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3-06-08张煜
张煜
一、南京现有文化资源与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南京拥有丰富的各类文化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城林于一体的城市文化生态格局。现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387处448个点,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81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处107个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0处(点)。尚存保护较好较完整的民国以前的各种建筑物1000余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国以前老建筑约200余处。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70余座。南京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共查出不可移动文物2954处,其中复查不可移动文物点1129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1825处。南京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0项,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67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1人。现有2个专题博物馆,15个民俗展示馆,1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基地)。在全国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我市共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4项,范围涵盖17个一级类别、53个二级类别,其中民间文学977项、传统音乐164项、传统舞蹈186项、传统戏剧24项、曲艺35项、杂技4项、传统美术65项、传统技艺160项、生活商贸习俗34项、消费习俗28项、人生礼仪50项、岁时节令53项、民间信俗98项、民间知识19项、游艺与传统体育及竞技39项、传统医药56项、其他12项。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已被公认为是引领新经济发展、提升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南京在“三个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正处于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实现这一转型的重要支点。2011年我市文化产业(这里的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25%,“十二五”末的预期目标是6%,这与世界发达地区20%—25%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05年以来,南京市先后发布施行的有关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达到33部,主要涉及的内容有产业规划、经济政策、园区扶持建设、企业扶持等四类,出台了南京文化建设“1+5+1”系列文件,促进了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南京市居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前十强,2009年和2010年分别荣获 “中国文化产业创意城市示范奖”和江苏省“文化发展先进地区”称号。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迅速,到2010年底,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40多个,创意文化产业园21个,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数量最多的省会城市,其中比较有名的产业园区有明城汇、1865、红山创意工厂产业园等。已形成了以计算机软件设计、动漫网游、广电传媒、新闻出版、工艺美术、表演艺术等产业门类为主导的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
二、影响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1.优势和优质资源挖掘不充分。目前南京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较弱,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超过了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仅次于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据重要位置,而我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相比于同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杭州,南京没有出现过《宋城千古情》,更没有出《印象西湖》,也没有像“西冷印社”那样的传统文化机构的现代企业转型。相比于同为七大古都的西安,南京更缺乏“曲江文化新区”那样的塑造“大唐芙蓉园”的魄力,也没有无锡那样的“灵山大佛”与“梵宫”的组合影响力。
2.文化理念创新相对落后。缺少创新的思维,求同思维仍然严重,导致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偏小,社会化、产业化程度较低,且产业结构上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技术含量不高,还停留在简单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阶段,文化要素市场、劳务市场、产权市场尚未真正形成。缺乏对产业链的打造与拓展,文化创意价值实现形式单一,文化创意行业的发展仍处在单打独斗、低端发展的模式,自身的产业链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延伸,包括创意制作、内容运营、消费体验和创意衍生产品等在内的各个环节未能很好衔接,影响了深度开发和品牌塑造。
