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老南门的三条巷子

2013-06-04姚锡伦

龙门阵 2013年6期
关键词:南大街南门文昌

姚锡伦

有些街,明明有正儿八经的街名,可在“穿城九里三,围城四十八”的老成都,市民们都习惯称其为“×巷子”,我想这应该算是成都人之所以叫成都人的一种注脚吧!像这类巷子在成都老南门就有三条:从老南门大桥(即万里桥)入城,依次往北数,第一条街“金字街”叫“南门一巷子”;第二条街“东桂街”叫“南门二巷子”;第三条街“纯化街”叫“南门三巷子”。

从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的地图上看,这三条巷子大体呈平行状,西接南大街,东抵今人民南路二段一带,虽不算长,但也不短。只是后来于1958年修建锦江宾馆、锦江大礼堂、人民南路延伸段,三条巷子邻街的房子几乎被拆除殆尽,全都成了短短的“东无通路”的死巷子。难怪一些上了点年纪的“老成都”总会感叹:成都的旧城改造要说时间最早、奉献最大的主要街道,非老南门这三条巷子莫属。

金字街一巷子

金字街因其离南城墙最近,且又是入城右拐名列第一的小街,于是坊间便呼之为“一巷子”。其实,金字街最初不叫此名。清代,这条街曾开有许多纸货铺,专门经营金黄纸箔等祭品。因箔纸色泽如金,便叫这街为“金子街”。后来纸货铺越来越少,很多人认为名不副实,才将“金子街”改叫为“金字街”。

早先,金字街东起指挥街,西止下南大街,是一条不起眼的窄街陋巷,但也曾经有过热闹场景。李劼人在《死水微澜》中有过这样的描述:

一巷子又叫金子街,本来就很窄,加以赶青羊宫的人和轿子,简直把街面挤得满满的。耳里只听见轿夫一路喊着:“撞背啦!得罪,得罪!”这是所谓过街轿子和轿铺里的轿子,大都是平民坐的,轿夫应得如此谦逊。如其喊的是“空手!……闯着!……”那便是蓝布裹竿,前后风檐,玻窗蓝呢官轿了。因为坐在轿内的起码也是略有身份的士绅,以及闲散官员们,轿夫就用不着再客气。要是轿夫更其无礼,更其威武,更其命令式地喊着:“边上!……站开!……”则至少也是较有地位的官绅们的拱竿三人轿了。

到了1958年,因修建锦江宾馆,金字街被拆除了很长一段。被拆除的老街坊大都安置在外南农村巷,最终金字街变成了一条长不过150米,且东无通路的“半截巷”,一直保留到21世纪初。半截巷的民房低矮破旧,只能烧蜂窝煤。而最让人不方便的是十多户家人共用一个厕所,一遇大雨天,入厕还需戴上斗笠……直到2003年,南大街至浆洗街的高架桥与衣冠庙高架桥建成,下南大街片区改造正式启动,百年金字街方才消失,成为老成都的永久记忆。原先在金字街路口小有名气的牛肉馆,也搬到了上南大街53号,其招牌依然是“老南门金字街牛肉馆”,成为唯一可以用味觉触摸的记忆。在金字街土生土长的牛肉馆老板季万强十分感慨地说:现在没有金字街了,也找不到相关的历史痕迹了,或许留下“金字街”这个招牌,表示纪念,是我唯一能做的事了……

东桂街二巷子

东桂街“南门二巷子”,曾经是一条名气不小的街道。此地原是明蜀王朱椿的花园,种有很多桂花树,清代建成街道之后,即命名为桂花街,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更名为东桂街。就在同年,在此街北建文昌宫。相传文昌本是专管文运功名的一个星宿。后来文昌下凡与人间的梓潼神合而为一,演化为专门掌管人间禄籍文运的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被供奉在冠名为“文昌宫”的庙堂之中,成为读书人虔心祭祀的神灵。今天的梓潼七曲山大庙就是“文昌文化”的发祥地以及全国最大的文昌宫。而成都东桂街的文昌宫即是成都多处文昌宫最重要的一处,每逢农历二月初三,这里都会举行“文昌会”,庆祝文昌帝君诞辰,祈求文昌帝君保佑,赐给功名利禄。这天也被称为读书人的圣诞节。辛亥革命之后,东桂街文昌宫故址即成了中国红十字会成都分会所在地。

1910年,四川省咨议局的机关报《蜀报》创刊,其报馆也设在东桂街。社长是四川省咨议局议长、大名鼎鼎的辛亥保路运动第一人蒲殿俊。《蜀报》是一份大力提倡民权、促进立宪,具有强烈民主思想的报纸,发表过不少反清和支持保路运动的文章,影响巨大。

1958年,东桂街的街房有一大半被拆除。原本生机勃勃、市井气息浓厚的一条街转眼间变成了一条长不过60来米的死巷子。计划经济时期,这条死巷子曾保留过一家国营粮店,常见南大街一带的居民提个布口袋,拿个玻璃瓶在此凭票买米打油。

