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允价值计量与银行信贷风险——来自当前金融危机的思考

2013-06-07潘希宏范方志胡梦帆李海海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公允计量银行

潘希宏,范方志,胡梦帆,李海海

(1.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2.贵州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3.湘潭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20世纪70年代美国公认会计准则(GAAP)开始使用“公允价值”概念,随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接受了该概念,后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告。这一切标志着基于活跃市场环境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初步确定,公允价值计量因此也成为一种能代表未来的计量模式。尽管公允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能够发掘会计信息的投资决策功能,优化企业的财务决策和投资,但是无法缓和甚至加剧了金融系统中的顺周期性,因此在由美国次级贷款以及欧洲债务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了被指责的对象。如何正视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缺点?如何通过制度安排来缓和其造成的顺周期性?这就需要重新评估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对金融危机进行反思并得出启示。

一、公允价值计量与银行信贷风险

公允价值(Fair Value)追寻的是会计主体经济资源以及引起这些经济资源变动的交易、事项和环境因素的可以捕捉的价值信息——市场价值(Market Value)或价格,而不是特定主体(Special Entity)的使用价值(Value in Use)本身。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大体上指在知情和自愿的交易者之间经公平交易达成的交换一项资产的价值或偿还一项负债的金额。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但结论并非完全明确,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经济后果学说(Zeff,1978;Plantin et.al,2008)、功能锁定假说(Ijiri et.al,1966;Guay et al.,2003)、信号质量假说(Fayard,2002)、契约成本假说(Watts&Zimmerman,1986;Guay et.al,2003)、政治成本假说(Watts&Zimmerman,1986)。与此同时也集中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文献,这些文献大多以资本市场有效假说为研究前提,使用数据来进行调查和检验,但结论仍然也是矛盾的。

信贷是银行根据其对借款人的看法,也就是从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进行审视,自主地决定是否借贷。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工具可以影响银行本身,也可以影响银行的判断,从而导致了银行信贷过程中的顺周期性。现有的大多数文献认为,信贷顺周期性可能源于金融加速器机制、银行及监管部门的不审慎行为。Bernanke(1999)认为,金融加速器机制引发了信贷市场的顺周期现象,即抵押资产价值的周期性变化与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是同方向的。Syron(1991)和 Lown(2000)指出,政府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高(低)估了萧条(繁荣)时期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也是造成信贷顺周期性的主要原因。Bangia(2002)发现,信贷评级的顺周期性使得银行信贷在萧条时期面临的坏账风险明显大于繁荣时期。

公允价值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缺陷,特别是其顺周期性。由于美国次级贷款与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颁布和实施的时间巧合,这就使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了讨论的焦点话题。Allen和Carletti(2008)发现,在金融危机期间判断资产价格时,清算价格比未来盈利的潜力起着更大的作用;公允价值会计报告的信息会造成事实歪曲和不必要的清算,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银行大多需要从资不抵债走向破产;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银行却仍有能力偿付未来负债。Gonzales(2009)指出,投资者、银行和监管部门都应该加强风险识别和监测,延长风险评估的时间范围并使之包含多个经济周期阶段。针对信贷顺周期问题,许多学者认为有必要改革会计准则和资本充足率要求,提出了动态损失准备金制度,指出巴塞尔协议II和公允价值核算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公允价值计量与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

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这场危机源于其房地产行业的次贷危机并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009年12月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这场危机首先蔓延到欧盟国家,然后对全球产生了影响。许多学者认为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一方面公允价值较之于历史成本更加动态,计价工具的损益变动加大了收益的波动性;另一方面由于羊群效应导致大量机构被迫变现资产,形成的价格又不符合公允价值的前提。在金融危机过程中,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加剧了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化,形成了“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导致了危机的深化和灾难性的后果。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教训

美国次贷危机是指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大量违约而引起的信贷市场上的信用危机以及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资产发行的证券大面积缩水而导致的资本市场上的次级债危机。次贷危机的爆发是由于美国大力推行房贷次级债这一金融创新产品所致,而这种金融创新产品的设计和推广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房贷次级债事实上蕴含着高风险,发放该种债券的银行面临的风险极高,但是银行自身并未意识到这样潜在的高风险,这主要是因为房贷次级债通过包装和修饰被一层层地传递下去,其中蕴含的高风险也被一层层地掩盖,只要它的传送链条没有断裂,这种金融创新产品的内在高风险就不会被暴露出来,所有参与这种金融活动的当事者就不会遇到确切的现实风险。美国在危机爆发的前两年,每一季度的各种贷款增长率几乎保持在10%以上(见表1),并且其中个人按揭贷款以及商业地产贷款都保持着平稳和高速的增长,维持着过度的信贷繁荣现象。

