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中乡土植物的应用与分析
2013-06-04孙莉莉
孙莉莉
【摘 要】论述了乡土植物的综合功能,包括自然功能、视觉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精神功能,阐述了其在园林绿化中独特的优势,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通过分析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应用中的现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园林绿化;乡土植物;生态系统
我国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历代的造园者都非常注重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利用乡土的植物造景。乡土植物的应用表现出自然山林的野趣,符合现代人对自然的追求心理。乡土植物往往体现了当地的自然风貌,其地带性植物群落表现的地方特色,区别于其他区域的自然植被景观,实现特色园林绿化景观的元素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运用发展,以期在满足人们视觉景观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最经济、有效、生态的园林绿化景观,从而构建一个完美的生态系统因子。
1.乡土植物应用于园林绿化中的现状
1.1重“洋”轻“土”的思想严重
在造园过程中,对苗木选择重“洋”轻“土”,错误地认为外来植物是新鲜事物,是高贵的植物,乡土植物太过于普通,从而忽视了对乡土植物的引入。在“追求异域风情”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盲目地引用外来植物,导致大量外来植物冲击乡土植物,从而使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受到忽视。人们往往把树形、叶形、花形奇特,花香浓郁、花色艳丽的树种,视为高档树种,如桂花、广玉兰、香樟、牡丹等;而把刺槐、榆树、楝树、枫杨、毛白杨等视为低档树种,甚至称其为“杂树”。倘若有些领导或决策者也持有这种观念,便会在无形中影响乡土树种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将多种被归为“低档”的乡土树种拒之门外。
1.2规划设计者对乡土植物的忽视
在园林绿化中,由于规划设计师对乡土植物习性认知的缺乏,设计理论的欠缺,以及对园林绿化中植物综合功能的认知不够,从而忽视了园林绿化中植物的选择对人类以及地区的生态带来的影响。只是简单地为了迎合缺乏科学理性的大众审美情趣,以及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建设政绩形象工程的需求,在园林绿化的设计工程中,设计师脱离了“适地种植”的园林绿化原则,其结果就导致了设计者在园林绿化中,少用甚至不用乡土植物,这也是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被忽视的重要原因。
1.3乡土植物苗源缺乏
林业科研部门尚未将乡土植物苗木繁育列入规划,得不到有效的重视与开发。园林绿化的育种改良项目,50%是以外来树种为研究对象,而对乡土植物的投入极少。对于一些私营园林绿化的苗木基地,也存在着瓶颈,政府投入少。由于绿化中采用的乡土植物数量有限,因此苗木的销售存在着问题。鉴于此,必须加强对优良乡土植物种源的生产,只有建立良种基地才能满足造园的需求。
1.4乡土植物种类和数量急剧下降
一方面,对乡土植物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对其保护意识较差。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原有的植物已不再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新生的材料和事物。例如,人们对日常生活中龙桑树认识的转变,可以利用树体的不同部位,该树种的树叶可以养蚕,树枝可作为药物,因此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龙桑树的保护。然而,新事物的诞生,完全取代了这种珍贵的乡土树种。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过分注意发展速生林,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作为保护生态的乡土植物,其生存空间更是被大量挤占。
2.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优势
2.1乡土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乡土植物是经过自然长期选择的结果,对当地的极端低温、高温和洪涝、干旱、病虫害等恶劣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抵抗性。即便是经过驯化的外来植物,引进后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的自然环境,但是一旦遇到突发灾害性气候,便会造成严重后果。如东北某些城市把银杏作为绿化骨干树种,银杏树冠呈锥形,树干通直,姿态优美,但只能作为东北城市的边缘树种。临界树种的表现不稳定,如银杏、栾树北移及西安的桧柏,近几十年,由于气候变暖,这些植物的栽植逐渐北移,在临界区域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但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将导致群落的崩溃和环境的退化;还有一些竞争性强的外来植物,引进后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危害,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可见,乡土植物在一个区域内的园林绿化中应当担起主力军的作用。
2.2乡土植物易养护管理
俗话说“三分栽、七分养”,说明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养护的重要性。经过驯化后的外来植物与乡土植物相比,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地域差异,外来植物对一些灾害性气候的抵抗能力较弱,因而需要一些特殊性的养护,如南昌大学校门口种植的加拿利海藻,冬天时,必须给每棵树建立防寒棚,这样会影响景观形象,同时也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浪费。如果采用樟树这种乡土植物,则不需要建立防寒棚,在形成良好视觉景观的同时也节约了栽植成本。
2.3乡土树种具有地方特色
乡土植物往往体现了当地的自然风貌,其地带性植物群落具地方特色,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自然植被景观,是表现城市特色景观的元素之一。一种植物也是地域的代表,如白桦代表着北方,椰树是海南的象征,雪松是南京的象征。乡土植物是当地人最为熟知的植物类群,在当地人群中形成了独特的植物文化。如许多少数民族信奉“神树”、“龙树”、“圣树”,佛教崇尚的山玉兰,又称优昙花、菩提树、地涌金莲;各地所推崇的“市树”、“市花”,象征中华民族古老历史的银杏和民族精神的松、竹、梅等。用地域命名的植物多是地道的乡土植物,它们是传播植物知识、热爱故土的活教材。
3.发展乡土植物的措施
3.1正确认识乡土植物的优势,加强科学研究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深刻认识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优势,并加大宣传力度,使园林绿化群体的意识和责任感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对园林绿化中植物美的认识有相应的转变,使受众群体有更加理性的审美视角。在乡土苗木资源匮乏的现状下,给予一系列的资助鼓励和颁布相应的奖励政策。对发展乡土植物方面,政府更加要加大对野生植物研究的投入,挖掘更多的野生植物资源,形成优美而又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园林绿化景观。
3.2提高园林绿化工作者的素质
作为园林绿化的设计者,应该更加深入理性地学习乡土植物的习性,在园林绿化植物配置设计中,灵活掌握乡土植物的习性。通过孤植、对植、丛植、树群、树林、植篱、乔木灌木、花卉及垂直绿化等集中组合方式,按照植物配置的原则,在一定的设计理念下,灵活运用乡土植物。在设计的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植物,因为原有的树木在这个特定环境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是最具浓重特色的自然景观。依照某种参量比例来说,自然林比人工林所带来的生态效益至少也要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在园林绿化中,应尽可能地少破坏自然的植被,创造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的园林绿化景观。
4.结语
仅仅考虑绿化的感官效果而忽视绿化的其他功能,是不可取的。在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今天,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创造一个绿色时代。为了这个目标选择合适的乡土绿色植物,并以其为主,适当地引进外来植物的园林绿化才是最经济、生态、和谐的园林景观绿化,才能构建一个完美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