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端的成功秘诀

2013-06-04晏建怀

龙门阵 2013年6期
关键词:赵光义宋太宗宋真宗

晏建怀

吕端(公元935—1000年),字易直,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市)人。其父吕琦曾任后晋兵部侍郎,深得后晋皇帝石敬瑭的器重。吕琦死后,朝廷抚恤老臣,给吕端安排了一个侍卫职务,吕端从此走上仕途。入宋后,吕端历任秘书郎、太常丞、浚仪(编者注: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知县、成都知府、参知政事,最后官拜宰相,辅佐宋太宗、宋真宗两朝。宋朝是文人的天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个凭借恩荫入仕、没有“文凭”的大老粗,坐稳交椅本已不易,而步步高升,官拜宰相,领导满朝状元、进士出身的文人士大夫,则更是难上加难,但吕端确实令满朝大臣信服,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宋太祖兄弟五人,两个早亡(编者注:指长兄赵光济和五弟赵光赞),剩下赵光义和赵廷美两个弟弟。宋太祖去世后,宋太宗坐上了皇位,赵廷美与这位皇兄的关系就陡然微妙起来。先前,生母杜太后临终时确定了“金匮之盟”(编者注:“匮”通“柜”,俗作“金柜之盟”。据史料记载,北宋杜太后临终时召当时的宰相赵普入宫草拟遗旨,诏曰:“汝百岁后,当传位于弟。”赵普遂写成一封誓书,命人藏在金匮中,即“金匮之盟”。杜太后希望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传位其弟赵光义,赵光义再传位其弟赵廷美),因此,赵廷美当是宋太宗赵光义的接班人,宋太宗却不太愿意让弟弟接班,而想传位于太子,并且对弟弟颇有猜忌。宋太宗内心深处的这些想法,那群读死书、死读书的士大夫是看不懂的,但吕端洞若观火。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亲征太原,攻打北汉,拟安排赵廷美留守京城,赵廷美居然想接受。远离京城的皇帝最怕后院起火、祸起萧墙,难道宋太宗真的会让赵廷美留守?这不过是试探罢了。当时,赵廷美被封为齐王,任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吕端是他手下的判官。于是,吕端赶紧向这位憨齐王进言说:“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表面上看,吕端是建议他推辞留守之任,主动请求从征,实际上是奉劝他明白处境,好自为之。赵廷美闻言大悟,当即决定依计行事,请求出征。宋太宗果然同意,而且显得十分高兴。吕端的建议,既符合宋太宗的希望,又让齐王免遭猜忌,足见其思维的缜密和行事的谨慎。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吕端奉宋太宗之命,乘船出使高丽(今朝鲜半岛北部)。回国途中,天气骤变,海上巨浪滔天、狂风大作,甚至把桅杆都吹断了,一船人大惊失色,慌作一团。但是,领队的吕端却面不改色心不跳,镇静地坐在船上读书,就像平时在家里的书斋一样。狂风很快过去,吕端一行安然无恙。吕端的沉着稳重,可见一斑。吕端妥善处理皇帝兄弟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出使高丽时沉稳卓越的表现,给宋太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吕端也因此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庶僚小官,被逐步提拔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参知政事(副宰相)。宰相赵普曾说:“吾观吕公(吕端)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编者注:指三公宰辅)之器也。”赵普是开国元老、两朝宰相,日理万机、阅人无数,连他都评价吕端是“台辅之器”,足见吕端的才能和在朝廷中的影响。

经过一段时期的历练和考验,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宋太宗终于决定把宰相之重任交给“你办事我放心”的吕端。当宋太宗在近臣间抛出这个想法时,有人因吕端淡泊功名富贵、喜怒不形于色而非议道:“(吕)端为人糊涂。”宋太宗却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对于吕端,宋太宗比一般人看得更准,吕端的确不拘小节,大智若愚,是一个可以放权、放手、放心的能臣。不久,宋太宗便拍板,正式任命吕端为宰相。

