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013-06-06张燕

现代教育信息 2013年3期

张燕

【摘要】 课前预习找疑、鼓励大胆质疑、真正有效质疑,谈谈我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有效质疑习惯。

【关键词】 预习找疑 大胆质疑 有效质疑

陶行知指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他明确提出教育要做到五大解放,其中一放是解放儿童的嘴,就是要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语文课程标准》上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课标对阅读的第5点要求是:"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如何真正落实课标,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有效质疑习惯?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尝试:

1.课前预习找疑

王荣生教授说:"我国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上。他提出要依据"文本样式"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而目前我们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有着较大的分离,教学内容安排停留在浅表层次,比较多地发挥了"定向期待"(决定读者对作品的选择、理解、同化)的作用,而忽视了"创新期待"(促进读者去发现作品中的新意义,扩大和深化读者的期待视野)作用的发挥,教学效果上可能会使学生的理解图式更多地停留在原有平衡状态,对学生内在视野的调整和完善不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作用可能也是比较有限的。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上新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每人最少提出一个问题来,接着把学生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找到他们共同期待的问题,然后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如:我在上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先布置学生预习这首诗,要求每人最少提出一个问题写在小纸条上,写完让课代表把小纸条收来交给我。接着我认真阅读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归纳,找到他们共同期待的问题如下:1、期待理解题目: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题?"为"在课题中应读什么? 2、期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是在什么境况下写出这首诗的?3、期待理解诗歌内容:诗人为什么详细描写茅草的去向? "八月秋高风怒号"与"高者挂罥长林梢"两句中的"高"分别指什么?杜甫在这首诗中为什么只写个人遭遇?4、期待感悟诗情: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作者想到了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感情?5、期待弄清写法:"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有何作用?作者描写环境恶劣,群童顽皮的用意是什么?这首诗,前面记叙,后面抒情的作用是什么?根据以上问题,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

2.鼓励大胆质疑

先人曾总结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巴甫洛夫也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机会,就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讲析要少而精。教师除了对教材进行一些提纲契领的知识点拨,对学生不喜欢的、读不懂的、读不好的地方,给以具体的指导。注重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揣摩品味、讨论课文的语言运用、章法结构、写作技巧、思想意义等,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对待学生积极主动的质疑,要十分珍惜,通过积极组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促使学生各抒己见,多角度看问题,活跃思维,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例如:教学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首诗结尾笔锋忽转,由叙事转入抒情,有何好处?"我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深刻理解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又如:我在上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枣核》一文时,我所教38班孟晓涵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全文中只有居住在美国的旧时同窗朋友的问句,没有"我"的答句?"于是我引导学生把全文中所有的问句找出来,让学生认真分析,发现这些问题不需要回答,同时也让学生懂得本文语言的简洁。再如:本学期我在上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多一些宽容》时,我所教38班同学张路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古人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不放在文章开头,而要放在第一自然段的末尾?"于是我让同学们把这句话分别放在开头或结尾反复读,然后认真比较,结果同学们发现放在后比较好些,因为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三句话,第一二句是从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阐述宽容的社会意义,说明只有提倡宽容,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后一句引用林则徐的自题联,从个人胸襟的角度加以论证。合而言之,无论从社会的人际关系角度,还是从个人修养的角度,都必须提倡宽容。

3.真正有效质疑

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但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些情况:一是提不出问题;二是提出的问题单一化;三是提出的问题杂乱无章;四是提出的问题欠深度。提不出问题是缺乏思维的探索性;提出问题单一化是缺乏思维的广度;提出问题杂乱无章是因为条理性不够;提出的总是欠深度是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据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3.1 看课题质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经常让学生看课文题目,提出疑问。如:我在上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时,当板书出课题时,我问:"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于是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什么叫高贵?(2)什么叫灵魂?(3)为什么说人的高贵在于灵魂?(4)围绕"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3.2 抓重点字词、句质疑

遣词造句往往体现了作者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独具匠心,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训练学生找出句段中的重要词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写。我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三个太阳》这课时,有学生抓住课文结尾的句子"她在心底动情地呼唤着:南极!南极!南极!"提出疑问:"这句话表现了女画家什么感情,连续呼唤三个"南极"有什么作用?通过让学生认真阅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使学生明确:这句话突出表现出女画家登机后即将离别南极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三个"南极"的独词句,更能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3.3 比较质疑

通过比较提出问题进行质疑。比如:我在教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描写孔乙己肖像的句子,并问:"读了这些句子,你最想知道什么?"于是学生提出了:"课文描写孔乙己前后肖像的变化,有什么作用?又如:我在上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二部分(主体部分),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时,我让学生对比质疑,于是有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这篇新闻要先写中路军,然后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通过引导学生再读文本,终于知道:1、文章先写中路军,是因为中路军从"20日夜起"就渡江了,而西路军和东路军在"21日下午5时起"才渡江。第二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叙述我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渡江的情况。2、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敌人的抵抗,均甚微弱,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强,所以先写中路军、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这时,我及时引导:"从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你发现什么?"经过交流,学生终于发现原来我军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跟战略战术有关。

除以上方法外,质疑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阅读,读中思、思中疑、疑中议,久而久之,我们还怕学生不会提问题吗?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让我们一起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有效质疑习惯,使他们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写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