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2013-06-04房景新
房景新
【摘 要】为进一步保护好森林资源,本文分析了制约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和治理措施。
【关键词】森林;病害;防治
基于森林林木的自然生长规律来说,森林病虫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侵染或者不适宜环境条件影响,导致相关植物在生理、组织和形态上产生系列性病状变化,造成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植株死亡的现象。森林虫害是由具有危害性的昆虫所引起的林木病害现象,很多林木害虫在繁殖生长过程中,过度取食植物营养汁液,造成林木生长所需营养成分减少或者缺失,导致林木生长不良,甚至使植株死亡的自然灾害。森林病害与森林虫害合称为森林病虫害。森林病虫害往往依靠自然动力可以迅速蔓延,传播性较强,由于生物性病体害虫的繁殖能力较强,很多林木病虫害的周期性特征显著,对于森林树木的自然生长有着很大程度的危害性,轻则可导致林木生长不良、发育缓慢,重则造成林木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对于森林资源的林木质量和产量影响巨大,造成林木经济的重大损失,病严重干扰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
1.制约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1)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发布预报和指导防治。
(2)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
(3)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4)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凋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
(5)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病虫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仅达到73%),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2.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从发展看,全省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全省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不仅要能够及时掌握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而且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进行全省主要森林病虫害的长期预报,为我省和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当前,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省市重点测报点的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手段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的健全,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
(2)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森防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针对我省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一是坚持搞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对硫磷、久效磷、氧化乐果、福美砷、林丹、三氯杀螨醇、甲拌磷、乙拌磷、杀虫脒、除草醚、草枯醚等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BT乳剂和病毒等)、仿生农药(灭幼脲)、动物源农药(昆虫信息素等)、植物性农药(苦楝素、茴蒿素、烟碱等)、(波尔多液、石疏台剂、矿物油乳剂等),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
(3)加强林木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传人。森林植物检疫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预防性工作。根据检疫工作政策性强、技术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二是在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分布区外围及与辽宁、山东、山西毗邻地区相关的干线公路路口增建检疫检查站,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严防带疫进出省界。三是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和其它公路又缺乏检疫检查站的情况下,产地检疫必须加强。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四是严禁从国内外松材线虫病、日本松干蚧、美国白蛾、苹果绵蚜、红脂大小蠹等疫区调运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对来自国外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虽经口岸检疫机构检疫,但运至目的地后,当地森榆部门仍要认真复检,做到万无一失。
(4)积极筹集资金、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资金投入,为彻底除冶危险性病虫害奠定基础。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一是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二是各级政府要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应加大投入。
总之,当前自然环境条件下,针对森林病虫害进行优化管理控制,加强林木病虫害预防治理、是保护和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