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告别语、道别语“双”类名的认知及应用
——从大学生称说“再见、拜拜”类日常语的困惑说起

2013-06-06周筱娟

关键词:拜拜道别礼貌

周筱娟

(江汉大学 武汉语言文学研究中心,武汉 430056)

“再见”“拜拜”平常而温馨,它们是亲朋好友、同事乡里分别时的常用语,而且“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了他们的生命”[1]。可是,对于这伴随人终生的日常用语,人们的界定称说似乎不那么统一:人们会将其称作“告别语”或“道别语”。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调研,首先在大学生中开展了一定范围的问卷调查或交流访谈。2012年2月29日、3月28日、5月16日分别在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关于“再见、拜拜”等言语是“告别语”、“道别语”或者都可以,或者是其他等问题,学生们给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其基本情形是:认为“再见、拜拜”类日常语是“告别语”的学生占总数的26%,认为是“道别语”的学生占59.4%,认为“两者都可以”或者“有的是告别,有的是道别”的学生占13%,认为可以用其他语的学生仅占1.4%。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学生分别来自人文学院中文系、教育学院教育专业、外语学院英语系、医学院临床专业、现代艺术学院工造专业等。如此日常的“再见”类言语,怎么会让学生们意见不一致呢?

2012年5月11日,笔者登录“中国知网”“数字出版物超市>>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文献检索”界面,在“题名”为“告别语”的条件下,获得相关信息12条,可是,同样情形下的“道别语”信息为0条。2012年5月13日,笔者开始用“您认为‘再见’‘拜拜’等用语是:A.告别语 B.道别语 C.两者都行 D.其他(请指出。谢谢!)”等选择题,进行了网络调研。近二十来天的调研中,少数网友认为是“道别语”,还有认为是“其他”,并且有的指出是“口头语”,多数认为“两者都行”,且有网友解释说:“应该是C,最多的是用作道别,比如你和人分开都要说拜拜、再见。还有一种是带有很深的感情的告别,比如:再见,小平!再见,毛主席~等。所以两者都可以。应该选C。”

作为正规命名系中分类群的名称,即反映同类对象概念的类名,应该具有唯一性。因此,关于“告别语”“道别语”这对同胞类名的认知、应用和取舍是一个值得关注且具有一定研讨价值的课题。

一、“告别语”“道别语”之“双”类名共存的认知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再见”的解释是“客套话,用于分手时,表示希望以后再见面”,“拜拜”的解释是“①再见。②指结束某种关系”。鉴于日常礼貌言语的探析基点,取与之相对应的注解“①”。既然都为“客套话”,为什么会出现“双”类名“告别语”和“道别语”呢?笔者认为,这与人们的言语习惯、文化素养、精神状态、语言环境等因素相关,而汉民族对“告别”与“道别”的认知范围、认知原型等重要因素的共识,则是这对同胞类名共生共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1.认知域的同异

“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是描写语义结构时所涉及的概念域,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知觉或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2]“告别语是交际过程结束时道别的礼貌用语,包括在途中或公共场合相遇时寒暄后的告别语、访问辞别语、交谈结束语和电话结束语。”[3]道别语,同样也是“交际过程结束时道别的礼貌用语”。“再见、拜拜”类日常礼貌用语,既可以是“告别语”也可以是“道别语”,是因为它们具有基本相同的认知域。

“人们对每一事体的认知是以认知域为背景或基体的。”[4]Langacker提出,认知域是一种背景知识,以此为背景,才能获得对某个场境的概念化。一个词语的基体(base)是该词语固有的和必然唤起的概念内容。一个词语的侧重是在此基础上那个突显的部分。通过在基体上赋予一个侧重(profile)才能得到一个语义结构。一个词语的语义值(semantic value)既不存在于基体中,也不存在于侧重中,而存在于基体和侧重的结合之中。[5]“告别语”和“道别语”都以时间为背景或基体。

例1 摩根用一番令人揪心的告别语作为结束:“我不知道谁会看到这一盒录像……”(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

例2 何龙一挥手,“大哥,再见,一路保重。”这句平常的道别语瞬间让何工穿越到半个世纪前,记忆中也是这样的清晨,爸爸妈妈带着弟弟送别即将下乡的他,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弟弟也是这样挥手:“大哥,再见,一路保重。”(孟蔚红,何工《一直在路上》)

它们的时间基体为“结束”,其背景基本上在交际即将完成的时间段里。可以说,它们具备时间认知域之共性特征。Langacker(1987)指出,在关于圆形(基底)和弧形(侧面)的对应关系中,认知上可以识解为基底与侧面两部分,基底具有整体属性,侧面具有部分属性,侧面依赖于基底而存在。[6]“告别语”与“道别语”的基底与侧面特点大致如下:

告别语,可以是离别或分手时,用于打招呼或说分别话的言语,如:“小朋友也忍不住哭了,我们乱招着手说:‘小朋友呀!再见呀!再见呀!’”(冰心《分》)可以表示辞行,如:“和相送的医生护士们道过谢,说过再见,便一齐从电梯下去。”(冰心《分》)还可以表示哀悼,用于和死者的最后诀别,如《再见,永远的“李双双”》(《新闻晚报》2012.7.3),道别语,则只能表示离别或分手,以及辞行。