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各种用途的贷款增长迅速下滑,其中以按揭贷款比例最为突出,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根据公允价值原则,当金融危机发生时借款人的收入会发生很大变动,那些收入不稳定并且缺乏信用的借款者就缺乏偿还贷款能力,这种借款者或者购房者不能按期支付房贷的本息导致通常所说的断供现象不断发生,并且当其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房贷次级债所蕴藏的风险就会立即显现出来。银行信贷风险增加会导致金融机构减少企业资产的市价,造成企业的亏损,导致股价迅速下降,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当经济运行出现过度繁荣或萧条时,银行的信贷风险会对其作出反映:当经济处于上行期时,借款人有足够的偿还能力,由于此时银行的信贷风险偏低,这会使得银行持续放贷,这给经济的下行期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当经济位于下行期时,借款人的偿还能力下降,银行信贷风险就会大量上升,最终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二)欧洲债务危机的教训

2009年12月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随后欧盟国家普遍出现了金融问题,问题愈演愈烈且呈现出扩散的态势。欧洲出现债务危机有其复杂的内部原因,但国际投机资本却是重要的外部原因,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可作为典型案例。2001年希腊迫切需要加入欧元区,但其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和公共债务占GDP比重不满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分别是3%和60%)的标准,于是希腊寻求解决方案,高盛公司通过“金融创新工具”为希腊政府隐藏了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使得希腊满足了欧盟的规定。与此同时高盛公司向德国一家银行购买了20年期的10亿欧元的CDS(信用违约掉期产品),在2009底希腊短期长期主权债务即将到期时,高盛公司大力唱衰希腊政府的偿债能力,全面公布其当年希腊之举,使得投资者看空希腊市场,然后在CDS价格高涨至顶点后卖出,赚取巨额利润。实际上采用类似手段的不仅仅是希腊,还有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甚至是德国,从而形成连锁效应。考虑到债务危机的爆发,国际评级机构对相关国家主权债务的评级作出了调整,迅速大幅度调低评级,这就使得问题进一步被严重化。当希腊债务问题爆发后,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不断下调欧元区各国的评级,进一步导致了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见表2)。

表2 三大评级机构对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的主权信用评级

欧洲的上市公司(包括银行)大多使用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即国际会计准则(IAS)编制和呈报合并财务报表。公允价值计量具有顺周期效应,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主要是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在市场经济运行活跃时,由于交易价格高,会使得相关产品的价值过高估计;在市场萎靡时,由于交易价格低会使得相关产品的价值过低估计。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欧洲经济乃至正在复苏的全球经济都一度萎靡,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效应,由于欧洲经济的不景气,金融市场上交易的资产或产品的市场价值会被低估,使得经济下滑,进一步加剧了欧洲债务危机。

(三)公允价值应用的相关总结

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方法无法反映表外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实际市场价值,通过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能够使银行把表外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当中所隐含的各项权利与义务都纳入到表内,并且通过衍生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负债表现出来。正确地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会有利于银行风险管理,真实反映出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状况。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能够真实地反映银行的财务报表情况以及财务风险状况,有利于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的投资风险进行准确的把握。这种有效的披露财务状况和财务风险的特点,能够使得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及时有效地针对财务状况和财务风险所呈现出的问题制定准确的应对措施,从而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一定范围以内。

由于短期投融资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较小,使得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波动就小,而长期融资的风险相对来说就偏大。这样就会促使商业银行为了避免财务报表波动不提供长期融资而倾向于投融资的短期行为,促使投融资的短期化。此外,银行等金融机构通常只对信用较好并且具有很强盈利性的大型企业发放贷款,同时减少对中小企业的放贷。这对于银行的长期风险控制和经营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银行业的运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银行业的会计计量大体上是历史成本法,公允价值是我国会计改革的重点,在该问题的准则处理上曾引起会计理论界众多争议。1998年我国开始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概念,颁布了以《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为代表的会计准则;但是2001年却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持明确的否定态度;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会计准则体系,重新确认了公允价值的地位,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新增具体准则22个,包括了相应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总体而言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才开始起步,当前仅有小部分资产、负债及股东权益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价值变动对资产和负债损益的影响比较微弱。

(一)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银行业的运用现状

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状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公允价值计量使用的市场环境还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金融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利率与汇率未完全市场化;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金融机构间接性受到保护,使得公允价值计量难以发挥其在风险控制方面的作用。另外许多银行的资产主要是使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方法来计量资产状况,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还未成为银行业资产计量的主体。以我国7家上市银行为例:2007—2009年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百分比和负债百分比之和均低于15%,并且呈现出缩小的趋势,总之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所占比例很少(见表3)。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够发达,利率与汇率还未完全的市场化。公允价值计量的现实操作难度大,比如需要外部会计师通过询价来确定,缺乏相关市场价格的资产和金融产品,资产价格很难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来体现。

