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组织小组学习 实施高效阅读教学
——略谈小组学习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2013-06-05武汉市洪山中学

成才 2013年3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独立思考交流

■ 武汉市洪山中学 叶 芳

精心组织小组学习 实施高效阅读教学
——略谈小组学习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 武汉市洪山中学 叶 芳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的这一提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新的要求,这也说明,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平等、自主的对话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要求教师应成为知识型的主持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把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成功,增强自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一次明确地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面对这样的形势、这样的要求,学习小组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重新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新看点。如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已开始广泛使用课堂小组讨论的活动形式,以体现课改和纲要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要求。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起源于上世纪的美国,又称“合作学习”,指的是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组,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同组同学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成为班级主人、课堂主人,让每一个学生在班级获得自信、体验成功喜悦的管理模式。它对班主任而言是一种管理模式,对学生而言就是学习方式。

新课程要求“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是单指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我以为要更好地达成目标,小组学习应在班级推行“班级小组式管理”的基础上,科任教师跟进逐步实施小组式教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目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班主任的“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应以小组形式来开展。

二、当前小组学习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价值的讨论问题,使得小组学习过于盲目而未能实现教学的高效

因为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语文课堂似乎把“小组讨论”当作一种时尚,特别是公开课、展示课,更是不讨论非好课,甚至没认真思考让学生讨论的问题是否值得讨论。如有一位教师执教初一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给课文分段时,要求学生先分组讨论:本文应分几部分,怎样分?其实这篇课文的结构非常明晰,依据初一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思考能力,这个问题结合课题独立思考即可解决。可见,并不是每个问题、每节课都需要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有的问题、有些课文还是要以学生的独立思考或老师的教授为主。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课堂教学唯一的手段,而且亦有其不足之处。如果片面地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必将顾此失彼,最终将导致教学低效。

2.缺乏足够的讨论、思考时间,使得小组学习未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初衷

我们时常在语文阅读课上看到这样的情形:老师宣布小组开始讨论,学生分小组坐定,刚刚开始讨论,老师一击掌:“时间到。”懵懵懂懂地,学生就结束了还没讨论完,甚至是还没开始的讨论。这样的讨论,叫“做秀”,流于形式,叫假讨论。如果设计了能提挈全文,勾连主旨,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就该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老师此时关注的不应仅仅是时间和教学任务,而应更多地考虑学生怎样讨论,是否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讨论是否确实有利于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否则,讨论的环节就会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和摆设。

3.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使得小组学习未能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强调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所以大部分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就只提出主线问题,然后下达开始讨论的指令,却很少单独指导学生怎样分工与合作,使得交流、讨论、发言比较主动的往往总是那么几个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分工,小组讨论成了几个精英学生的表演,小组发言中那几位学生成了话霸,形成了“一枝独秀”“万马齐喑”甚至“一言堂”的局面。其他学生也乐得只听,不想不说,甘当看客,服从权威。这种状况自然就失却了讨论的意义,与“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显然是相悖的。

4.缺乏适时有效的点评,使得小组学习未能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笔者有一次去宜昌听课,听了一节高中课《杨修之死》。在授课过程中,老师抛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杨修之死是谁的过错?让学生小组讨论。个人认为这个问题设计得很好,仔细思考讨论了这个问题,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发言时间一到,很快就分成两派进行争辩,一派认为是杨修自己的过错,一派认为是曹操的过错。学生争辩很激烈。通过学生的争论发现,他们对教材已经进行了很到位的解读。遗憾的是教师最后没有做出谁对谁错的评判,也没有对学生精彩的发言进行点评。当时感觉小组发言是精彩的,但教师的表现是令人遗憾的。从现场情况来看,如果老师适时机智地做出点评,相信这节课的效果肯定会更好一些。

5.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得小组学习未能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常见这样的情形: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直接要求学生立即开始讨论;教师布置任务后,没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立即让小组合作解决。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讨论合作的学习形式,形成了惯性的依赖,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被激发和培养。长此以往,必然会埋没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会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6.缺乏课堂驾驭的能力,使得小组学习未能有效落实知识学习的内容

课堂讨论是双刃剑,一方面增强了课堂探讨的氛围,但另一方面也给教师调控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课堂上放得不开就会“死”,放得太开又会“乱”。如何掌握“活”与“死”和“活”与“乱”的度,是驾驭开放性课堂的关键。这个尺度很难把握,一旦把握不好,很容易使知识落实无法到位,产生课堂“热热闹闹一节课,扎扎实实没收获”的局面。

