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
2013-06-08林永成
林永成
【摘 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简言之,应循循善诱、点拨鼓励、激励学生,这是课堂教学艺术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提高课堂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历史教学 灵活多样 丰富的知识
一 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
现代中学生,好动、好奇、兴趣广泛、善思考、多疑问等是他们的共性。教师应结合这些特点,安排、组织好课堂教学艺术。
1.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
第一,充分利用与教材相关的地图、表格、画面、电化教学设施进行直观的形象教学。这种教学艺术表现与效果是图文并茂、声形俱在、情景交融,把历史上的内容由抽象变直观、具体,变静态为动态,拉近了时空距离,对学生有较强的历史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第二,利用诗词、典故、成语、俗语、歌曲等活跃教学课堂。这一方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若能合理地巧用、妙用,能为课堂教学艺术增添色彩。既活跃了课堂,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
第三,巧妙设问、置疑、变换角色,展开讨论,这也是课堂教学艺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深化。一堂精彩成功的历史课必须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设问置疑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寻找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开拓性的历史思维,这也是素质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深层反应。通过设问置疑,可激发学生对历史内涵、奥秘的探索与钻研,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进入到理性认识领域,学生思维达到飞跃。比如,讲“戊戌变法”时,学生会对袁世凯的最终行为非常愤慨。这里可以提问“假如袁世凯没有这样做,戊戌变法能成功吗?”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先让学生唱主角,让他们各抒己见,而后再教师总结,这样的效果非常好,可使学生感到设问有趣、有度,同时又能积极参与。讨论后,教师的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2.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艺术手段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
总体而言,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艺术手段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在于以下几方面:有利于使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新鲜感;有利于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有利于使学生开动脑筋参与教学;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调节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状况,使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到轻松愉快。
二 生动科学的语言,层层分析
1.生动、有趣、科学、通俗的语言是课堂教学艺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起重要作用的必备条件
一般而言,历史课主要是靠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艺术的描述来完成的。所以,课堂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历史教学中课堂语言艺术讲究的是声情并茂,语言准确、生动,声调变化适当、抑扬顿挫,情感饱满,音色悦耳,通俗易懂。教师可通过自己的语言艺术把死的历史讲活,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2.精彩生动的课堂语言不仅引人入胜,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喜欢历史,会自觉学习历史、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理解历史、评价历史。兴趣已生,探知欲来。教师抓住契机,导之以方,传之以法,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层分析,去了解历史发展的真谛与奥妙并揭示其规律。比如,讲到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节时,首先告诉学生郑成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因为他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到了中国。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郑成功1662年收复台湾时,当时中国处于什么状况。然后指出当时清朝已统一中国,而郑成功及其后代在收复台湾后自立门户,建立郑氏政权,孤立了台湾,这就不利于中国的统一,所以清军进入台湾、灭郑氏政权,是顺应统一的潮流,是历史的进步。深层分析是对课堂教学艺术的充实与深化,使课堂教学艺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声、有色、有力。
三 察言观色,因势利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察言观色,因势利导。课讲到哪里,学生该有什么反应,会产生怎样的共鸣,教师在备课时心中就要有数。据此,教师应提出备课时准备的提问或应变设问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检测了教学效果,同时得到了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因势利导,提出问题,也可缓和学生紧张的听课情绪,使学生精神饱满地学完一堂课。
四 如何点拨、激励学生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问题
对于学习中的诸多问题,一般来讲都是由学生思考后来完成的。问题的设置既是为了检查或巩固已学知识,又是为了引导和挖掘新知识。而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待。学生回答有误,教师要循循善诱;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要立即点拨、提出思路,要多一点关心、鼓励,少一点批评、斥责,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温暖,学生自然也有信心去学,也敢于畅所欲言,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
2.教师科学点拨,热情鼓励,也能激励学生去钻研历史、认识历史
比如,讲到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的原因时,学生自然能回答是唐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延续。此时教师要简要总结,从这里说明唐中后期上层建筑有了变化,即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势力(藩镇)强大。进而再更深入地提问藩镇割据与经济基础有否有关系。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教师便指出,从封建经济特征来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其分散性、封闭性的特点,这个特点正是藩镇割据能够立足一方的经济因素,从而说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