吕端出任宰相后,果然不负厚望,处事稳妥、协调周全,最重要的是,他能在关键时刻提出最合理的建议,曾几度力挽狂澜。其中,吕端安抚西夏王李继迁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西夏是党项族在中国西部建立的政权,夏州被北宋吞并后,曾归顺宋朝。后来,李继迁任西夏王,不但反叛宋朝,而且屡次袭击宋西北部边境,致使宋夏战火连绵。一次战斗中,前线将士意外俘获了李继迁的母亲,并赶快将这一消息报告给宋太宗,请示如何处置其母。当时,寇准任枢密副使,掌管军机要事,宋太宗便叫寇准来商量,最后决定将李继迁的母亲就地处斩,以报扰边之仇、雪反叛之恨。寇准商量完出来,准备去发布命令,路过吕端办公之处,吕端见寇准行色匆匆,一贯谨慎的他,立马感觉到前线有大事,就赶紧叫住寇准,细问端详,一听说要将李母斩首,他忙叫寇准暂缓行事,等他向宋太宗汇报沟通后再说。吕端即刻入宫面见宋太宗,他对太宗说,当年项羽捕获刘邦之父,扬言要杀刘太公时,刘邦竟然说,“幸分我一杯羹”,这说明,凡举大事者,危急关头,常常连至亲也不会顾及,更何况像李继迁这样蛮夷悖逆之人?今天杀其母,明日就能捕获李继迁吗?如果不能,杀其母,不过是加深对方的仇恨、坚定他反叛的信念罢了。宋太宗一听,惊出一身冷汗,忙问应该如何处置。吕端建议,把李母安置在前线延州(今陕西延安),好生赡养,以此招降李继迁。宋太宗恍然大悟,连连称善,还说,倘若不是你吕相,误了大事我还浑然不觉呢!于是,宋太宗将李母软禁起来,并派专人侍奉。后来,李母善终于延州,不久李继迁去世,其子因为宋朝善待其祖母,便又归顺了宋朝。这一事件的始末,再次证明了吕端的深谋远虑和沉稳谨慎。

最能体现吕端有过人之处的是他牵头处理改朝换代这一惊心动魄的大事。皇帝一驾崩,朝局就有变,就有权力之争,这是权力更替的“综合征”,历史上屡见不鲜。宋太宗九子,先后立过长子赵元佐、次子赵元僖为太子,然而长次二子病的病、死的死,最终立为太子的是三子赵恒(编者注:原名赵德昌,继位为帝,改名为赵恒)。但是宋太宗一过世,朝廷大臣便开始各为其主、磨刀霍霍了。由当时得宠的宦官王继恩牵头,组织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一班“实力派”,拥立已被宋太宗贬为庶人的赵元佐,理由是他是太宗长子,名正言顺。眼看就要兵戎相见、流血五步,皇后李氏赶紧安排王继恩去请吕端来拿主意。吕端一听太宗去世、皇后有请,知道情况有变,他当机立断,让身边人把王继恩扣押于府中,并派专人看管,自己则快步入宫。皇后正泪眼婆娑,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一见到吕端,便泪如雨下地说,如今皇帝晏驾,大臣们要立长子,你说如何是好?吕端镇定自若地回答,当时皇帝确定当今太子,就是希望他能继承皇位,怎么能违背先帝的遗愿呢?接着,他一边耐心说服其他大臣,一边让人请太子赵恒到宋太宗的棺材前守孝。不久,赵恒登基,坐殿召见诸位大臣,因为垂着帘子,无法看清新皇上的尊容,吕端站在殿下坚持不拜,并请求皇上卷帘。皇帝卷帘后,吕端走上前去仔细辨认,确认是赵恒后,才走下台阶,率领群臣跪拜新皇帝。赵恒终于在老成持重的宰相吕端的精心安排下,成为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王室继位之争才没有酿成同室操戈的大祸,就此来说,吕端功莫大焉。

宋真宗继位后,每当接见大臣,对吕端都是恭恭敬敬,而且从不直呼其名。又因宫前阶梯高,吕端体胖身高,行动不便,宋真宗“特令梓人为纳陛”,即在宫前制作较矮的木阶梯,给予特别优待和照顾。除此之外,宋真宗还请吕端继续担任宰相,并且连加其为右仆射、监修国史、太子太保等。吕端退休后,宋真宗还时时派人问候赏赐。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66岁的太子太保吕端去世,其妻子皆得荫封。他高位善终,得到了做大臣的最高礼遇。

吕端一生经历了刀光剑影的五代乱局,见证过黄袍加身的改朝换代,置身于宋初你死我活的权力争夺,一直处于跌宕起伏的激流之间,惊心动魄,险象环生。但面对惊险,处于权力巅峰的吕端都能临危不惧、从容面对、妥善化解。故后人有联赞之曰:“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压题图:吕端雕像)(责编:孙瑞娟)

猜你喜欢

赵光义宋太宗宋真宗
大宋第一疑案:宋太祖赵匡胤怎么死的
双龙巷人物之二赵光义
王旦的气量
宋真宗年间曹玮筑“山外四寨”考论
吕蒙正送瘦马劝谏
忠言的力量
如何看待宋真宗时期“相权强化”的现象
吕蒙正举荐人才
赵匡胤离奇死亡之谜
宋太宗自导“写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