表3 我国7家上市银行的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负债占总资产、总负债的百分比(%)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银行业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了企业财务报表的波动性。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银行净利润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中,以表4中的2007—2009年为例,所选择的7家上市银行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比重的0.38%。从表4中可以看出,整体上的影响不大,但是对于个体银行的损益变动而言却存在很大的差异。2007年,中国银行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比重的15.13%,而中信银行却为-9.79%。

表4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比重(%)

2.可能会夸大金融风险。我国政府对银行业和金融行业一直采取隐性的担保,由于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机构监管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这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普遍面临着道德风险问题。这些受到政府隐性担保的银行和金融机构都倾向于投资风险较大的领域,这会引发经济泡沫。经济形势一旦出现不良状况,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就会迅速贬值,财务状况会恶化,最终将使金融机构陷于危机。

3.公允价值计量难以保证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公允价值是参与交易的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判断,而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相类似的交易价格,有的却无法寻找而只能估计。由于存在商业秘密的保密原则、信息阻断等因素,公允价值的取得和公允性判断难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数据的客观性,也使得其可靠性大为减弱,并且由于企业的资产种类繁多,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认等问题,极容易导致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使管理层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

四、启示和思考

会计准则是资产和债务评估的重要手段,在大多数的金融危机中,会计准则常常受到了批评和指责,这也为会计改革提供了方向和动力。公允价值由于其顺周期性,在本次世界金融危机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在繁荣阶段高估价值“价格上涨—资产加计—竞争性购买—价格进一步上涨”、在萧条阶段低估价值“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这种“双螺旋”的方式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尽管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但我国资本市场仍不健全,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现阶段要合理谨慎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

1.为公允价值计量创造有利的运行环境。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要求,银行必须具备风险管理系统等相关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才能保证在一定程度风险承受力的情况下实现风险管理目标。我国银行业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与西方国家相比时间很短,运行环境也缺乏完善性。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银行业的运用需要从会计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角度进行审视,并且完善各种有利于公允价值计量运行的相关制度。

2.完善公允价值的评估方法。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银行业的运用还很不成熟,目前的会计计量方法可操作性不强,难以体现公允价值本质。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具体实际发展状况,制定出满足我国银行业需求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和框架体系,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

3.加强银行的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信贷审批程序。银行应该引进信息化技术来减少人为的信贷风险,促使信贷审批程序的高效以及信息化。第一,“贷前”要对客户的信用进行客观的评级。这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根据设计好的计量模型和参数,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作出客观的评价。第二,“贷中”要控制信贷的审查审批。在信息被录入信息系统时,必须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4.取消政府的干预和隐性担保。在我国金融市场中,由于政府一直都对我国的银行业存在着隐性担保,这使得银行贷款项目的风险程度偏高,会引发道德风险。当金融行业出现问题时,银行的信贷风险急剧膨胀而引发损失,最后不得不由政府为其风险损失买单。这种机制使得国有银行缺乏主动进行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的意识,所以只有当政府取消对国有银行的干预控制和隐性担保时,才能促使国有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树立起危机意识,加强对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以及风险防范和控制,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1]初宜红,曲在苗.公允价值理论基础综述[J].中国证券期货,2011,(12).

[2]黄晓韡.银行业运用公允价值的若干问题探讨[D].厦门:厦门大学,2009.

[3]刘京海,陈新辉.对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J].西部财会,2009,(1):16-19.

[4]张烜.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9,(20):90-91.

[5]孙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9,(8):14.

[6]马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治理[J].当代财经,2003,(12):63-64.

[7]孙飞.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研究[D].兰州:兰州商学院,2008.

[8]刘翼鹏,李成艾.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1):62-64.

[9]马建威,姜荷.公允价值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9-104.

[10]罗胜强.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会计研究,2006,(12):8-13.

[11]齐灶娥,傅金平.刍议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J].现代财经,2011,(4):30-35.

[12]朱鸿霆.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难点分析——基于金融危机的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11,(6):111-115.

[13]Hodder ,L. ,P.Hopkins and J.Wahlen.Risk-Relevance of Fair Value Income Measurement for Commercial Banks[R].Working paper,2003.

[14]Nissin,D.Reliability of banks’fair value disclosure for loans[J].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03,(6):355-384.

[15]Burkhardt,K.and R.Strausz.The effect of fair VS.book value accounting on the behavior of banks[R].Working paper,2004.

猜你喜欢

公允计量银行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化学分析计量》2020年第6期目次
关注日常 计量幸福
计量自动化在线损异常中的应用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对公允价值计量:CAS 39的思考
银行激进求变
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