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信息化建设困境及对策
2013-06-08陈于斯
陈于斯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432-02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加速企业信息化提供了硬件基础,而越来越多的信息从业人员的产生以及计算机使用的工具化也为企业信息化创造了软条件。由于信息化工作能够前所未有的提高效率,极大的降低管理、作业成本。为此,各大企业争先恐后的跨入信息化行业,然而,事与愿违,很多企业为了信息化,建立了大量的信息系统、平台,花了不少钱,费了不少力,但实际工作效率并未达到预想目标,甚至还不如信息化之前,这是为什么呢?
作为一个IT从业人员,我从近20年的计算机使用经历以及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就信息系统的建设,谈一谈我的理解。
国内很多企业在2000年以前就逐步开始引入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从最基础的OA系统到财务系统、再到ERP,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到办公自动化到供应链管理,依托信息化系统逐步实现了三流贯通、四流汇通,这些系统的建设对企业的发展确实功不可没,提高了效率。然而,某些系统的开发使用并没有给大家工作带来太多的便利,更有的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大家在使用中怨声载道。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信息化不够彻底,或者说单纯的被信息化了。
现状:目前很多企业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各类信息系统,很多工作需要操作多个系统来完成,存在重复操作的情况,而且部分工作是信息化操作和纸质操作并行,这就使得工作量变大,信息化工作只拘泥于形式、表面化。
我认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目前面临以下困境:
一、系统建设标准不统一
二、系统建设归口不统一
三、系统管理功能不充分
为什么得出以上结论,我的观点如下:
1、信息系统标准不统一
多数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主要通过招标的方式,甲方提需求,乙方承担开发任务来进行的。但是每个承建方所建立的数据标准各不相同,在由于功能需求进行系统对接时往往需要另作接口软件,这样不仅降低了数据交换效率,而且增加了开发成本。
2、系统建设归口不统一
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应当由信息技术部门来承担,但是很多企业存在财务系统单列的情况,财务系统建设仍由财务部门承担,这就使得财务系统建设不归口,与其他信息系统没有统一的口径,存在数据壁垒,缺乏功能延展性。虽然财务工作由于其特殊性需要相对的独立,单将其独立于统一的管理系统之外,既不利于数据共享,又不利于数据挖掘、加工以及决策等工作的开展,是不科学的。
3、系统管理功能不充分
目前,多数信息系统管理功能不够充分,缺乏延展性,就拿某企业合同审批流程来说,上级公司的合同审批是信息化的,但是下级单位的合同审批流程却仍为纸质,究其原因,发现下级单位的信息系统并没有合同审批这一功能和流程,这也是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一个因素。
那么,如何在信息系统建设上有所突破,将信息系统建成一个更加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更加有助于管理决策,建成一个确实好用,大家想用、爱用的系统,让信息化工作不再停留在表面,我认为应该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很多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总是想到哪里建到哪里,本来可以集成在一起的功能被建成了若干子系统,最让人头疼的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数据格式导致各系统间信息共享困难,也许有人会说,可以开发数据接口,但数据接口的使用一是由于存在数据转换,增加系统运行压力,二是会提高开发成本。
二是对信息系统缺乏认识,缺乏信心。很多企业虽然花大力气建设了信息系统,功能也比较全面,然而系统使用效率却非常之低,大量工作仍然是纸质流转,纠其原因,是对信息系统的不信任,认为纸质的保险,使网络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无纸化成为空谈。
那该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做好系统规划
系统规划决定了信息系统涵盖的范围,明确了系统所涉及业务和管理内容,为系统调研的开展确定了方向。系统规划的眼光必须放长远,在满足目前业务和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对系统的定义上必须有一定的延展性和柔性,便于随时增加内容。在我的调查中,就发现某些企业由于系统规划做得不到位,出现了信息系统繁多,资源共享困难,管理脱节的现象,不仅增加了建设成本,而且没有达到信息化的目的。
所以一个好的信息系统,规划相当重要的,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信息化程度以及后期系统维护成本。
(二)重视系统调研
调研就是收集、整理、分析的总和,是工作开展的基础。一次好的调研必须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怎样才能算是一次好的系统调研,我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1、制作调研方案
调研方案包括调研时间、对象、内容、范围等要素。特别是在调研对象的选择上十分考究的,很多调研者调研的对象多为领导层,对具体操作岗位的调研特别粗糙,实际上运用系统最多的,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的往往是基层操作人员。所以,调研工作因该是自下而上、由业务到管理,多维度、多方式的进行,这样才能让整个调研工作有血有肉,全面完善。
2、发布方案
提前将调研方案发布给被调研者,让被调研者有足够的时间对问题、需求进行梳理,让调研工作切实有效。
3、知识准备
一是调研前调研人员必须了解被调研企业的相关业务、管理工作大致内容,以便于与被调研人员的沟通。二是调研人员要具备系统设计以及功能实现等相关知识,便于对被调研者的需求进行必要的解答。三是调研组必须有被调研单位人员参与,便于工作协调和对一些业务、管理内容的解释。
4、现场调研
在现场调研的时候做到“三多”,多听、多问、多记。多听业务、管理流程介绍,多问需求和期望,多记重点环节、重点业务、重要需求。
5、调研反馈
在完成一次调研过后,需要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形成一份系统范围报告,并反馈给被调研者,让他们提出建议意见,裨补阙漏。调研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它就像质量管理一样,也有一个PDCA循环,只有通过反复的调查、分析、讨论和思考才能使调研工作行之有效,为最终系统设计开发提供资料和参考。
(三)建立统一的标准
建立统一的系统标准的目的在于对系统的构架、数据结构进行规范。目前就存在很多企业拥有几个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分别由不同单位承建,数据格式标准都不同,信息共享困难。由此可见建立系统标准的重要性,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数据结构、格式,可有效解决不同系统间信息共享的问题,减少或避免由标准不统一形成壁垒产生的接口开发费用。
(四)提高信息化认识
前面也提到,很多员工、特别是老员工对信息系统的使用存在较多的疑虑,怕数字化的东西不保险。这种疑虑是可以理解的,以前也出现过很多病毒爆发导致的设备损坏、数据丢失的情况,但大多是由于疏于防范的结果,对于这些问题,只要准备比较充分,有较好的应急机制(比如备份)是可以避免或者把问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的。
任何事物都存在不确定性,如果为了可控的风险而放弃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机会是不明智的。这里就以银行为例子,银行业对信息安全要求是很高的吧,但他们信息化速度却极快,对信息系统、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从银行卡在到网上银行乃至手机银行和国际结算业务都实现了信息化。反而纸质的存折、凭证却使用得越来越少。难道他们不怕风险?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可控风险范围内能够极大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工具有什么理由不去使用它呢。
希望以上观点能够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走出困境,真正实现从企业信息化到信息化企业的根本转变提供参考和帮助。以上是我对企业信息工作建设的一点认识和建议,或许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