三、小组学习的实施策略

1. 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提高小组学习质量的稳定性

学习小组最好是长期、固定的,笔者认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班主任的“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在班级要实行小组管理制,做到“责任到人,包干到组”。学习小组要由性别、学习兴趣、能力倾向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以保证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具体来说,学习小组通常可由4人组成,两男两女为佳,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学困生,两名是中等生。分组时,要求每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并体现“组间异质”的特点。每个小组应共同合作学习,形成一个劳动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活动共同体,甚至换座位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整体搬迁。固定小组的好处就是小组成员集体意识强,配合默契,分工明确,能够确保每次小组讨论有效进行,稳定开展。

2.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挖掘和发挥每个小组成员多方面的能力

分工是一件“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事,所以在小组组建之初,老师一定要指导帮助他们明确成员之间的分工。一般讨论小组是四人一小组,每位学生担当一种特定的角色。例如,组长:负责选题,组织讨论交流,召集组员,督促遵守讨论规则。书记员:记录小组内的不同意见,小结讨论情况。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就小组讨论情况作总结性发言。只有明确分工,才能使讨论收到良好效果。不同的任务必须经常轮换,这样既可以发挥某些学生的优势特长,又可以锻炼和提高其他学生的能力。当小组成员职责明确、业务熟悉之后,小组讨论就可以成为一种常规、高效的学习方式了。

3.加强评价管理机制,提高成员之间合作的意识和效率

提高合作意识。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保护意识过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同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活动,缺乏集体观念。这些因素不利于合作能力的形成,因此,我们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的环境和氛围,要不断让学生接触合作学习,逐步树立合作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合作式学习的好处,形成“荣辱与共”“责任连带”的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到位了,学生就会自觉自愿地参与其中。

制定管理制度。任何一种管理,都需要制度的约束和支持,刚性的制度加上柔性的管理会使学习与教学的效果更为明显。我们制定的“班级管理量化积分条约”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即通过法规约束,对小组执行考核。如劳动纪律:一周内无人迟到,加1分;一周内劳动合格,全班同学满意,加3分;一周内无人未穿校服,加1分。量化积分细则应涉及小组合作、做操、作业完成、考试成绩、卫生纪律等各方面,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得分结果定期公布,并与评先评优、入团等直接挂钩。

加强学习培训。组长承担着收发、检查作业,组织小组讨论,检查清洁卫生,申请加减分,每日在家校本上签名并反馈同组组员在校听课、作业、考试、劳动、纪律、与人交往等各方面情况的任务,组长也有权对违规学生做出处理。组长的作用不容忽视,而要让组长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教师就要定期召开组长会:一方面,倾听他们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组织必要的学习,统一组长的思想,提高其素质,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小组荣誉而战”的服务意识。

强化家校合作。在学校教育中,家长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资源,我们一定要善加利用。我们可以通过家长的参与,督促和帮助学生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我们可以召开家长会宣讲班级小组管理意图,分发《XX班的量化积分条例》给每位家长,定期反馈学生在校得分情况。让家长了解学校小组学习的方式,征询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更好地开展小组学习,完善小组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4.教授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技巧,提高学生交流讨论的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要教会学生以下几点: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并不是老师一说讨论,学生就开始发表观点,而是首先确定讨论的主题,先让各位组员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其次才是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组员交流,有不同观点的再进一步开展讨论。

学会交流。组内交流,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形成组内结论;组间交流要让学生养成先听后补充的习惯。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交流、评价的技巧,这样才能使交流更有序、更有效。

学会倾听。学会倾听虽只有四个字,却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倾听”在词典上的含义是“细心听取”,只有了解了别人的意图,了解了问题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认真倾听不仅是一种礼貌、一种态度,更是现代人应培养的一种素质、一种能力。

6.保证充裕的讨论、交流时间,加强小组交流讨论的广度和深度

常有老师问:究竟给学生多少时间才行?应该说,学生的讨论时间要视实际情况而定,当学生不再有新的补充意见或观点出现时,或者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时即可停止讨论。

7.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小组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讨论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在学生发言后作出评判;在学生发言离题时拨正方向;教师还要善于挑起“矛盾”,把讨论引向深入;对于较难问题,教师要疏导,推动讨论上层次;学生回答片面时,可引导学生补充己见,使理解全面;教师也可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或提供范例强化;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表现适时收束,及时小结或肯定。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使学生小组学习的讨论更有针对性,更见成效。

小组学习作为新课标要求下的学习方式已全面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只要我们精心设计,认真分工,适时引导,小组讨论就可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责任编辑廖 林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独立思考交流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谈独立思考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