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路漫漫勤为径

2013-06-04李永祥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笔墨创作艺术

李永祥,男,汉族,现居北京。斋号“松竹堂”。曾于1980年受著名画家兼教授金鸿钧先生指导,得工笔花鸟画技法之真传;师从徐湛、杨志谦、崔松石等画家,曾参加各种国内外书画展览大赛,荣获“金、银、铜”等多个奖项。

忆青年时期,我对各类艺术就有特殊且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书法、绘画及诗词倾爱有加。幸得著名画家兼教授金鸿均先生指导,方登堂入室。后来又在北京西城区职工大学大专班进修,师从画家徐湛等艺术名家的指点,渐入正轨。几十年持之以恒研习创作,从而增长知识和经验,获益匪浅,感悟颇深。

艺术之路漫长,而我学之,尚需攀登,实属不易。感慨之余,我也曾进行过经验总结,受益之处大约如述:一是必须得益良师传授,进行科班学习;二是遵循正规途径;三是按照有效方法学习;四是勤学苦练基本功;五是对艺术理论和技法深入研习;六是艺无止境,需要不断地参悟和探索;七是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到生活中去,汲取营养,搜集素材,开阔眼界;八是紧跟时代和潮流,不断创新,谋求更好的发展。

从古至今,我国出现了很多艺术名家,我更喜欢金鸿均老师作品中透出的那种精工细琢而不失典雅的文化气质,王雪涛先生半工半写的画风,白雪石先生清丽优美的山水画意,柳公权楷书的遒劲婉逸的艺术风格,启功先生纤丽涵骨的行书之韵,并从中汲取营养。笔墨之境,于浓淡里生韵;笔墨之韵,于流转间生香;笔墨之香,于性情中生长。

在艺术的氛围里,我体会着,学习着,快乐着,享受着……

艺术的创新需要勇气与智慧的相佐,更需要集百家之长融于一炉,开拓思维,吸收和消化有创意的思想,有意识地不断向新的领域和更高的目标进取。在多种艺术门类的熏陶和感染中,我更加努力地探求艺术的真谛,以真诚和朴实的人格修养,作为艺术的基石进行创作,并砌砾于艺径。

艺术的视界是多维的,积极地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将思维打开,从各种角度发现和审视自己的艺术,取长补短,从善如流,纳言弃弊,精进益学,奋思求异,不拘一格,使笔墨更浑圆有声。我更愿意在多方面的学习与钻研中,获得更加丰富的艺术营养,期许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在交流以达真知,学习以致顶峰的过程中,让自己越来越丰满。

艺术的空间是广阔的,在一纸天地间,方寸流转中,我孜孜不倦,追求个人的风格,苦寻真意画境,渐渐向高台前行。坎坷之路,始于足下,坚持自己的创作主体思想,逐步客观地完善着自己的艺术修养,丰富自己的艺术手段,并且将其融入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数十年的艺术之路,在不断的求学过程中,已把我领入到了更美好的境界:书画是我的生命之源,更是我的生命之根。生命中的每一个足迹,都印记着我的笑与泪,苦与甜。我把全部的热情与心血,爱与情,都投注到了书画艺术的事业上。回望若现“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桑之路更漫长。我将上下而求索,只为一朝画风流。

幸而,我生活在一个艺术繁荣的当今社会,借恩于政府对艺术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关怀鼓励的氛围中。这种氛围感染着我,使我对自己所从事的艺术事业更加信心百倍。如果自己的艺术作品,能够得到广大受众的欣赏和喜爱,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我莫大的荣幸,也将是我一生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源。为了社会文化事业的昌盛,为了中华文化之延续,为了华夏文明的发展,我已将半生的努力徒尽繁华,笃献薄力,并继续独自前行着。

笔迹之余,我自作小诗聊以抒怀:

无限风光在顶峰,

披荆斩棘勇攀登。

繁荣艺术匹夫责,

加瓦添砖乐无穷。

(编辑 刘小苏)

猜你喜欢

笔墨创作艺术
笔墨童年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创作随笔
爆笑街头艺术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