近年来又大力进行旧城改造,东桂街尚存不多的平房院落即被拆除殆尽。现在只有巷子还在,却没了东桂街的街牌,这街已被南大街予以“收编”。巷子尽头是锦江宾馆侧门,不时可见一些车辆从这里进进出出。

如今,这里早已见不到在庙堂中央正襟危坐的文昌帝君了,就连街西口南侧那口与街坊邻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双眼井”,也在城市水泥森林的疯长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双眼井”名为“双眼”,却只是一口很深很大的井,唯在井口处才用石料做成两眼。井水冬暖夏凉,清澈如鉴。当年在井旁一家餐馆上班,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陶大爷说起自己在此挑水的亲身经历还是一脸的灿烂,他说:“用井水当然没自来水方便,但那可是汲之不尽活生生的‘自来水哦!”

纯化街三巷子

纯化街在1958年之前,西接上南大街南口,东至指挥街南口。纯化街最早叫“淳化街”,后来同治皇帝载淳即位,全国都避“淳”字讳,遂改今名。相对南门一、二巷子而言,纯化街“南门三巷子”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底蕴就显得厚重许多。

早在元代,此地即建有与金沙、石犀、大慈、净众、金绳等齐名的佛教寺院“延庆寺”。明朝的杨慎在《金山慈航侨记》中称延庆寺为“蜀城古寺”。清康熙雍正年间该寺曾进行过修缮,20世纪20年代,寺貌仍保存完好。现在的锦江宾馆、锦江大礼堂就是以延庆寺旧址为基础,并拆迁了南门一、二、三巷子一大片民房之后建成的。

明清时期,纯化街还先后建了武庙和奉化馆。武庙在民国时改名关岳庙,庙内附文公祠。相传,清末道员文某曾惩办庙内恶僧,为民除害,百姓敬之,即为其建祠,年年祭祀。这座关岳庙及其里面的文公祠一直保留至新中国成立之初,后被拆除。奉化馆是西藏及川边土司、头人来成都时的住宿之所。清《锦城竹枝词》有云:“大头人顶有蓝红,奉化馆前言语通。藏佛藏香兼氆氇(编者注:藏族人民手工生产的一种毛织品),先来松茂道衙中。”词中的“大头人”即是土司。依其官品高低,大头人的帽顶亦有红蓝之分。奉化馆前藏、满、汉官员言语相通,藏佛、藏香兼氆氇从奉化馆发送各地。据此描述,当时这里各族人往来之繁荣景象可见一斑。民国时期,奉化馆即废为民居。

清末民初,这条街还是成都一处很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成都城坊古迹考》:“四川省议会在街北西头,旧为清督右副总府,清末设咨议局于此,民国时改省议会。后于此设国民党四川省党部。(1950年后于旧址改建为红照壁礼堂,大门开在红照壁街,1963年礼堂划归四川省政协,后礼堂拆除,修建川信大厦)。”

说到纯化街文化底蕴的厚重,则必然要说清代与民国年间,成都著名的刘氏学术世家。清代成都著名文人、哲学家、思想家刘沅(字止唐)的住宅“槐轩”就在此街之南。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刘沅在这里设馆讲学、治学长达42年之久。《清史稿·刘沅传》记载:“著弟子籍前后数千人……贤名播于乡曲者指不胜屈。”陈寅恪、南怀瑾等学术大师都对刘沅的学问评价甚高。后来刘沅的宅院即被称为“槐轩书院”。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今天大家所见到的武侯祠内47尊塑像的格局都是在刘沅的主持下完成的,以后再也没有作过变更,而这47尊塑像中又有25尊是由他主持重塑的。此外,在武侯祠内今天还可见到刘沅的各种碑碣共33通,就数量而言,刘沅是武侯祠留下碑刻最多者。其文武两廊每尊塑像前的小石碑,共计28通。可见,武侯祠文物景点的打造,刘沅功不可没。

刘沅的儿孙晚辈有很多都在“槐轩”居住,其裔孙刘咸炘(字鉴泉)、刘咸荥(字豫波)皆一代才俊。刘咸炘,博学闳通,精研义理,先后任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有《推十书》名世。刘咸荥,精书画,尤擅画兰,其道德文章名重一时,乃民国年间成都“五老七贤”之一,颇为蜀人景仰。

当然,延庆寺、关岳庙、奉化馆、槐轩书院,这些都是典籍和记忆中的纯化街景象。2011年岁末,我再次从这里路过,纯化街仅余下短短的20来米,街南侧有三五间铺面房,街口有一家专营消防器材、安保设备的小铺,街边有棵高大茂密的泡桐树,依旧默默地屹立着,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纯化街的历史。

(压题图:老南门金字街牛肉馆)(责编:孙瑞娟)

猜你喜欢

南大街南门文昌
南门立木
·书 讯·
文昌发射场暮色
核雕收藏有什么窍门
书 讯
书 讯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一双特别的鞋子
做生肖鸡
把准教材,突破难点
——以《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为例