3.产业园区同质化竞争加剧。南京目前已建或在建的许多文化产业园区,呈现出蓬勃、高速发展的态势,但也存在集聚化程度不均衡,一哄而上,低层次重复发展等问题,部分园区管理能力偏弱,为了提高房产出租率,尽快回笼资金,对入园企业设置较低的门槛,导致其他与文化产业不相关的企业入驻比例过大。有的园区建成后,由于宣传、管理专业化程度等不到位,对入园企业的服务仅限于一般性的物业配套服务和收取租金盈利,缺乏信息平台、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平台等服务体系的构建,导致入驻的知名企业、具有行业龙头作用的大企业不多。
4.产业园区的发展受到融资制约。产业园区的发展和资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园区内的土地规划、建筑设计、网络构建、人员培训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但由于文化企业本身较为有价值的资产往往是人才、技术等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可用于抵押贷款的有形资产不足,再加上文化创意项目回报周期长、价值难以即时评估、投资风险较大,使得大多数文化创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提供的相应贷款。目前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尚未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
三、提高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方法途径
1.加快对我市现有文化资源的开发进程
城市人文历史资源,必须在“价值再认知”的基础上,盘活“沉寂资本”,实现“文化资源资本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通过全新的市场观、资本观、产业观视角,重新挖掘城市各种资源的潜在价值与当代价值,以挖掘文化资源的新价值、新功能、新诉求、新表现形态,并最终将其纳入“资本化”运作体系,实现城市文化资源的“活化”。作为加快打造中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应当为中国和世界的城市文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南京更应创新文化、创造文化。
2.提高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发展水平
相较于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更为复杂、更为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有诸多的配套条件。为了创成率先大业,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一是产权明晰、企业化改革。清理各种文化事业机构账簿,做到资产重新评估,实行国有文化资产的多种产权重组模式,实施“国有委托、国有转让、公私股份合作、特许经营”等方式,开展企业化改革,真正从体制机制上释放各种文化经营机构的潜力,让文化机构成为一个一个工商登记的企业主体,让那些有经营能力的人带领企业走向市场。政府则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外包制”、“文化经营企业税收优惠制”、“资产保值升值的资产质押制”等手段,成熟一个,改革一个。让大部分经营性文化机构走向市场,做大做强。
二是存量功能不变,认可现实增量,适度搞活经营。探索对图书馆、美术馆、画院、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进行“政府监管、财政补贴、经营补充”的方式,即设计这些机构的公共服务功能与标准,在达标的情况下给以财政补贴,否则给以惩罚。同时划定经营性资产,进行企业化招聘、招商、经营、许可等运营手段,经营所得可以按照比例进行合理补贴、奖励与激励,核心是要让公共文化机构摆脱传统的僵化模式,要在保持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基础上,理顺事实上存在的市场化服务行为。比如,图书馆、美术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都可以通过提供信息知识文化的附加服务、增值服务、扩展服务,获得应得的收益。
三是打破行政壁垒,让经营性文化单位成为真正市场自觉的企业经营主体。要让那些改制后的文化单位,实行完全意义上的企业。取消企业领导人的行政级别,取消业务上的行政干预,不要因为政府参股、控股,便随意开展行政干预,要让企业成为完全的市场主体,从人员聘用,经营管理,业务取向、激励机制等层面,全新置入企业化管理模式与理念,从而真正让经营性文化企业参与到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通过增强自身竞争力,获得发展与回报。
3.以“软实力”战略推动“文化生产品牌化”发展含量
品牌化是产业化的重要动力,是生产经营发展中走向成熟的标志。文化产品独特的价值属性、精神属性与消费属性,必须要有品牌含量,才能够获取市场竞争力。独具特色的人文都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拥有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辐射力的城市文化品牌。而缺乏文化生产品牌化的高度运作与整合能力,正是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软肋。
一是政府引导,给以文化企业“城市品牌”认证,颁证工作。政府要将文化企业创品牌、文化产品创名牌等纳入城市品牌建设委员会的重要工作内容,引导文化企业树立品牌战略,给以企业创品牌活动更多的咨询与建议,开辟政府媒体资源,给企业以推广传播。
二是政府率先设立文化企业“走出去,创国际品牌”的资助基金。可在全国率先设立“国际化品牌传播”资助基金,给那些主动走出去进行国际化推广的文化企业以一定比例(15%)的“国际传播推广配套资金”。通过政府的引导,鼓励南京本土文化企业走出去,争创国际品牌影响力,提升南京城市文化品牌软实力。
三是全力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文化品牌。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文化是巨大的城市资源,政府要保护、发掘和利用好现有的文化资源,同时要创造、培育新的文化资源,做到文化资源开发与经济资源开发并重。南京今后应以“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品牌为终极目标,依托品牌产品、品牌产业,打造载体品牌,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资源,以无形运作有形,整体策划,显著提高南京的国内认同度和国际知名度。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县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