显然,它们具有离别、分手、辞行、话语、礼貌等共同认知侧面或区域,不同的是,告别语还具有诀别、永别等侧面,以突显汉语言的宽认知域特色。所以,根据汉民族的一般认知能力,“再见”类“告别语”的认知域明显大于“道别语”。可是,“拜拜”类日常礼貌语言是不可能进入“告别语”之“诀别”认知侧面的,同理,与“拜拜”同层面的“再见”也应该如此。笔者认为,“再见、拜拜”类日常礼貌语言的认知域存在于“告别语”“道别语”的共同认知基底和侧面的结合之中,因此,就术语类名的单一性、纯洁性而言,以“道别语”称说日常礼貌用语为宜。

2.认知原型的同异

“概念结构含不同种类的原型:典型事例、理想事例、社会常规模型、突显样本、认知推理点等。每种原型用一种不同形式的推理。大部分概念不能运用充分必要条件来描写。”[7]“告别语”“道别语”认知域的大同小异,源于它们同中有异的认知原型。首先,汉民族崇尚礼节的认知观念,形成了人们辞行、交往分手时的常规礼貌语言模型。而且,它们共有的“别”造就了离别、辞别的时间原型,它们各自的“告”和“道”,同样反映了汉民族“说,讲”的表达原型。实际上,两种概念的差异性也就体现在这“告”与“道”的原型差异上。

汉民族“告”“道”的认知差异之一,首先体现在它们二者的本字上。“告”会意,“道”形声;《说文》曰:“告,牛觸人,角箸橫木,所以吿人也。从口,从牛。《易》曰:‘僮牛之吿。’”《说文》曰:“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達謂之道。”“告”之本义为:报告,上报;“道”之本义为:供行走的道路。

差异之二表现在与“说、讲”相关联的表达原型上。汉民族首先认知“告”之“说”的动态原型——报告或上报,如“经营四方,告成于王”(《诗·大雅·江汉》),可以是“告诉”“上告”“控告”等直接言语行为,如“子路,人告知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也可以是“转告”等间接言语行为,还可以是“请求、告别、辞行”以及“告诀”等言语行为。随后,汉民族认知“告”之“书面形式”的静态模型,如告示、告白、文告、通告、广告等。

但是,汉民族首先认知“道”的静态原型——供行走的道路。经由具体之“道”,如“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抽象之道,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逐渐认知“道”的动态原型——“说、讲、表达、经过、引导、料想”之道喜、道谢、道破、道歉、道别等。

显然,“告”“道”基本上具有完全相反的认知原型:

“再见、拜拜”类日常礼貌语言以动态为原型,“告别语”“道别语”的应用基于它们的动态原型。以“动态”为本位的“告别语”的覆盖面要大些,因此,它可以用于“诀别”;相对而言,“道别语”的覆盖面要小些,不能用于“诀别”,而且,要求的条件也要多些。“道别语”通常应用于交际双方的言语交流中,所以,在隐藏“告”和“道”之后,“告别语”“道别语”都可以说成“别了”,只是“道别语”的认知在“暂别”,说“别了”,表达相互“道别离”,“告别语”的认知可以在“永别”,说“别了”,此时的“告别”不是相互间的,而是生者对死者的“告诀”,可见它属于单方言行。因此,笔者认为,以“道别语”称说“再见、拜拜”类日常礼貌语为宜。

二、“再见、拜拜”“告别”“道别”的实际应用情形

无论是告别还是道别,“再见、拜拜”类日常语都可以应用于口语和书面语,因此,可以从日常、书面言语交流角度,探究其实际应用状况。

1.日常言语交流的应用情形

“拜拜、再见”既可与“告别”也可与“道别”组合应用于人们的日常言语交流中。

例3 离家的父亲有时会来看朱丽,他们也有告别,但朱丽从来不对父亲说“再见”,她不想再看见他。(铁凝《告别语》)

2012年7月20日,笔者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计算语言学研究室之现代汉语语料库检索实际应用状况。其基本检索情形为:查询模式为“整词匹配”“生语料”,“告别语”或“道别语”的“查询结果”都是“对不起,没有查询到符合要求的语料”,检索条件为“告别”的查询结果是“共查询到187条符合要求的例句”,检索条件为“道别”的查询结果是“共查询到11条符合要求的例句”,检索条件为“再见”的查询结果是“共查询到139条符合要求的例句”,检索条件为“拜拜”的查询结果是“共查询到3条符合要求的例句”。

研读发现,“告别”与口语言语交流相关联可以出现在陈述里,也可以出现在言语交际里。

例4 去年十一月五日,杨臣勋踏上了飞机的舷梯,他挥手向女儿、女婿和还不会讲话的小外孙告别:“不是爸爸、外公不爱你们,因为你们的爸爸、外公离不开祖国啊!”(《文汇报》1981.2.5)

例5 忽然又怪声怪气地笑起来:“你晓得,你老早是我的人了,我的人,你往哪里逃,谢谢你来同我告别,流浪去了,流浪去……”(张抗抗《隐形伴侣》)

