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2013-06-06皮云琳

现代教育信息 2013年3期
关键词:主体文本文章

皮云琳

【摘要】 阅读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才能使阅读教学走出"少慢差费"的境地而提高效率,这是困扰语文教育者的难题。在叶圣陶先生看来,关键就在于将学生是主体的观念贯穿于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阅读培养

指导语文阅读教学的初探课改实验教学探索,得以让我们更加深切体会到学生阅读的缺陷--停留表现,难以深刻;角度单一,独创性乏;阅读与生活脱节,缺乏丰富的情感体验与心灵交流。作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阅读活动,必须要培养主体性阅读品质,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小说语言的个性化,散文的抒情性,议论文的逻辑性,记叙文的叙述性,这些都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无需举例,借两句古语为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技能。目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学生"不敢说"和"不善说"的现象十分严重,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从"读"书入手,让学生运用普通话,洪亮、清晰、流畅、自然地读现成的书面文字。这一方面可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使学生掌握技能,熟悉语气、语调的变化;另一方面,学生自己读,没有心理压力,能自由自在地读。此外,读书能使人口齿伶俐,讲话滔滔不绝,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口头表达的技能和信心,使学生从"不敢说"和"不善说"变成"大胆说"和"善于说"。

1.阅读主体性品质的内涵和培养策略

1.1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别人去发现真理。鼓励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见仁见智,强调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创的能力,保持他们活跃的思维,养成他们自主性品质。第二,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相关研究表明,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学生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寻求自己的乐趣。阅读的初始他们并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功利色彩太浓,让学生带着繁难任务阅读,极可能扼杀学生的阅读欲望。与阅读兴趣相比,推动学生情感反应的内部原动力,是阅读动机。教师必须利用各方面条件激活学生的阅读动机,并创设情境、进行适当的评价以强化动机,唤起学生深入到文章的深层,主动探索。第三,要培养学生的超越性让学生通过文本不断获得新的感悟,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学生超越性品质的培养,要求教师不依赖别人的阅读成果,在阅读中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新意。让学生自然进入新的阅读境界,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中存在的空白和多义性,激发学生另辟蹊径的兴趣,并在讨论、质疑和开放性阅读中进一步超越文本,培养这种品质。第四,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前面三种品质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精神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阅读活动的盲目性和浓厚的个人主观性。

1.2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2.1 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首先是读通

初一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时期,学习新课前可以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划自然段段号,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放声把课文读通,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其次是读懂。在前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动机,让学生读出疑问,疑出于书,解出于书,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读、划、思、议自己去寻找答案。第三是读好。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展示朗读,必要时教师可范读。

当学生对课文朗读的音调、轻重、节奏、语气等达成共识后,让学生自由练读,深入涵咏体会。最后是读熟。读书不仅要有感情,且要有一定的速度,有些重要名篇要达到熟读成诵,甚至达到使其言皆出吾之口的境界。这样既可加深感悟,又可训练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2)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教师要引导他们从课题上质疑,课题是文章的文眼所在,一般具有提纲挈领或点明中心的作用。从课题上质疑,可以疏通文本内容或直捣中心,更好地为学习课文作铺垫。引导学生从文章看似矛盾处质疑,抓住文本看似矛盾之处引导学生探究,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超越性主体品质。在教学之后给学生存疑。一篇文章读完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以完整、深刻的认识文本。

2.阅读教学过程的共创性

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这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体现者,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阅读教学实践中的承担者、体现者是教师和学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而不是教师的附庸,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无法也不能够代替,不能剥夺;这一过程中教师亦是主体,教师并不会因为学生是主体而退居次要的或者可有可无的地位。因此,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的。这一观念具体表现为两个"要不得"。一是教师就像往口袋里放东西一样滔滔不绝地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不得;二是仅仅让学生跟着自己走,让学生想教师之所想、答教师之所问的课堂教学也是要不得的。他说:"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样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叶圣陶先生反对"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那么他主张什么呢?他指出:"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它们……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予帮助。"叶圣陶先生很明白地指出每个阅读教学环节的进行,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即教师和学生,他们的完美结合过程也就是学生的"试去理解""揣摩"在前,教师的"帮助"──学生揣摩不出之后的帮助在后的教学过程,这一教学过程体现了阅读教学过程的师生共创性的特征,这正是现代教育思想中学生主体观的体现。

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古典诗词、现代新诗自不必说,必须将大部分时间用来诵读品尝 。一些看似浅显的现代白语文,也还是要多读才行,读多了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感受到什么叫"言已尽而意无穷"。叶圣陶先生早说过:"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会本文'"。"所谓阅读总得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学习语文重在语文实践,重在训练。而"读"又是最为基本的实践和最为有效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教师应该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扎实认真的阅读、背诵训练。因为语言文字往往包含着很大的文章,离开了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的读,单凭老师在讲台上的讲解,学生能学到的只是皮毛!而且学生平时语文基础差,错别字多,不也正明说了他们读得少,是凭自己想当然在写字吗?如果经常读书,字形多次在头脑中显现,哪会写错别字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阅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与不断付出的过程。只要在阅读中有足够的重视,在注意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同时又注意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克服不良阅读心理,在阅读中的"矿砂"自然便会被淘成"黄金",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也自然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参考文献

[1] 〔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

猜你喜欢

主体文本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