心中的英雄,他们曾经的战斗经历和故事在我幼小的心中留下深刻地印象。时过境迁,现在重塑再现英雄的任务落在我身上,而我曾和他们的某种渊源,冥冥之中引领着我追寻着他们的足迹,用我所从事的专业技能,尽我所能地塑造了张旭这个人物形象。在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信仰道德严重缺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以适应新的形势。我们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我们可以影响些什么。我想,我和全体演职人员在编剧,导演的潜心创作下,用我们热忱真诚的情感投入和付出,精心设计的声光电及现代舞台技术综合呈现,让现场的观众在观赏品味这部剧的时候,获得一次革命传统的洗礼,获得一次感动和震撼也就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