例6 (掩盖地)我是说……我是说……丹妹,我今天是来向你告别的。(李才雍、郭子力《觉醒》)

“道别”同样如此,而且,“道别”可以与“再见、拜拜”类日常礼貌语言同现于陈述或会话语句里。

例7 在一片“晚安”、“再见”声中,相互道别。(徐小蛮《霓裳羽衣舞》)

例8 当我们在铃声中握手道别的时候,刘士纯严肃而沉着的说,“再见罢!”(黄KC《故人故事》)

显然,“道别”与“再见、晚安”等言语的同现率、亲密度要高于“告别”,尽管“告别”也可以与之同现,譬如,可以将例8替换为:

例9 当我们在铃声中握手告别的时候,刘士纯严肃而沉着的说,“再见罢!”

只是语料中没有“告别”与“再见、拜拜”类日常礼貌语言同现的亲密情形,这从某种程度上进一步说明,“道别语”更适合于称呼“再见、拜拜、晚安”等日常礼貌语。

2.书面言语表达的应用情形

研究表明,口语和书面语是一种语言的两种不同形式。口语和书面语不能简单划一,它们既具有各自的言语交流特色,也具备共同的言语交流特征。“告别”“道别”语,同样如此。它们都可以用于陈述表达,可以互换,且基本不影响原意。譬如:

例10 告别了大高个厂长,柯新和颜军一边走,一边兴奋地摇着手。(管乐《街上有人送手表……》)

例11 在你家附近的十字路口,你们拘谨地道别,你努力不去回头瞧他,你明白你俩的关系取决于你,而你该有所决断了。(唐颖《来去何忽忽》)

可是“告别”的宽泛认知域之“诀别”语义是不能被替换的。

例12 当看到邓妈妈没有子女陪同向总理遗体告别的时候,我们的眼泪流不出埋在内心的痛楚。(天津红桥区服装二厂青年工人《一件棉衣寄深情》)

调研表明,“告别”既可以与具有中性、积极语义特征的词语搭配,也可以与具有消极语义特征的词语组合。后者如:

例13 伙伴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地告别了。(童孟侯《地上的星星》)

“道别”基本上只能与积极或中性词语配置成句。

例14 作为向母亲郑重道别的礼节,银河号匀速绕地球转了三圈,六个小时后,才以每秒十七米的加速度前进。(刘云《天外迷踪》)

而且,“再见、拜拜”类日常语通常与“道别”之“道”搭配应用。

例15 没有办法,我们只好互道“再见”,恋恋不舍地分手。(李其舜《未婚妻的馈赠》)

例16 王起明对银行职员道了再见,然后挂断电话。(曹桂林《北京人在纽约》)

例17 带回去的礼物都是舅妈准备的,她只负责拿上东西就走,客气话都没有讲过一句,最多只道一声:“舅舅舅妈,那我就走了啊。”原来朱丽的语汇也很单调。(铁凝《告别语》)

显然,“互道‘再见’”“道了再见”不太能替换为“互告‘再见’”“告了再见”,“只道一声”也不太能表述为“只告一声”。

“道”还可以表述为:道声平安、道声再见、道声拜拜,而“告”却不可以表述为:告声平安、告声再见、告声拜拜;当“告”与“道”同现时,一般说“见面时的寒暄和告辞时的道别”,不太会说“……道辞时的告别”“……告辞时的告别”。

至于日常礼貌言语“道谢”“道贺”“道歉”“道喜”等,根本就不可能将“道”替换为“告”。因此,笔者认为,以“道别语”称说“再见、拜拜”类日常礼貌语为宜。

三、余 论

“再见、拜拜”类日常礼貌用语的同胞“双”类名“告别语”“道别语”的应用自如,反映了语言发展与言语生态现状,与人类认知密不可分。从认知缘由、实际应用角度探析“告别语”“道别语”之同胞类名后,笔者认为,以“道别语”称说“再见、拜拜”类日常礼貌语为宜,可是,它将会与“告别语”称呼同行。因为如果学界不予以干预,尽快确立“道别语”地位,它们将会持续同行下去。

[1]铁凝:告别语[EB/OL].(2012-05-08)[2012-12-04].http://www.zgjpwx.com.cn/a/xuancuituijian/xiaoshuo/2012/0508/20598.html.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29.

[3]毕继万.汉英告别语的差异[J].语文建设,1997(7):37.

[4]王 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6.

[5]张 辉,齐振海.R.Langacker《认知语法基础》第二卷导读[M]//兰盖克.认知语法基础(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蔡永强.从方位词“上/下”看认知域刻划的三组构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2):48.

[7]王 寅.认知语言学与两代认知科学[J].外语学刊,2002(1):12.

猜你喜欢

拜拜道别礼貌
言外之意
毕业道别
拜拜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什么?仅仅十年,你开玩笑,我的主!
“十年后,我陪着你。”——廖俊波和妻子的最后道别
请和不良的说话姿势说“拜拜”
礼貌举止大家学 !
跟熬夜说“拜拜”
礼貌举止大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